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書家國05
-
2 # 名廬書社許高鑑
歷史上對文徵明的書法多是好評,書法歷史地位很高,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但是也有些專家對文徵明多有貶低,認為其好多筆法太過江湖,不能像趙孟頫一樣筆筆精彩。
書法本就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也有人認為文徵明是最被低估的書法家,他應該排在王羲之之前,畢竟活的時間長,練的也比王羲之久,如果放在一個時期,王羲之見到文徵明都要喊一聲老師傅。
不過小編認為,文徵明字雖好,但是和王羲之相比,還想去相去甚遠,不是一個級別的,正所謂愛屋及烏,文徵明的鐵粉眼裡只有文徵明,他們的意見只能作為參考,水分過大。
文徵明的價值其實就是你對他的喜愛程度,你喜歡的東西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欣賞文徵明的晚年得意之作。
這件作品用新筆,秀嫵溫潤,已經將年輕時候的銳角磨平,幾近大成,散發著成熟的魅力。
小編個人十分喜愛文徵明的作品,瀟灑大氣,給人以舒暢之感。
技法上,文徵明也是學了很多王羲之的,王羲之筆法多變,文徵明借用了部分筆法,融入了時代流行筆法,形成了個人風格特色。
文徵明的書法中以小楷最為精絕,被後世奉為模本,經受住一代又一代的考驗。
-
3 # 路寧書法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明代傑出畫家、書法家、道家、文學家。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為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為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為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留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
之所以說文徵明的書法屬於一個流派,一是因為他有一個主動的藝術家聚集的群體,其中就包括唐伯虎、沈周,同時呢,這些人還具有相同的藝術觀點以及共同的地域關係。同時,雖然他們自己是一個流派,但是他和整個明代的書法風格並不衝突,他只是明代整個大的書法環境的一個風格的體現。
-
4 # 翰墨今香
“文徵明的字只是秀美,沒有內涵”這是誰說的,把他名字報上來,信不信會被口水淹死。這種話還有道理嗎?什麼道理,說這種話的人大多數都是寫醜書的人,自己寫不好,還亂噴一氣。下面我就給你簡要說說文徵明的書法,讓大家有個瞭解,不要再被這些小人忽悠了。
文徵明小楷文徵明擅長多種書體,而藝術成就最高的、最被人看重的是他的小楷,當時他的小楷有“名動海內”之譽。文徵明的小楷,早期受趙孟頫的影響,後來向魏晉師法,學習《黃庭經》和《樂毅論》,他的兒子文彭這樣評價:“小楷雖自《黃庭》《樂毅》中來,而溫純精絕,虞褚而下弗論也。”
文徵明的行書文徵明的行書師法物件主要是王羲之的《聖教序》,另外還博採眾長,學習過顏真卿、蘇軾、米芾、黃庭堅、趙孟頫等人是書法,最終形成了自己的書風。
文徵明的書法繼承了二王一脈的中正、平和、秀美的書風,講求規矩,是人品與書品的完美統一。以他為領導的吳門書派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甚至影響到了日本、北韓等海外。
所以文徵明的書法不是沒有內涵,而是很有內涵。學習硬筆書法以文徵明為榜樣完全可以。文徵明留下的小楷作品,非常適合硬筆書法愛好者拿來作為範本,他的小行書也非常適合做硬筆行書的範本。
-
5 # 沅汰
詩文書畫四絕全才的文徵明尤善書法,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非常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也自成書風,筆力婉轉、節奏很有韻致,書風、畫風一體,堪稱明朝第一。
文徵明的經歷也算是時運不濟,科舉屢試不第,應試數十年一直到五十三歲都未能考取生員的資格,白白辜負少年頭。五十四歲時受推薦才做了翰林院待詔這樣的小官吏。因妒被忌,總遭排擠,三年之後便辭職買舟南下回了故鄉蘇州。
吳中文化悠久,經濟發達,類似於吳中四才子這樣的吳地諸子對時政並不感時傷勢,也不喜歡受儒家理學的束服,個性比較自我隨意,注重個人感受。所以文徵明才不能在官場得意,仕途不順利總有些自己的原因在內。
迴歸吳地的文徵明已經是名滿天下。至此便不再求入仕,只以詩文書畫自娛,晚年更是才買的中卓著。求購書畫者蜂擁而至,“海宇欽慕,縑素山積。”
文徵明頗為長壽,抄離騷經,寫墓誌銘,一直孜孜不倦、以此為樂。臨終時乃做此事,最後置筆端坐而逝。
文徵明詩文很有淡雅清新之風,又時時露出個性張揚之態。
《懷子畏》
曲欄風露夜醒然,彩月西流萬樹煙。人語漸微孤笛起,玉郎何處擁嬋娟?
