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滿樓讀書

    乾隆即位之初,其在雍正的遺詔中是做了些手腳的。

    譬如,以雍正的名義稱此前實行嚴政乃是因為“人情澆薄,官吏營私,相習成風,罔知省改”,而不得不加以懲治整理,待“諸弊革除之後,仍可酌復舊章,此朕本意也。”

    事實上,雍正作風一向強硬,將嚴政改為寬政未必是他本人的意思而更像是新君乾隆的願望,而這一想法,在他學習階段即有所體現。

    在一篇名為《寬則得眾論》的課業文章中,乾隆曾說:

    “自古帝王受命保邦,遐爾向風,薰德沐義,非仁無以得其心,而非寬無以安其身,二者名雖為二而理則一也。

    ……誠能寬以待物,包荒納垢,宥人細故,成己大德,則人亦感其恩而心悅誠服矣!

    苟為不然,以褊急為念,以刻薄為務,則雖勤於為治,如始皇之程石觀書,隋文之躬親吏職,亦何益哉!”

    《寬則得眾論》體現了乾隆並未成熟的“尚寬”思想。在其後的《漢元帝論》一文中,乾隆又表示:

    “自古亡國之君,或失於剛暴,或失於柔懦,……柔懦之亡國又甚於剛暴也。”

    由此也可看出,乾隆也不是一味主張寬仁,而是主張折中,取儒家所謂的中庸之道。

    對這種偏於仁柔的思想傾向,目光敏銳的雍正也早有覺察。如乾隆自己說的,“皇考嘗以朕賦性寬緩,屢教誡之。朕仰承聖訓,深用警惕。”

    “寬猛之論”由來有之,《左傳》中即說:“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對此,飽受儒家文化薰染的乾隆自不陌生。

    這不,其父駕崩未及兩月,乾隆即在上諭中闡明自己的執政理念,其中稱:

    “治天下之道,貴得其中。故寬則糾以猛,猛則濟以寬”;皇祖(康熙)深仁厚澤,休養生息,但“恐有過寬之弊”;

    而皇考(雍正)振飭紀綱,“人知畏法遠罪,而不敢萌徼倖之心”;其當政之後,“惟思剛柔相濟,不競不絿,以臻平康正直之治。”

    乾隆的主張並非心血來潮。如前面兩篇文章中的觀點,雖說是書齋中的坐而論道,但其潛移默化的影響卻不容忽視。

    從這個意義上說,乾隆初政是在祖、父兩代人政治得失的基礎上加以中和的結果。如其所說,“朕惡刻薄之有害於民生,亦惡縱馳之有礙於國事”。

    正因為其父當年屢興大案,不僅大臣與文士們頗多積怨,皇族內部也同樣是敢怒不敢言。

    由此,初掌權柄的乾隆首先要找到中和“寬、嚴”的平衡點和突破點,那就是從“矯枉”與“糾偏”入手,為其新政開啟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星球大戰》中的歷史裡有社會發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