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遠處的駝鈴聲聲

    精神上的病相對其他病的研究相對時間較短,有一些藥的副作用不明,因此不到萬不得已盡量少吃藥或不吃藥。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更年期的人,內分泌失調,會出現一些狀況,加上中考和高考的壓力,會讓他們產生一些心理問題。這是需要家長和老師以及心理諮詢師及時疏導,靠自身的調節就可能過去了~誰都可能在不同時期出現過心理問題。

    然而對於心理問題稍微嚴重的情況,心理諮詢師疏導見效不大,就會推薦去醫院進行治療,到醫院就會讓孩子吃一些藥,這些藥可能有一定的副作用,不同程度影響了孩子的生活和學習。

    從心理問題到心理疾病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邊界很模糊,所以要關心孩子的身心,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要到後面發現就嚴重到需要吃藥治療。

    病因就是壓力太大,有一些是父母老師給的壓力,有些是自己太好強造成的壓力,解除壓力其實很簡單~想開了,健康快樂什麼時候都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次要的!包括學習工作戀愛,不參加高考也可以生活。天生我材必有用,對孩子有要求但不要太高,達不到就學會求其次,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考第一。

    我記得看過一個女教師寫的故事,她從小聽話懂事又成績優秀的女兒在國外留學,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出色,患上焦慮症,失去了生活希望,就自殺了,讓她難以承受。

    所以不要小瞧心理疾病,有時會有輕生的念頭。病情嚴重的不吃藥或許會有嚴重的後果,病情輕微的吃藥或許會影響大腦反應。

    如果是孩子抑鬱嚴重或者厭學,休學一年又有何關系?

  • 2 # 無憂小穎

    這跟殺人有什麼區別啊 抑鬱症群體大多都是靠藥物去維持自己的情緒 一旦控制不住真的會做出一些瘋狂舉動 成績真的比女兒的命還重要嗎 就算希望女兒提高成績 不可以單獨買一份維生素讓女兒吃嗎? 為什麼要把女兒救命的藥換了 我真的不理解 近幾年抑鬱症自殺的人還少嗎 為什麼還不引起重視

  • 3 # 宅人愛寫字

    離孩子最近的是父母和老師。

    如果得不到他們的理解和關心,對有抑鬱傾向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

    多宣傳,從大人做起。

    讓全民重視抑鬱情緒和抑鬱症。他們不是作,不是懶,不是閒的,這實實在在是一種心理疾病。

    關愛生命。

    不要讓你最愛的花朵因為你的漠視而枯萎。

  • 4 # 發光的ApplE

    不應該吧,醫藥的事情咱們就該遵醫囑。醫生的目的是讓孩子恢復健康,而媽媽的做法是考個好成績。這媽太令人感到恐怖了!當然,現實中很多人都會這樣,所以我們要反省反思。

  • 5 # 骨科醫生歐陽曉博士

    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獲取親屬、朋友和社會的充分支援,不能很好的適應社會,遭遇應激事件,合併慢性軀體疾病,未能嚴格遵醫囑服用抗抑鬱藥物等等,都可能會造成抑鬱症的正規治療受到影響。青少年抑鬱,家長不可諱疾忌醫,耽誤孩子的治療。抑鬱症不等同於“壞心情”,而是一種疾病。抑鬱症可防可治,呼籲更多人應平等對待、關心、關愛抑鬱症患者。

  • 6 # 和祖國同長

    精神分裂症,需要心裡醫生輔導。已超過一般人群所想,極少數,焦急的媽媽會採取這樣不合長理動作。害了自己子女。

  • 7 # 奇妙水滴Qi

    首先,我認為抑鬱症不是每個人都瞭解的。這位媽媽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將抗抑鬱的藥換成了維生素。這是因她不夠了解抑鬱症對孩子的精神危害。這裡我要特意提一下胡鑫宇的事兒,為什麼他失蹤一百多天才找到?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們都想偏了,沒往抑鬱厭學方面去考慮。而我從一開始就猜到胡鑫宇大機率是抑鬱自殺了,而且他抑鬱不是才得病,很早就得了,是做老師做父母的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感受,沒發現罷了。

    我一同事的兒子,在初中轉高中時就已得病,做醫生的父母都沒有發現。據他自己事後說,那時候學習已經學不進去了,看起來很聽話,放學回家就窩在書房裡學習,但就感覺旁邊有小人搗亂,心很亂很煩躁,根本安不下心來學習。父母雖然都是當醫生的,卻沒有及時發現孩子精神上出問題,總覺得性格孤僻不合群是學習壓力太大造成的。這就是對抑鬱症的認識不足。

