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飄風我塵

    我覺得是受兩方面的原因影響:

    一,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時代所要求的!歷史發展到明代時就出現了白話文,既然如此、那麼越往後自然是白話文越盛行,現在有些看不懂古文也就是情理當中的事情了。

    二,為了順應更好的發展,語言文字方面、我們當前所接受的更類似於是西方那種方式,相當於是隻注重句子而不注重組成句子的每一個基礎‘字母’,這種極大幅度的降低漢語的難度、自然是讓我們更好的融入於世界,奈何卻猶如是被整個世界給大幅度的拉低了水平——因為西方這種方式根本就不足以完全表現出我們的文化內涵。意思也就是說,現代人看不懂古文,那是因為現在的語言根本就不具備完整性、而缺失的恰恰是漢語最為優秀的部分。

  • 2 # 守常師話

    教初高中語文三十多年,對你的問題深有感觸。其實,古文要分很多種類,讀懂難度也不一樣

    試言之。

    第一是史傳類散文。

    由於司馬遷《史記》確立的光榮傳統,這類散文除了一些文化常識比如古代官職,天文地理之類外,其餘寫人敘事部分還是很好懂的。

    第二類,議論寫景抒情的小品文。

    這種以八大家散文為標準,要讀懂,需要注意一些文言實詞和特殊句式的積累,加上一些猜讀能力,也是可以過關的。檢測材料用《古文觀止》。

    第三類,諸子百家專題論文。

    比如孟子,莊子,荀子,這些需要了解其基本思想,結合一些傳記材料,集中突破其基本概念,理清其中邏輯體系,還是可以讀懂的。以老子為例,可以參考陳鼓應《老子註譯和評介》。

    第四類,遠古書籍。

    比如《尚書》《周易》《詩經》之類,沒有專業需要的 ,想要了解一點,必須參考今人翻譯。

    第五類,古代人的書信簡牘。

    這類比較複雜,涉及古人特殊表達習慣,喜歡使用典故還有一些借代表達的方式,讀懂實在不容易。可以參考《實用書信詞典》。

    您說的文化斷層,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廢科舉,興學校,今天的學生花大力氣再數理化生地政,還有英語,語文中間古文也只是一小塊。古文在考試中地位嚴重削減,學生不再重視,四書五經無人再讀,自然如崑曲,京劇,漸漸湮沒無聞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大陸有哪些景點有玻璃棧道,假期想去玩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