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士的知識樂園
-
2 # 臥枕梅聞花
9說到明朝的覆滅,各方面的原因都有。既然問答的要求是從經濟方面分析,那就不提什麼小冰河這些莫名其妙的原因了。我只知道所謂的小冰河期,正是西方人口大增,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期。而且北方遊牧民族受寒冷天氣影響更大。漢徹底滅匈奴,唐徹底滅突厥都是趁天氣大寒時,北方人口、牲畜驟減,生產力、戰鬥力大大下降時完成的。
詳細分析晚明經濟,就不得不從明初分析起。朱元璋在開國時制定的政策重農抑商。在生產力低下的階段,發展農業更有利於民生。發展到一定水平,手工業,商業將會給百姓帶來更大的受益。宋就靠海外貿易為自己帶來滾滾財富。 而朱的政策在恢復戰後生產有力,再往後實際上制約了經濟發展。看看朱元璋和經濟有關的政策,包括封關禁海、定貫造籍、開路引、幾絕商貿市場。定貫造籍好像是戶籍制度,但它嚴重限制了人員流動。按當時法典《大誥》記載,對待流民是 “逸夫處死”,外出沒開“介紹信”,離開出生地十里,就要砍頭。百姓外出打工不回,鄰居都要一律充軍。人員流動受限,商業無法發展,中國經濟被禁錮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明中期甚至還出現以實物作為俸祿的情況,不能不說是歷史的大後退。明中期出現了隆慶開關,和之前(在一五OO年時,朝廷禁止民間建船,凡建造雙桅船隻者一律被處死,而到一五二五年,更明令拆毀所有遠洋船隻)相比,有了進步。 但在某些史學家眼裡,這種開關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禁海。所開港口有限,航線並非明政府主導,且只針對官辦企業,私人嚴禁參與。眾所周知,直到現在都一樣,不靠壟斷,國營企業根本競爭不過私營企業。這和中國之前的一個海外貿易大戶——宋朝形成了鮮明對比。海外貿易利潤豐厚。南宋詩人陸游曾花一文錢買了一塊糖哄他的表妹,(八卦一下,應該就是那個唐婉)這件事被詩人記錄下來了。當時,宋朝白糖製造工業已經成熟,有專門記錄製造工藝的的《糖霜譜》出版。而在同時期的歐洲,卻沒有此項技術。白糖是重要奢侈品。一磅白糖可以換取等重的黃金。為了防止如此豐厚利潤的貿易被官員壟斷,宋朝廷有令:食祿之家,不許與民爭利,不許權貴官吏經營海外貿易,不許官吏私買舶商貨物。…也就是說,不許官員及親信參與外貿。實際上,連大奸臣蔡京權衡再三,都不敢違反這條法令。所以說宋朝經濟繁榮不是沒有理由的。 不要以為我說到宋朝是把話題扯遠了。對比一下晚宋、晚明時的經濟狀況,就可以看出端倪。南宋面積遠小於南明,蒙古帝國遠大於剛入關的滿清。結果卻大相徑庭。單純對比經濟政策,可以看出,宋朝是大多數商人都得到了福利,(這也把利益擴大到更多的平民階層)而明朝從中受益最大的只是一些大買辦,大地主階層,輻射面有限。不要小看商人的力量,代表英國殖民印度的就是一家叫東印度公司。世界上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不是在英國,而是在荷蘭。原因無它,因為荷蘭是世界上第一個“賦予商人階層充分政治權利的國家”。雖然荷蘭後來沒有發生工業革命,被英、法等國趕超,但現在的荷蘭依然是世界級的高收入國家。而根據《劍橋中國史》的說法,“到了晚宋,已產生一個富裕、自覺並對自己鮮明特徵和特殊文化有強烈意識的城市中產階級。同時,以前富商和士大夫之間不可逾越的社會障礙開始崩潰。”“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條件到晚宋時期已經成熟。”這才是我們中華民族本應該的歷史走向。只可惜,在冷兵器時代,農耕文明政權對於北方遊牧騎兵的問題無解,在經過艱苦卓絕的抵抗後,宋還是滅亡了。而由於明朝前期對商品經濟的壓制,後期由於開關壟斷而產生的畸形繁榮,並不能產生一個製造廣泛而富裕的中產階級的條件。在國家蒙難之際,大買辦,大地主階層希望可以透過投靠新主子守住自己的利益,而底下的一無所有的窮困百姓更只是想在亂世中苟全下來,這就是所謂的“有奶就是娘”。整個國家很快分崩離析。有位美國總統曾總結性地說過,美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美國有一個龐大的中產階層。(大意是這樣) 因此,如果從經濟上分析晚明衰敗如此之快的話,我認為就是晚明經濟繁榮照顧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當然,這些人消費,也能帶動一些經濟增長,但影響力有限)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的國家,社會是經不起外力衝擊的。衝擊之後究竟更壞還是更好,就是另一個話題了。類似的可以看看薩達姆統治期的伊拉克,或利的只是薩達姆的親信,民眾雖然也有,但相對來說,是很少的。美國一發動戰爭,按軍力伊拉克本不應該那麼快垮掉的。當然衝擊之後,伊拉克情況更糟了。
經濟充滿活力,但是政府是沒錢的。
明亡有很多理由,但是歸根結底最關鍵的一個,是財政破產。
明中葉時,鹽稅的改制,就是最代表性的一個。鹽稅本來是中原帝國最重要,最穩定,也是最能掌控的稅源。明居然能弄成鹽窩世襲,朝廷幾乎收不到鹽稅。
明中後期,金陵的稅收,居然比明初還低。簡直是可笑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