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文亦物

    文物界普遍認為:漢代的玉蟬和青銅奔馬這兩種動物最經典。前者的典型代表是“八刀蟬”,刀法簡樸,筆意深遂;後者的典型代表是甘肅出土的銅奔馬,還被選做中國旅遊業標誌。

    1、馬踏飛燕的絕妙內涵

    馬踏飛燕,如今學術界也將之稱為“馬超雲雀”,堪稱最著名的漢代青銅馬。事實上,這件甘肅出土的天馬踏飛鳥作品,是一件專門描述漢代大宛馬的文物。大宛馬與尋常馬匹不同,區別就在於步伐:仔細觀察,會發現它是左側兩蹄同時騰空向後,而右側兩蹄同時向前邁,這被稱為“對側快步”,在北韓天馬冢出土的泥障、山東武梁祠漢畫像石、甘肅酒泉丁家閘十六國壁畫中,也出現了同樣的圖案。

    我們都有生活常識,知道這樣的步伐平常動物根本無法踏出,唯一的解釋就是在漢代,馬的地位是被高度神化。

    在漢代,馬匹養殖出現了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個高潮,第二個恐怕就是唐代。出於政治、軍事、交通等多方面考慮,漢朝人對馬匹看的非常重要,甚至認為馬是變相的龍,祭祀也以馬代龍,《易經》中也出現了“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的用語。馬生於水中、窪地中,在當時被譽為祥瑞的代表,在漢畫像磚、畫像石中頻繁出現的“天馬行空圖”,就是對天馬、大宛馬的異乎崇拜之情流露。

    2、漢代強大異常的養馬規模

    漢代軍力強盛人盡皆知,可究其根由,除經濟實力上升外,騎兵崛起是關鍵基礎。西漢初年,劉邦在大同附近遭遇了“平城之圍”,使得舉朝上下都清楚養馬的戰略意義。漢高祖初年,就開始徵收“算賦”,以為治庫兵車馬之用。漢文帝頒佈“復馬令”,不願意服徭役者,可出馬匹相抵。漢武帝時,人口稅增加三錢,名目就是“補車騎馬”,當時謂之“馬口錢”,還設定了齊備的管理機構,如太僕丞、馬廄令等,同時鼓勵民間的百姓養馬,漢代馬匹數量動輒百萬匹並不是虛言。

    唐代 三彩馬

    3、遠征匈奴,需要大量馬匹

    在舉國重視下,漢代騎兵規模越來越大,文帝時已能組織七八萬匹的騎兵對抗匈奴;武帝征伐匈奴,前後共啟用騎兵120萬,每次參戰隊伍多達十萬以上,兵軍僅用作轉運物資,攻擊改為車騎為主。元狩四年,衛青大戰匈奴與漠北,驅趕塞外;霍去病迎擊左賢王,殺敵七萬餘人,漢代騎兵甚至已經備有“副馬”,戰士可交替使用,一戰之後,匈奴在漠南再無王庭,可見大漢騎兵與馬匹的規模。

    從文物史的角度講,漢代在疆域和戰事上的擴張,是時代的驕傲之一;也因此,奔馬、戰馬、天馬、立馬的形象大量的出現在漢代文物上,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孩在追求我,約我出去玩劇本殺,本子費跟我AA,各付各的,我覺得他摳,你們覺得我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