    其實現在的孩子不缺吃喝,但他們生下來就很孤獨,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沒有經歷過生活上的波折、困苦和磨練,

    所以在精神層面非常脆弱。家長和學校應該多關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變化。老師要利用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正確引導,及時疏導孩子們的學習壓力,家長也要多和孩子談心,瞭解他們的內心想法。老師和家長不管怎樣都不能傷了孩子的自尊心。這點很重要。

  • 8 # 吉祥筱鈺

    這就是太看重成績的結果,現在的父母,老師,學校都把成績排在了第一位,卻忽視了孩子思想品德教育,都不關注孩子的思想問題,只注重成績,所有的壓力都壓到孩子身上,本身現在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都是嬌慣長大的,一有壓力就受不了,就崩潰,可許多的家長忙於工作,忙於給孩子更好的生活,而忽視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孩子都活而無樂了,家長還置若罔聞,一旦出了問題,才幡然醒悟,才知道孩子的健康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在疲憊時,在茫然無措時,在迷途時,在受傷時,在備受打擊時,能夠獲得安慰和鼓勵的一個港灣,如果家裡得不到溫暖,得不到重視,得不到鼓勵,那其他人又和孩子有什麼關係呢?孩子真正在意的也無非是自己最親人的看法而已。

    因此,多關心關心孩子的精神世界吧!別再出現一個又一個花季少年少女走了的事件,給孩子多一些鼓勵,多一些安慰,多一些耐心,多一些肯定的眼神,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璞玉,終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 9 # 思考的力量

    當抑鬱需要藥物來控制的時候,其實疾患的種子早已在孩子體內生根發芽,最後結出厭學厭世的表象之花。

    那麼最初的種子是如何紮根在孩子體內呢?我想應該是我們作為孩子的那個時代不曾體會和經歷的一組矛盾而引發的:

    外界紛繁的誘惑和家校逼迫的內卷

    筆者年過40,有一個12歲的兒子,六年級,馬上面臨小升初了。和自己的小學時代對比,他們的小學生活真的壓力山大,我們那時候放了學就是玩,關鍵沒有多餘的玩法,什麼丟手絹,跳皮筋,扔沙包,彈鋼珠,拍畫…無外乎就是這些,自覺的同學還能先完成作業,大部分和我一樣的孩子都是家長下班回家後才完成作業,量也並不多,30分鐘搞定。沒有手機,沒有平板,沒有短影片更沒有電腦或者網路遊戲,所以回到家只能學習做作業。

    更主要的是哪怕我們的小學中學就這麼玩過來了,足夠努力的考上大學畢業分配(我考大學時已經並軌,但三線廠委培還是可以回原單位工作的),學習普通的上了職高技校,畢業後也基本能夠找到養家餬口的工作。

    但現在是什麼情況,碩士生千人爭聘偏遠地區的兩個公務員名額,本科生40%考研,40%考公,百裡挑一後被淘汰的和那剩下的20%一起競爭社會崗位,而社會總需求量卻只有30%。很長一段時間都有一種聲音說大學生眼高手低,如果願意努力願意吃苦還是能找到工作的。其實年輕人這幾年已經漸漸放下身段,他們做倉庫管理,做快遞,當網格員,甚至還有守墓人的……但奈何畢業的多了,機會少了,很多人還是沒有著落。

    筆者無意也無法剖析中國教育的現狀和改革。我們只能接受現實:現實就是優勝劣汰,中考淘汰一批,高考淘汰一批,你好不容易成為了那剩下二三層的大學生,可結果也許是畢業還找不到工作,所以家長焦慮啊,不卷怎麼辦?

    而這種焦慮而壓迫式的情緒終歸會一五一十的傳導在孩子們身上,他們就想玩,他們就想懶一懶,他們就想只完成學校的任務和課後的作業,但不行啊,放學後才是苦難的開端。但現實的誘惑那麼多,手錶的聊天群多麼有趣,那個同學半撩半汙的圖片不忍直視又充滿了誘惑,還有永恆的王者,殺戮的精英,還有短影片,還有idol哥,還有跳舞摔車的各種媛……

    外界的誘惑太多,大部分又是短時高潮的多巴胺而不是長時積累的內啡肽。久而久之,很多童年原有的興趣開始缺失,對大部分事情提不起興趣,更不要說學習這種“堅持的苦難”之事了,那就躺平吧,擺爛了,可也不行啊,家長不讓,學校不讓,連對社會險惡生活艱辛已有認知的自己都不讓!

