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陽臺帖》,28.5cm*38.1cm,故宮博物院藏
李白的《上陽臺帖》全篇用行草書寫,筆墨酣暢,神采飛揚。無論章法、筆法還是結體,都給人以豪放縱逸、雄壯遼闊之感。不愧是我們心中那個“欲上青天攬明月”的李白。
全文為“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大意是讚歎一個人畫技了得,能夠描繪出壯麗多姿的自然景象。
觀《上陽臺帖》之佈局,全篇章法錯落有致,“有”與“老”、“臺”與“書”大小變化極大,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尤其處於視覺中心位置的“清”字,亦是全篇最大一字,別有一番雄偉的氣勢。▼
筆法上,《上陽臺帖》整體呈現出用筆渾厚、線條雄健有力的特點,但同時又不乏粗細和運筆上的變化。
“高”“萬”“老”“十”之橫畫,粗壯遒勁,落筆極重;“臺”字下的“書”字筆鋒一轉,改用細勁線條; “千”、“八”二字則用側鋒出以鋒芒。
《上陽臺帖》之結字,“萬”字大,“非”字扁,“有”字小,“老”字狂,真正從心所欲,稚拙而又放逸,恰如黃庭堅所云“及觀其稿書,大類其詩,彌使人遠想慨然”。▼
據考證,《上陽臺帖》為744年(天寶三年),李白與他的頭號粉絲杜甫、邊塞詩人高適同遊王屋山陽臺觀(陽臺宮)時所作。
重建後的王屋山陽臺宮
當時,李白本是去尋訪茅山道士司馬承禎的,結果到了陽臺觀才得知,司馬承禎已經仙逝。悲從中來的李太白,對著司馬承禎畫的一幅高十六尺,長九十五尺的山水壁畫,留下了千古名篇《上陽臺帖》。
司馬承禎
照此情況,《上陽臺帖》實則是李白為司馬承禎打call的作品,說他畫筆老辣,能夠將王屋山壯麗的山水盡收畫裡。
《上陽臺帖》,28.5cm*38.1cm,故宮博物院藏
李白的《上陽臺帖》全篇用行草書寫,筆墨酣暢,神采飛揚。無論章法、筆法還是結體,都給人以豪放縱逸、雄壯遼闊之感。不愧是我們心中那個“欲上青天攬明月”的李白。
全文為“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大意是讚歎一個人畫技了得,能夠描繪出壯麗多姿的自然景象。
觀《上陽臺帖》之佈局,全篇章法錯落有致,“有”與“老”、“臺”與“書”大小變化極大,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尤其處於視覺中心位置的“清”字,亦是全篇最大一字,別有一番雄偉的氣勢。▼
筆法上,《上陽臺帖》整體呈現出用筆渾厚、線條雄健有力的特點,但同時又不乏粗細和運筆上的變化。
“高”“萬”“老”“十”之橫畫,粗壯遒勁,落筆極重;“臺”字下的“書”字筆鋒一轉,改用細勁線條; “千”、“八”二字則用側鋒出以鋒芒。
《上陽臺帖》之結字,“萬”字大,“非”字扁,“有”字小,“老”字狂,真正從心所欲,稚拙而又放逸,恰如黃庭堅所云“及觀其稿書,大類其詩,彌使人遠想慨然”。▼
據考證,《上陽臺帖》為744年(天寶三年),李白與他的頭號粉絲杜甫、邊塞詩人高適同遊王屋山陽臺觀(陽臺宮)時所作。
重建後的王屋山陽臺宮
當時,李白本是去尋訪茅山道士司馬承禎的,結果到了陽臺觀才得知,司馬承禎已經仙逝。悲從中來的李太白,對著司馬承禎畫的一幅高十六尺,長九十五尺的山水壁畫,留下了千古名篇《上陽臺帖》。
司馬承禎
照此情況,《上陽臺帖》實則是李白為司馬承禎打call的作品,說他畫筆老辣,能夠將王屋山壯麗的山水盡收畫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