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如是史社

    萬曆明神宗朱翊鈞十歲即位,在朝42年。前面十年,李太后將國事交由張居正主持,在神宗支援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出現了“萬曆中興”的大好局面。萬曆親政後,原本也是個勤奮的帝王,實施了一系列改革,說他是位改革家,也不為過。整個時代都稱為“萬曆時代”,君臣分開講功勞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如果得不到皇帝的支援,臣下再能幹,政治主張也是得不到實施的。

    這位十歲登基的少年天子說:“若用舍予奪,不由朝廷,朕將何以治天下!”所以先罷了三輔政之一的高拱,驚死高儀。面對明中後期的五大積弊:“曰宗室驕恣,曰庶官瘝曠,曰吏治因循,曰邊備未修,曰財用大匱”,萬曆從思想到行動上,都重用張居正,推行“萬曆新政”。

    政治和民生:整頓吏治,創制“考成法”,為政方針是“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興修水利,使河、淮分流,漕運疏通。“田廬皆盡已出,數十年棄地,轉為耕桑”。

    經濟:清丈全國田畝,實行“一條鞭法”,又稱“條編法”。其主要內容有:統一役法,並部分地“攤丁入地”。即把雜役個徭役統一攤入丁數和地畝,用銀來出。官方以縣為單位,按田賦和田裡所出直接徵銀。是歲,國庫有了五六年可用之糧。國庫充盈到足夠十年所需。張居正死後,朱翊鈞開始透過向各地徵收礦稅銀的方式,增加內庫的內帑。

    文化:改革學校,大量裁減府、州、縣學的學生數。詔毀天下書院,迫害士人,實行文化專制。這是張居正改革最大的敗筆,也為最後被清算埋下禍根。

    軍事:北方張居正派戚繼光守薊門,李成梁鎮遼東,又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長城上加修了“敵臺”3000餘座。又和韃靼開展茶馬互市貿易,與西藏建立了通好和封貢關係。南方平定廣東惠州判斷,民生安定。東南去了倭寇之患。

    1582年,張居正去世,萬曆親政,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西北寧夏之役平蒙古人之叛,北韓抗擊豐臣秀吉入侵,播州之役平楊應龍之叛。關鍵是軍費全部由內帑和太倉庫銀足額撥發,打完戰還有餘錢!外交:西方傳教士紛紛來華,最有名的是利瑪竇,萬曆還同意他們在北京居住。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被傳教士們帶進中國,促進了中西方知識的融合。甚至還有英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寫給萬曆的親筆信,雖然最後沒有帶到,但足以說明,當時的萬曆大明還是處在世界文明的前列。

    只是萬曆皇帝給後世留了一個千古之謎,一直到近年的考古學有新發現才解開。這麼一個早慧又勤政的皇帝,在“萬曆三大徵”時,就慢慢不見人了。以至於最後近三十年“萬事不理”。在這個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世界處於鉅變的時代裡,中國沒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反而讓敲響明朝喪鐘的“後金”在這時立穩了腳跟。史順萬曆酗酒荒政,近代解剖分析了他的遺骸得出了結論:萬曆有非常嚴重的痛風,行走都有困難,這也許就是他後期根本不出宮闈的主要原因吧。

    憑萬曆這一生都牢牢抓住權力,沒有宦官亂政,沒有大臣專權的能力來看,如果他在位這四十多年,能像前十年那樣一以貫之的深化改革,勵精圖治,也許我們整個中國的命運都會大不同呢。可惜,歷史沒有假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現和劉亦菲會因戲生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