寫唐伯虎的,看來交情不淺,有點調侃。
文徵明的詩詞留存者不少,不過總有點或明或暗的揮之不去的頹廢傷感,可能是出於自身際遇吧。
以畫史論,文徵明與沈周、唐寅、仇英共稱吳門四家。繼沈周而專己之風,青綠山水、水墨寫意,工筆花卉,幾乎無一不工,無一不精。
詩文書畫四絕全才的文徵明尤善書法,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非常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也自成書風,筆力婉轉、節奏很有韻致,書風、畫風一體,堪稱明朝第一。
-
6 # 到老不死
談到明朝時期的書畫詞賦,在歷史上算是一個繁榮昌盛的造極時代了。如董其昌、解縉、祝允明、文徵明、唐寅、徐渭、沈周、仇英、宋旭等。這些大家們的作品風格、造詣引領、藝術魅力,各有千秋,各領風騷,獨具風格。談及到對諸位中某人的評價,對於自己來說,學識淺薄,有失專業的浮論妄語,只會貽笑大方,學習欣賞倒是可以,我們來看看文徵明的書法。
文徵明(1470—1559),書畫造詣極為全面的一個大家,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四絕”的全才。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其實,要說起來,文徵明啟蒙是很晚的,7歲的時候都還不會說話,到11歲才開始能說話,於是就讀外塾,科考的時候還多次因為字寫的不好看而被考官嘲笑,但父親文林卻很自信的認為,他是會大器晚成的。也正是如此,他一開始就發奮努力的練習書法,當然,考官嘲笑他,其實也並不是由於他寫的不好,而只是不符合當時的官方書體“臺閣體”。
文徵明的書法,尤擅長行書和小楷。其行書寬展舒和、疏密有致、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字字都顯得蒼勁潤澤。主要代表作有《琵琶行》等;而小楷特別精細工整,造詣猶高,圓勁豐潤,遒麗美豔、筆鋒勁秀、體態端莊而清秀俊雅,讓你看去字字精妙工整。主要代表作有《琴賦》《千字文》等。
1559年,德高望重、孜孜不倦的這位老才藝,於90歲高齡之中執筆而逝,很是值得我們後人的敬重和頌揚。
-
7 # 文史道
談及文徵明,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比較陌生。比起唐伯虎的名氣,他的名氣小了很多。其實他也是明朝的“江南四大才子”,詩文書畫精妙絕倫,無一不通。尤其是他的書法造詣,更是在“四大才子”裡邊排名第一,在中國書法史上,也很有名。
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文徵明書法初師李應禎,後廣泛學習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
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自成一體。
在書法藝術界,文徵明的書法向來作為“典範”和“模板”存在,尤其是作品《雜詠詩卷》拍出了8165萬的天價,成為文徵明書法拍賣的最高紀錄。
文徵明書法《雜詠詩卷》,是典型的文式行草,筆性流利,火候溫潤,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看起來賞心悅目,如沐春風。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欣賞:
文徵明此卷作品,書寫嚴謹,秀麗勁健,是他中晚年後的習見書風。一般來講,書畫家精品的出現,有許多內在和外在的因素影響。要有一篇“渾然天成”的作品,也並未易事。所以這幅作品擁有極高的天價,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這幅作品的尾跋處可見:“久雨新霽,情思爽然,焚香煮茶,亦人間快事。”的字樣。所以遇到“佳紙”,文徵明才會筆隨心運,胸無滯疑,創作出這樣的精品之作。
除了《雜詠詩卷》,文徵明還有一幅經典書法《琵琶行》。稍有文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琵琶行》正是著名文學家,詩人白居易的經典之作。當經典的詩作,邂逅最美的書法藝術,將會碰撞出如何的藝術魅力?
