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們觸控星星

    把鏡頭對向拾荒者,老人,兒童,遭遇不幸的人,總比用鏡頭對準外資白領,私企老闆,政法幹部,黑道大哥,親密戀人更具有可操作性,更容易。新人文也在發展,當畫家,律師,社會學者,甚至教師,職員等越來越多的非專業人士拿起相機,中國的新人文攝影會豐滿的多。

  • 2 # 傅擁軍

    人文攝影當然不止包含這些內容,之所以關注這些,和報道攝影早期,對社會中弱勢群體的關注拍攝有關係,和宗教綿長深厚的歷史根源以及獨特的儀式表現容易吸引人有關。 拍攝這些並沒有問題,但拍之前可以先問自己幾個問題,是不是發自內心的關心,好奇這些人群、事物,是否帶著尊重之心去面對這些人,面對異域的文化,在此基礎上的拍攝或許有助於自己擺正心態,想清楚要去表現什麼,而不會流於膚淺的獵奇影像。 阮義忠老師的《當代攝影新銳》中,介紹一位西班牙攝影師克利斯多巴・哈拉(Cristebal Hara),他拍流浪漢,人物眼光筆直面對鏡頭,有自己的尊嚴,有一種誰也不能鄙視的堅毅品質。但哈拉絕不像一般的街頭攝影家,隨時隨地用相機突出人群。他為了拍流浪漢,跟著這些無家可歸的人,晝夜不分四處閒蕩,直到他們完全接納他。“我只在物件允許的時候,才去拍他們。” 有意思的是他拍流浪漢的原因,是因為他會非理性地懼怕自己會變成一個流浪漢。

  • 3 # 蘭闍藝文

    在是一個理解上的誤區。就像風光不僅僅是拍早晚的光線下的景物,還有很多時間都可以拍攝。那麼人文也是一樣的,拍攝者必須要有自信,它是人類一切文明現象的總和。只拍拾荒者、宗教、老外、老人,攝影者帶著一些獵奇思想,所有才會去拍攝走馬觀花的題材。

    人文攝影是廣泛的,同時也是要下功夫的。如果你不能靜下心去拍攝一個題材,那隻能是膚淺的理解了人文。

    羅伯特·弗蘭克拍攝的《美華人》是很好的人文攝影典範,他的內容涵蓋了50年代美國比較突出社會問題,兩萬七千張照片中提煉出了83張最終出版的圖片,而且隨著時間也沒有增加和改變,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好的人文作品是要經受時間考驗的,你想拍好,首先要學會獨立思考,經得住推敲的作品會成為優秀的人文攝影作品。

  • 4 # 縱橫視覺ZoneFoto

    這個跟我在國外學習攝影時候部分同學總拍些homeless的人是一個道理,沒有說這些題材有錯誤,只能說這些題材比較常見,而且不需要過多的深入思考,看到就可以拍下來。如果一個好的紀實報道類題材的拍攝,是需要很獨特的題材、主題的切入點的,有的時候可以說這名攝影師拍的相對一般,但他的選題和切入點實在是太過於優秀,那麼他的專案仍然可以是很優秀的專案,也讓觀眾們更加在眼前耳目一新。其實人文攝影這個詞彙是錯誤的,我在之前的回答已經說過,這個門類算是紀實類攝影。而紀實類攝影不是簡單按下幾次快門就結束了,前期工作十分重要,可能需要你作為攝影師花費很多精力和時間在題材的調研上,或者是為了拍攝許可而費盡周折,其次才是拍攝。而在拍攝的過程中,經過一段時間,你會發現你的一些列照片中少了那麼幾張來把這個故事講清楚,那麼你就得回去重新補拍,然後後期的編輯圖片也是相當重要。這裡只是簡單說這麼幾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主機需配置什麼令看電視劇質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