    誘惑,躺平,內卷,自我否認,分裂……

    種子種下了。

    像重視成績一樣關注內心,像關心身體一樣關注情感

    中年的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享受到了國家高速而平穩發展的30年紅利,但我們的孩子們大機率不會有這個機會(希望孩子的孩子還會有),這是人類社會新舊交替之痛,這是我們國家從普通到優秀最黑暗的一段時光,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但星辰之光,米粒何以爭輝,當我們再從優秀到傑出至唯一時,那又是另外一種境地了,只是這個時間段也許是幾十年,而這正是我們的孩子長大成人的幾十年。

    所以接受這個現實,生活變得困難,機會越來越少,要想活得比別人好,就必須卷。我們還需要接受的是:誘惑沒有像機會一樣變少,反而在困境中放大了負面作用,讓人更想逃避,更加沉迷。

    三十年發展帶來的物質充盈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但我們還沒來得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時,物質的充盈卻成了問題,生存重回桌面。

    那麼,我們怎麼教育孩子呢?怎麼讓他們理解現實的矛盾作用其身卻還是要努力學習努力生活呢?

    1.表達理解

    孩子的內心是敏感的,當我們常常說起我們這代人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時,雖然他看起來未知可否,但他是理解的,也是同情的。

    那麼我們是否也需要理解他們的壓力和不易呢?坦白的說,我們這代人的艱苦歲月更多的是肉體或表象的辛苦,而孩子們看似衣食無憂,他們的煎熬更多的是在內心,所謂心苦。正是如此,才有網路上那麼多事後的“看起來好好的”或者“一點也沒察覺”這樣的話語。

    所以,在事情還沒有變壞之前,我們不妨經常的表達對他們的理解:受誘惑不能自律的理解,想卷卻卷不過的理解。最重要的是把理解表達出來:“我小時候沒有遊戲,你現在想著遊戲還能完成作業的確比我厲害”,“成績中等卻要秒殺班級學霸,勇氣可嘉啊。”

    也許他還是做的不夠好,不夠自律,但他知道你理解他,甚至有的地方比你小時候還強,這就建立了傾訴和溝通的橋樑,他只要跟你說話,與你有效的溝通。不論交流的結果如何,他的內心深處就始終有一處情緒的洩洪池與心靈的避風港。

    2.延時滿足

    老生常談的幾個字,但必須談。

    我說的是父母,是家長,是學校,是老師,是我們這一代。

    先問兩個問題:

    1,二十年後我們的孩子成家立業,變得成熟,他選擇的道路和他是一個什麼樣品格的人我們能否預知?

    2,當二十年後的孩子們以這樣那樣的生活狀態,性格品質呈現在你的面前時,你會篤定的說,正是他小時候你的某一次決定才成就了現在的他?

    沒錯,我們既無法預知孩子的將來,也預計不了現在的決定對將來的影響。所以我們不妨把目光放長遠一點,做好現在的事,以期未來會有好的結果。

    很多家長朋友會說:我已經放低了預期啊,我並不要求孩子馬上就能考出好成績啊。

    但我想說的是:

    你對孩子與人為善,包容堅強的人性教育也許要等到十幾年後的大學畢業甚至參加工作才能從同學同事的正向反饋中得以體現;

    你對孩子努力學習,自律生活的學習教育也許要等到孩子大學時或實習時才能從孩子在一眾懈怠躺平的大學生中脫穎而出得以體現;

    你對孩子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價值教育也許需要等到他們工作後同僚溜鬚怕馬,高歌猛進但人前一套背後一套使其終究跌落原地,而你的孩子仕途平平但穩步緩進時才得以體現。

    而在這之前漫長的小學初中高中的學習時光裡,你的孩子都是普通的甚至是煎熬的。

    這樣的延時滿足,你能否接受?

    但是教育我卻們是萬萬不能急功近利的。

    學習是漫長的過程,教育是終生的事業,你憑什麼要求花蕾初受雨露含苞未放之際,就要它結出成功的果實,你憑什麼斷定,比起其他催生的果實,你孩子姍姍來遲的成熟之果,就一定是酸澀夾口,難以下嚥的。

    在教育下一代方面,我們真的要學會延時滿足,這個“時”是以年,甚至十年來計算的。因為孩子的成長,心智的成熟也是以這樣的時間跨度來計算,這是符合人類自然的成長規律的。

    當未來並不確定,現在的決定對未來的影響也未可知否,你只能做好當下的事,並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每一次成功或者犯錯,那孩子也會以平常心面對未來的所有成就或失敗,抑鬱自然得以遠離。