據記載,文徵明的《琵琶行》行書,作於88歲高齡,也可以說是其書法藝術的最高成就,現藏於湖南博物館。接來下,我們繼續欣賞:
書法,一半是修養,一半是美學。讓我們在源遠流長的文化裡,讀懂這傳承千年的墨香之美。書法,於方寸之間,可見修為,可見功力,可見中國漢字之美。
-
8 # 萬氏制筆
我是【萬題方特製兼毫】
文徵明一生練字不專習一家。人們說他的字是熔眾家為一爐,習眾善而成一家。
從幼年開始,他先臨習宋高宗趙構的字,後又跟隨張即之學習米芾的字。以後迷戀古法,上溯魏晉及唐。於鍾繇、二王下力最大。得鍾之質樸,羲之之蘊藉。其小楷深得二王《黃庭》、《洛神》之神韻。有人說,趙孟頫小楷成就最大,流麗而綿勁,溫雅可愛。行書受王羲之影響最大。有《蘭亭序》臨本傳世。大字多參入唐人筆意。取李邕之筆意,參以蘇軾之豐潤,既丰神超邁而又蘊藉庸和。
趙孟頫一生崇尚古法,臨帖不輟。象蜜蜂採花一樣吸取古人書法營養,取其精華,不斷改進自己的書作。不同時期都有不同風貌。但你又看不出完全傾向哪一家,體現的是中和之美。過去人們認為趙身為皇族而入元為官,缺少骨氣,就認為他的字也也媚而少骨,這是不對的。其實趙孟頫入元之後,心情沉鬱,不關心政治,全身心投入書畫藝術之中。其學養和氣質所至,造成了他的字華麗而不缺骨力,平和而不帶俗氣。明代何良俊對他的評價是“唐以後集書法之大成者。”
趙孟頫的字筆法運用熟練,運筆流暢、圓熟,毫無造作之感。作為鋼筆練習,不失為好字帖。但不到爐火垂青之時,難以達到流麗圓熟。
-
9 # 紅塵彌勒
文徵明是我最喜愛的書法家之一。縱覽有明一朝,我個人對文待詔的筆力十分推崇,雖然難免偏頗就愛,但還是頂禮膜拜、倍加珍視的。
說文徵明的書法錦繡其外沒有內涵,只能是一家之言,或可解讀為過於暗黑貶損文徵明,並不是理性客觀的中肯評斷。
文徵明號為“四大才子”之一,詩詞字畫無不稱奇,人稱四絕聖手,並非浪得虛名,而是實打實的真功夫,真本領。
文徵明的書法作品很多,大多以小楷或行草著於世間。但他的隸書、篆書同樣也都秀勁拔萃,屬於各類兼善的法書大家,在同儕眼中,他甚至可以略勝趙孟頫,豪踞歷代俊逸法書之巔。
文徵明的書作,在今人看來,過於秀媚,沒有風骨,其實溫潤儒雅,鋒芒內斂,完全沒有那種肆無忌憚的張揚與跋扈,於平心靜氣中蘊藉智慧與見識,承襲了趙氏一派的溫潤秀美,但又平中見奇、弘潤挺拔,這和他本人的性格固然有關,也和他的身世經歷密不可分,更和他的謹慎為人、腹內經綸相互輝映。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書作對後世影響巨大,就連一向狐疑的董其昌也多有學他、肖他、仿他,堪稱後世經典文字範本。
如題主問,學文徵明筆法,只能增添秀勁挺魅,可以為閣下塗脂抹粉增光添彩,這樣一樁大美事何樂而不為呢?
