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全天候科技
-
2 # 化工平頭哥
日本傳統科技企業已經在創新上停滯,可以說日本科技領域已然式微。
美國CB Insights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12月1日,全球共有220家科技獨角獸公司。其中,亞洲佔比40%,共計75家。中國、印度、東南亞地區都表現良好。但是,一向以科技知名的日本卻僅有一家獨角獸科技公司。可見在日本科技領域,獨角獸公司真是慘。
眾所周知,在上世紀日本靠著索尼、松下、精工等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代表,也讓日本屹立在世界頂尖企業之林中。不過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這些巨頭企業沒有適應時代的變化,其僵化的體質甚至阻擋了創新的發展。
日本經濟是被稱為keiretsu的企業財團主導,幾乎日本知名品牌都屬於keiretsu。這些keiretsu涉足了各個領域,打造了一個嚴絲合縫的網。當然,這樣的體系能夠最大化地降低成本並保證質量。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這些財團的機制越來越不適應。而創業公司也處處被他們所掣肘,難以施展拳腳。
並且由於日本經濟體量的較小,一些創業公司無法獲得足夠的“發展紅利”。尤其是在共享市場,日本科技更是難以有所作為,因為共享市場的前提就是擁有大規模的人口,比如共享單車、共享打車、短租等。
-
3 # GEEK研究所
「佳能要上天」早在去年就有一些傳聞了。
根據亞洲日經新聞的訊息,佳能正在和 IHI 航空公司以及其它兩家合作伙伴計劃在 2021 年建立一個私營的火箭發射場,這是太空非政府行業邁出的重要一步。具體選址在日本本州主島最南端的和歌山縣串本鎮。 地質調查之後會做出最後的決定。
先分析一下佳能,佳能本身是世界 500 強企業,其主要盈利在於辦公系統的產品,攝影攝像照材領域雖然已經做到了行業老大,但同樣面臨著索尼的強大攻勢。
在半導體和感測器方面,佳能在與索尼的競爭中並不具有優勢。佳能在照材領域同樣飽受詬病,被指創新不足。而進軍火箭發射領域,是佳能戰略佈局的重要一步。
回顧日本的科技行業,上世紀的日本是科技創新的代表。
索尼、松下、精工、日立、三菱,讓日本屹立在世界頂尖企業之林中。不過隨著全球化的深化和網際網路的普及,這些巨頭僵化的體制無法適應時代的變化,甚至在阻擋著著創新的發展。
日本經濟的黃金時期是被稱為 keiretsu 的企業財團主導。在此之前,日本有 6 個大型keiretsu 和幾十個小型 keiretsu,幾乎日本知名品牌都屬於 keiretsu。這些 keiretsu 涉足了各個領域——銀行、房地產、科技、重工等,由自身產業鏈條上的眾多中小企業支撐,打造了一個嚴絲合縫的閉合環路。
最初,這樣的體系具有很大優勢,能夠最大化降低成本並保證質量。但終身制的僱傭制度、僵化的運營機制越來越不適應全球化的發展,導致了眾多日本企業的崩潰。
從大環境來說,日本科技行業並不會沒落,索尼、松下、佳能這樣的公司依然存在極大的代差,領跑全世界。尤其是日本企業存在強力的抱團傳統。但傳統企業的併購重組在所難免。
回覆列表
馬斯克和貝索斯兩人在科技行業是鼎鼎有名的大佬,進入了民營太空領域,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商用火箭的重複利用。SpaceX的標誌性成功,意味著民營太空探索和火箭發射正在成氣候,可以讓政府把資源投放到更重大的太空探索專案,把常規任務委託給民營公司。天時地利人和,佳能剛好在此時扮演了這個入局者的角色,儘管和自己的身份不是很搭。但是政府都已經委託,相信是經過慎重考慮的。
日本嫁接美國模式,成功機率多大?迄今為止,日本共有兩個火箭發射場提供發射服務,均屬於日本政府旗下的日本太空局,兩個發射場分別是種子島太空中心和內之浦太空中心。
日本正在修改民營太空領域的規定,未來私營公司可以透過自家的火箭發射場,提供更為靈活的發射服務。過去,民營公司需要藉助日本政府所有的發射場,在發射日期上比較被動。
據悉,上述民營太空公司將發射100公斤左右的小型衛星,發射成本只有日本太空局H-IIA火箭的十分之一。
在民營火箭發射領域,美國顯然已經走在了日本前列。馬斯克創辦的SpaceX公司,已經多次成功發射衛星,並且幫助美國宇航局向國際空間站輸送了物資。SpaceX成功實現了一級火箭的回收再發射,大幅降低了火箭發射成本,這被認為是人類太空探索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貝索斯個人創辦的“藍源”公司,也實現了火箭回收利用,不過該公司的火箭重量太小,市場影響力遠不如SpaceX。
需要指出的是,面對數碼相機的夕陽西下,佳能早已開始了轉型。2016,佳能斥資59億美元收購了東芝公司的醫療裝置部門。未來,數碼相機在佳能業務中的比重將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