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臥遊家
-
2 # 家住金陵
這真的是一個問題,一般人大概沒有聽說過哥廷根大學。
我手頭有一本季羨林先生的書《留德十年》,其中就講述了他的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情形,包括他與他的校友的房東的女兒伊姆加德那段“有情人不能成眷屬”的無奈的愛情故事,伊姆加德小姐甚至為了季羨林終身未嫁,說來不禁令人唏噓。
我也是從那本書才知道有一個哥廷根大學。
華人對德國的大學不像對美國和英國的大學那樣認識和了解深刻,但是,哥廷根大學其實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大學,始建於1734年,1737年開始對外開放。學校名人輩出,蜚聲世界。自1737年建校到如今,從哥廷根大學走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高達45人,位列德國高校第二位、世界第15位。 哥廷根大學不僅在20世紀中期經歷了輝煌的哥廷根時代。是德國精英大學之一(德國精英大學非固定),也是德國重點大學聯盟德國大學U15聯盟的一員。
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獲得博士學位。因當時正值二戰時期,國內也是抗日戰爭如火如荼,季羨林因此滯留在德國。當年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表多篇重要論文。1941年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師從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1945年10月,二戰終結不久,即匆匆束裝上道,經瑞士東歸,“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離開哥廷根35年後的1980年,季羨林率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重訪哥市,再謁83歲高齡的瓦爾德施米特恩師,相見如夢。後來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在季羨林的那本書《留德十年》,就收錄了這篇《重返哥廷根》,也讓我們見識了哥廷根後來的樣子。
回覆列表
華人知道哥廷根大學很多是因為季羨林,這是他曾經留學德國的學校,並且被寫入了《留德十年》。雖然現在哥廷根大學世界排名在一兩百名開外,但在20世紀初的時候它卻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時至今日走出了很多諾貝爾獎得主。
其實不止是季羨林,像德國的鐵血首相俾斯麥,格林兄弟,詩人海涅,這些都是從該校出來的畢業生。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是大教育家赫爾巴特,他雖然並非這裡的學生,但曾經長期在哥廷根大學執教。
赫爾巴特是教育學當中的一位大咖,他被認為是教育學之父,而他出版的《普通教育學》也被認為是現代教育學的第一本著作,並提出教育學的兩大理論基礎是倫理學和心理學,以及傳統教育的三中心:教師,課堂,教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