-
10 # 師範小王子
從幼年開始,他先臨習宋高宗趙構的字,後又跟隨張即之學習米芾的字。以後迷戀古法,上溯魏晉及唐。於鍾繇、二王下力最大。得鍾之質樸,羲之之蘊藉。其小楷深得二王《黃庭》、《洛神》之神韻。有人說,趙孟頫小楷成就最大,流麗而綿勁,溫雅可愛。行書受王羲之影響最大。有《蘭亭序》臨本傳世。大字多參入唐人筆意。取李邕之筆意,參以蘇軾之豐潤,既丰神超邁而又蘊藉庸和。
趙孟頫一生崇尚古法,臨帖不輟。象蜜蜂採花一樣吸取古人書法營養,取其精華,不斷改進自己的書作。不同時期都有不同風貌。但你又看不出完全傾向哪一家,體現的是中和之美。過去人們認為趙身為皇族而入元為官,缺少骨氣,就認為他的字也也媚而少骨,這是不對的。其實趙孟頫入元之後,心情沉鬱,不關心政治,全身心投入書畫藝術之中。其學養和氣質所至,造成了他的字華麗而不缺骨力,平和而不帶俗氣。明代何良俊對他的評價是“唐以後集書法之大成者。”
趙孟頫的字筆法運用熟練,運筆流暢、圓熟,毫無造作之感。作為鋼筆練習,不失為好字帖。但不到爐火垂青之時,難以達到流麗圓熟。
回覆列表
文徵明,初名壁,字徵明,後以字行世,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長州人。據說徵明少時並不聰敏,考生員時曾因字寫得不好,被考官把卷紙扔了。他便篤志發憤苦學書法。生員們在郡學中或飲酒閒聊,或品茗對弈,唯獨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他的創作態度極為嚴肅認真,即使隨手書寫的信札,也一絲不苟,“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一生精勤作書,嚴謹治學,直至九旬高齡仍奮筆不息。文徵明從吳寬學文學,從李應楨學書法,從沈周學畫。吳寬曾官侍讀學士,後進禮部尚書,不僅詩文有典則,而且“書翰之妙,識者以為不減蘇軾”。李應楨曾以善書授中書舍人。沈周乃明代畫壇巨匠,筆墨豪放,渾淪厚重,獨具一格,而且書法得黃山谷遒勁奇崛之勢。文徵明得此三位名師指導,加上自己一生的勤奮,在詩文書畫等多方面取得顯著的成就,也就不足為怪了。文徵明是備精諸體的書家,篆書得陽冰門風,隸書師法鍾繇。而成就最大的是小楷和行草。其小楷脫胎於鍾繇、王羲之,筆勢輕靈飛動,如金聲玉潤,點畫精整勁健。結構疏密勻稱,“如八面觀音,色相俱足”。體勢清麗古雅,婀娜多姿,娟秀可愛,頗有著魏晉人楷書虛和舒徐的氣息。徵明晚年八十多歲高齡時,仍能伏案揮毫作小楷《後赤壁賦》,足見文翁年老而筆力未衰。據說,他年近九十歲時,還為人書寫墓誌銘。文徵明在藝術上活到老學到老,永不停息的進取精神,至今被書家們稱道。書法史上,自魏晉以來小楷名家不多,文徵明當為翹楚。他的傳世作品多為行草,藝術師承上出於羲之、智永等王氏一門風範,並從宋、元諸家中擷取精華,自成一格。除大量的詩札外,代表作品還有《滕王閣序》、《離騷》、《赤壁賦》、《漁父辭》等。《滕王閣序》書寫的是初唐文學家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的全文。此卷行草渾然成篇。用筆清爽勁利,圓熟流暢,提按頓挫明晰,使轉靈活利落,淋漓痛快而富有韻律感,很有《聖教序》的意味。有些字的用筆和結體又有趙孟俯的影子。點畫間一派瀟灑秀逸的風姿,又不失古澹閒雅的韻味,稱之為韻法兩勝,當不為過。
文徵明的行草大都書於尺牘文稿之上,字型屬中、小字一類。他的大字行書則專門師法黃山谷,深得昂藏鬱拔的姿韻。書法創作中,有一個古來很少被人發現和重視的規律。這就是由筆法和結體等形成的風格特點,決定了有的書家(或碑帖)的字宜書大字,有的適寫中、小字。以楷書而言,顏體適合寫大字,歐體、趙體適合寫中、小字。以行書論,包括歐陽詢、米芾、蔡襄、趙子昂等在內的二王一路風格的字不宜寫大字,如此等等。古今不少書家由於不諳此理,硬要以二王風格去作大字,或以顏真卿的豐偉之體去書蠅頭小楷,即使是功力深厚的書家,也很難完滿。文徵明恰恰獨具慧眼,悟得並掌握了這個規律。縱觀他的全部作品,我們看到,用以抒發性情表現自己個性時,他從正宗的二王風範中化出自家面目出之,字型趨於中、小類。而書寫氣度恢巨集的大字時,則專出以風格鮮明的山谷之體,“如鳳舞瓊花,泉鳴竹澗”。文徵明的字能大能小,大小俱佳。他有掌握多種風格字型並善於揚長避短的本領,較之其他書家確實有其高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