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聞逸事雅詩

    我來說一下我的一點想法。

    一、原詞及其大意

    蝶戀花·柳絮 元·張翥

    陌上垂楊吹絮罷,愁殺行人,又是春歸也。點點飛來和淚灑,多情解逐章臺馬。

    瘦盡柔絲無一把,細葉青顰,閒卻當時畫。惆悵此情何處寫? 黃昏淡月疏簾下。

    其大意是:田間小路兩邊垂柳上的柳絮已經被風吹得差不多了,真是讓過住的行人無限憂愁啊,又接近春暮了。那柳絮一團團地飛過來和著行人的眼淚一起落了下來,讓我不禁又想起前面在章臺折柳送別的場景。 你會像那柳絲一樣瘦弱不堪啊,那因憂愁和思念而皺起來的眉頭就像柳葉一樣,從此也無心再描眉梳妝了。我非常惆悵又不知如何來表達這種情緒,只有在黃昏時節坐在淡月照耀下的空窗旁發呆。

    二、張翥其人其文學成就

    張翥(1287~1368)晉寧(今山西臨汾)人,字仲舉,著名的元代詩人。他家裡條件較好,小時候四處遊學,跟隨名師認真學習,他的詩文都寫得非常好,慢慢地有了名氣。直到公元1341才被徵召當了國子助教,最終官至翰林學士承旨。他擅長寫詩,詞不如詩好,但也有一些慷慨蒼涼之作。《洞仙歌·辛巳歲燕城初度》,《鵲橋仙·丙子歲予年五十,酒邊戲作》、《蝶戀花·陌上垂楊吹絮罷》等是他詞作方面的代表作。他死於元朝滅亡前夕,寫的作品大都遺失,現存《蛻庵詩集》4卷,詞2卷。

    三、具體賞析

    陌上垂楊吹絮罷,愁殺行人,又是春歸也。我正在田間小路上行走,小路兩旁種植著許多垂柳,風把柳樹上的柳絮都快吹完了,唉,現在已經是春暮了啊,春天就要走了啊,這真是讓我們這些出門在外的遊子心傷和憂愁啊。在這三句裡,開首緊貼主題,寫柳寫絮,絮盡即春盡,與春歸相互照應。遊子在外,春歸而人不歸,真是讓人眼淚情不自禁地就下來了啊,

    點點飛來和淚灑,多情解逐章臺馬。這飄蕩在空中的一團一團的柳絮不正是出門在外的人的眼淚嗎?唉,想來心傷,我的眼淚和這柳絮一起灑落。讓我不禁想起我們在章臺折柳分別的場景,我們是多麼地不捨啊。這兩句裡,“點點飛來”是化用蘇軾“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的詞句,讓人對離愁別恨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章臺折柳是古人表達離別的固定詞語。

    瘦盡柔絲無一把,細葉青顰,閒卻當時畫。柳絮已飛,柳絲已瘦,還不足盈盈一把呢,這不正像是你嗎,你不堪離愁別恨也瘦了不少吧。你看你那因憂愁而皺起的眉頭就像柳葉一樣細細的,讓人不忍而又別有一番風韻。因為相思你也沒有心思去梳妝打扮了吧。這三句承上闕寫柳,還接著寫柳。前面寫柳絮,這裡先寫柳條,後寫柳葉。明寫柳條瘦實寫伊人瘦。這裡也運用了想像法,想像自己走了後,別人是如何如何的,這種寫法古人常用。

    惆悵此情何處寫? 黃昏淡月疏簾下。我離開了心上人,現在春即將歸去,我還在外面飄泊,真是惆悵無比啊,也不知道該怎麼發洩,怎麼表達,我只好在日落的黃昏,坐在淡月輝映的空窗下獨自發呆。這兩句寫得非常好,愁是無形的,一般只能用表情來表達,這裡變成了有形的了,讓人感觸至深,此句歷來為後代文人稱讚。

    此詞為張翥詞的代表作之一,尤其為清人所稱頌。

  • 2 # 文學名句

    元·張翥

    陌上垂楊吹絮罷,愁殺行人,又是春歸也。點點飛來和淚灑,多情解逐章臺馬。

    瘦盡柔絲無一把,細葉青顰,閒卻當時畫。惆悵此情何處寫? 黃昏淡月疏簾下。

    這首詞借柳以抒發離別之情,寫得沉鬱頓挫,極盡吞吐之妙。詞題“柳絮”,內容是借詠柳以寄託惜春傷別的情思。

    “陌上垂楊吹絮罷”三句,既緊扣詞題寫景,又表現出“行人”的心態。古代折柳送別的社會習俗,在唐宋以後還一直盛行。隋無名氏《送別》“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的詩句,牽動過無數詩人的相思別情。但這裡的柳條不是被折盡,也不是“煙裡絲絲弄琥”的姿態,而是柳絮飄落殆盡的景象,暗示著春天的消逝。在這春歸去的時刻,怎能不愁殺“行人”呢?著一“又”字,更流露出詞人不止一次地惜春送別的無限愁緒。

    “點點飛來”句是化用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的詞句,進一步渲染離愁別緒的感傷氣氛。“多情”句宕開筆墨,用事抒情。章臺,漢長安街名,在陝西長安城西。此街繁華,又是妓女聚集之地,故後人稱妓院為章臺。因街道兩傍多垂柳,古代詩人常把章臺與折柳送別聯絡在一起。唐崔國輔《長樂少年行》:“章臺折楊柳,春日路傍情”。此處“章臺馬”三字,不僅與上文“行人”相照應,而且含有往昔與情人折柳惜別的依戀之思。

    換頭“瘦盡柔絲無一把”,貌似寫柳,實質寫人。垂楊的瘦弱柔條,正是“為伊消得人憔悴”的人體消瘦形象的物化。“細葉”二句,由物及人,而又不離柳葉。這種寫法在前代詩中有先例,如唐駱賓王《昭君怨》:“古鏡菱花暗,愁眉柳葉顰。”不過這裡到劃的是當時雙眉緊鎖、相思閒愁的神態。這種惆悵纏綿的情意,向誰傾吐呢?“何處寫”三字揭示出內心的痛楚,因為“行人”在外,春歸而人未歸來。“黃昏淡月疏簾下”,以景結情,更顯孤寂悽苦,攝人心魂。清許昂霄《詞綜偶評》在評張翥《摸魚兒》“仍獨自,伴瘦影、黃昏和月窺窗紙”句時說“有追魂攝魄手段。”此篇結尾亦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盆栽八月桂什麼時候入室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