    3.寬容與定力

    作為一個六年級孩子的父親,就算理解了上述所有的內容,但執行起來並不容易,有的時候覺得自己的堅持就像驚濤狂瀾中的一葉扁舟,搖搖欲墜……

    但你要明白,自己都缺乏定力,孩子肯定更加的動搖,至少在現階段,父母始終是孩子的精神支柱。

    兒子很長一段時間在學校都帶著焦慮回家,無非是五六年級內部“誰誰提前上岸了”“誰誰又考上了哪個重點中學”之類的,一時間班級里人心惶惶,孩子們自動開始捲了!回家就是刷課外題,不完成不睡覺!但持續了一個星期就卷不動了,很多同學開始擺爛,進入另一個極端……

    他們的卷不是出自本意,自然堅持不了多久,而你做出了符合孩子自然成長的學習安排,關注孩子的內心,重成績但不唯成績。但當你看見家長群裡某些家長有意無意的透漏出孩子已經被XX提前錄取,進的還是火箭班,周圍一片恭喜……你是否還能堅持,還能以孩子的長期成長為教育目的,在看著周邊的孩子“紛紛趕超”自己孩子時還對自己的定力抱有定海神針般的堅定?

    堅持自己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對我們也好,對孩子也罷,但當你真正理解了孩子,並漸漸學會延時滿足時,我們的確應該堅持我們所認為對的,讓孩子保持對生活的興趣和好奇,讓孩子學會學習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讓孩子不受他人干擾而有定力做自己認為對的事。這些是否比成績重要?

    當然,在某一階段某個目標經歷辛苦仍然不能達到時,我們可以寬容,對孩子,也是對自己,我們小的時候還如現在的孩子啊,所以先寬容自己的普通,再寬容孩子的平庸。畢竟,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足夠優秀的人只是極少數。

    生活很大,不只是學習,學習也重要,因為學習中蘊藏的源動力和隨之相伴的自律自強可以指導生活的方方面面。

    只是,我們需要耐心與等待。

  • 10 # 流影妖O

    首先,不贊同母親的做法。既然醫生開具了抗抑鬱藥物,那孩子就不可能沒病,有病怎麼能不規範治療呢?擅自更換孩子藥物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更別說對孩子的愛了。

    現在很多人對抑鬱症不瞭解,也不理解患者所遭受的痛苦,要加強這方面知識的普及。

  • 11 # 調調噶唱唱

    媽媽為了提高女兒成績將抗抑鬱藥物換成維生素,實際上是說明了一個問題,一是媽媽不認為女兒的抑鬱症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可以自我調節的,她自己無法感受女兒和理解的症狀。二是媽媽對女兒學習成績的追求超過了對女兒身體健康的關注。

    作為父母都是希望孩子非常優秀,他們總以為透過提前學習,加碼學習就能讓孩子勝在起跑線上。於是他們會提前讓孩子上各種學前班。從效果上看,這些接受過學前教育的學生確實比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小朋友在各方面都出色,比如他們的紀律性都比較好,對學習內容的掌握都很快。作為家長會沾沾自喜,感覺自己的孩子已經是同齡人中的優秀分子了,但實際上並不是。

    人都優秀與否絕大多數還是取決於基因遺傳,提前學習刻苦學習只能有限提高學習成績,隨著知識難度的提高,更多的依賴人的分析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透過訓練這種能力是可以有所提高,但幅度是有限的。很多人並不理解這個原理,總以為小學一年級在年級考前三以後高考也可以考前三。這也正是那些家長不願意接受孩子成績下滑的原因。

    另一個原因在於家長的虛榮心,在一個階段,孩子常常是媽媽們聊天的主題,於是暗暗攀比的心理不知不覺中左右了自己對孩子的期待。別人家的孩子,這是一個有特定含義的詞。媽媽眼裡看到的都是一些讓人羨慕嫉妒恨的別人家的孩子,殊不知,在人群中放眼望去,看到的總是個子高的人,但很多媽媽們沒有想到這個道理。

    在虛榮心的驅使下,既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又不能理解孩子學習下滑的原因,剩下的就只有失落感。她們不能接受曾經那麼優秀的孩子,如今怎麼會變成差生,一定是不夠用功,一定是學壞了,於是就不斷施加壓力,最後把孩子徹底壓垮。

