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學守望者
-
2 # 天衢
家風一詞最早見於西晉潘岳的作品,唐後開始大量使用。家風就是一家的風氣、風習。
都說富不過三代,一個家族要福澤綿長,越發興旺,那麼家教就至關重要。所以有很多家族都有家訓,它就像一把尺子,來衡量子弟是不是風氣正派,符合家訓的標準。
父母長輩以身作則,在為人處事,和思想品德上,都起到模範帶頭作用,那麼子弟就緊跟其後。即便是不聽話的子弟也會知道收斂點。如果父母長輩本身就不正派,那麼子弟有樣學樣,更容易走歪。
好的家風,源於好的價值指導以及好的規範,而好的價值指導雖然看書也有,但是總不及某個親人高大如山,遮雲蔽日,讓人仰望窒息的感覺令人深刻。一方面是偶像作用加以引領,一方面是一種精神壓力迫使自己正身向前。
如此,後世子弟每每以此為驕傲和標榜,不擇不扣的恪守祖訓。自然而然,一舉一動都仿若前人猶在,流風餘韻,代代不絕。
知不如行。家訓雖好,不依此而行,也不過一句喊空了的口號。所以,知行合一,是那麼的重要。
-
3 # 悠米悠米
家風一詞,最早見於西晉文學家潘岳的作品中。西晉文學家夏侯湛,將《詩經》中有目無文的六篇"笙詩",補綴以成《周詩》,並給潘岳看。潘岳認為:這些詩篇不僅溫文爾雅,而且可以看到孝悌的本性。為與友人唱和,潘岳因此寫作了《家風詩》,自述家族風尚:"綰髮綰髮,發亦鬢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專靡有,受之父母。鳴鶴匪和,析薪弗荷。隱憂孔疚,"我"堂靡構。義方既訓,家道穎穎。豈敢荒寧,一日三省。"在該詩中,作者並沒有具體描述自家家世,而是透過歌頌祖德、稱美自己的家族傳統以自我勉勵。
家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 也即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 家風就是給家中後人們樹立的價值準則。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家風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組成部分,可以說它是濃縮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很多普通百姓家庭所說的“老老實實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就是一個良好的家風,再如誠實守信、勤勞節儉、寬宏大度、孝順感恩等,都是良好家風的再現,正能量的體現。
回覆列表
我先說一下什麼是家風?家風就是指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從古代傳至今天的風尚,是一個家族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圍,從而形成的今天這個家族的風氣、風格與風尚。經過千百年的時間和歷代前人的彙總,形成這個家庭的家規、祖訓。這就構成了家風,家風就是一個家庭或一個家族的家文化。
我翻閱經典文獻得知,家風一詞,最早見於西晉著名文學家潘岳。當時與潘岳有“雙璧”之稱的夏侯湛,自恃文才超群,將《詩經》中有目無文的六篇“笙詩”,補綴以成《周詩》,並給潘岳看。潘岳認為:這些詩篇不僅溫文爾雅,而且可以看到孝悌的本性。為與友人唱和,潘岳因此寫作了《家風詩》,自述家族風尚:“綰髮綰髮,發亦鬢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專靡有,受之父母。鳴鶴匪和,析薪弗荷。隱憂孔疚,我堂靡構。義方既訓,家道穎穎。豈敢荒寧,一日三省。”
家風又稱門風,這個詞語在西晉出現並在隨後流行。家風雖小,但是百家、千家、萬家就匯成了國風。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遺產,是先輩留給後人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智慧結晶。運用家風告誡家人、教導子孫,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教育子孫後代最基本的形式,發揮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作用。家訓的核心內容“忠、信、孝、悌、禮、義、廉、恥”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倡導”24個字尤其是公民個人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內容是一脈相承、基本契合的。
家風的含義 家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家風的形成往往是,一個家族之鏈上某一個人物出類拔萃深孚眾望而為家族其他成員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為家風之源,再經過家族子孫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訓,流風餘韻,代代不絕,就形成了一個家族鮮明的道德風貌和審美風範。
我選了一些家風方面的古籍供題主供考:一、《誡伯禽書》 二、《命子遷》 三、《誡子書》《誡外甥書》 四、《顏氏家訓》 五、《誡皇屬》 六、《包拯家訓》 七、《誨學說》 八、《袁氏世範》 九、《朱子家訓》 十、《弟子規》等。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性格特徵,一旦形成,對家族子弟具有薰染影響、沾溉浸濡的意義,但家風是一種不必刻意教誡或傳授,僅僅透過耳濡目染就能獲得的精神氣質,具有“潤物細無聲”長期教化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