    胡鑫宇案就是一個典型,孩子考進學校的成績還是可以的,但資質在學生中不高,進入高中學習後就跟不上,高中的住讀生活,讓學生更多的要依靠自己的學習能力去解決問題,這就使學生的差距被拉開,胡鑫宇開始產生焦慮,但家長不能理解,在兩次與自己媽媽電話長談無果後,他選擇自殺。胡鑫宇的媽媽直到胡鑫宇失蹤仍沒有想到孩子是否會因為不堪學習壓力去自殺,於是鬧得全國網上都沸沸揚揚,各種陰謀論甚囂塵上。實際上就是因為胡鑫宇的媽媽根本就理解不了他孩子的實際狀況。

    一般來說,孩子的學習能力來自於父母的遺傳,有些孩子會開竅早一些,有些會晚一些,但最終可以達到的高度基本上是受遺傳影響的。所以,對於有幸看到這篇短文的孩子父母們,不要相信什麼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鬼話,你自己以前學習上達不到的高度,也不要逼著孩子去達到。你所能做的只是給孩子創造好的學習條件和心理疏導而不是不切實際的目標。

  • 12 # 夕陽雲笛

    最近這類事情屢屢出現,歸根到底就是生活的節奏太快了,一些人承擔不起而崩潰了。人從生下來開始起,就一直在奔跑著追趕著,為了所謂的更好的活著而把自己累死。人們的觀念激發了人的慾望,人的慾望又加速了人的精神崩潰。也許只是華人活的這麼累?沒了童年,沒了少年,沒了青年,從懂事開始就變成了中老年,為獲得好的生活而拼命掙扎。孩子們累了想躺平,但是家長卻想快馬加鞭,對跑的慢的孩子拼命抽打,直到孩子們承擔不起這種精神上的重負,選擇了死亡,好可惜!能不能降低生活的需求,能不能放慢人生的腳步?這是一個社會問題,是一個觀念問題,這個觀念把人引進了死衚衕。從什麼時候開始?彷彿有一隻巨大的手,一直在推動著人們往這條死衚衕裡走,這個死衚衕就是慾望的黑洞,進去就回不來了。人們被裹挾在這個人流中,不走也得走啊,沒什麼辦法,只有等人們自己醒悟吧。活在物慾橫流的現實裡,人們真的像是一群火雞,一把食物灑下來,人們蜂擁而至,跑快的撐死,跑慢的餓死,擠在中間的被踩死,有一個神秘的力量在主宰著人的精神,想一想真的很可怕。

  • 13 # 悠閒逆旅行人

    我認為孩子得抑鬱症,很大程度上跟家裡人有關係,當然學校也是一個可能導致抑鬱的地方。

    家長的不良養育比如頻繁地讓孩子換環境卻沒有幫助他(她)去適應,對孩子要求十分嚴格十分專制,不允許孩子暢所欲言或孩子有一丁點兒的淘氣叛逆就“鎮壓”下去,甚至還有對孩子實施家暴的現象,這些是家人導致孩子抑鬱症的重要原因。

    而學校呢,因為學業負擔很重,不管教材、老師還有家長都在儘可能地拔高孩子,孩子學習跟不上,老師的嚴格要求甚至懲罰及校園霸凌也會讓孩子患上抑鬱症。

    如果發現孩子有抑鬱傾向,比如脾氣暴躁、不想上學、失眠、情緒低落等,家長要引起高度的重視,最好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我看過一些文章,說患抑鬱症是因為腦神經缺乏一些物質,從這個層面來講,服藥當然就是為了改善這個缺失的物質,所以說適量服藥還是必須的。

    有家長怕長期服藥對孩子產生影響,就自作主張停了藥,我想如果你還沒有找到能夠幫助孩子走出抑鬱的好方法,還是不要擅自停了好。

    當然如果你的家庭成員以及學校老師(這方面就必須加強家校溝通)已經調整到能給孩子一個非常寬鬆的環境,無條件接納他(她),不管他有怎樣的言行、成績,都去體諒他(她),包容他(她),平常如果還能帶出去曬曬太陽,參加一些體育鍛煉,本身是輕度抑鬱的也許可以慢慢改變服藥的情況。

    但如果是重度抑鬱,還是儘量遵從醫生的囑咐,這個心理疾病本來就容易復發,擅自停藥且讓孩再次置身於他(她)認為的“惡劣”環境中,會導致病情反反覆覆,很長時間都好不了。

    不過,據有研究表明:維生素B族本來就有修復腦神經的作用,如果孩子本身抑鬱程度已經很輕了,加上有家人、老師營造的環境氛圍的改變、鍛鍊計劃的改變等也許改用維B族也並無大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實行八小時的工作制會讓我們致富,還是切了誰的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