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漁歌夜話

    韓信是秦末漢初大時代下的一個迷:自古戰神數以十計,唯有韓信至今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大多數戰神文韜武略,要麼出身名門父子相傳,要麼拜名師相授。而韓信卻既非將帥名門之後,又無名師傳援兵書戰策密籍。

    一:過於看中劉邦對自己的知遇之恩,認為劉備於己有再造之功。生是劉家人,死是劉家鬼。

    韓信出道前出身底層,非常貧寒,時常受人欺凌,但他卻熟讀兵書,胸懷大志。他先投入項羽軍中思謀發展,發現根本沒有施展才華的可能,改投劉邦陣營,依然得不到重用,便有了易主的逃跑想法。幸好蕭和堅信他是一個曠世奇才並連夜將他追回。並極力向劉邦舉薦,在被韓信驚人的軍事才能折服下,拜韓信為大將軍統領三軍。

    二:韓信因成長環境和交往能力所限,始終處於個人單幹狀態,沒能形成自己的政治軍事團隊

    韓信出身寒門,一直處於獨來獨往中哀嘆自己一身謀略無用武之地!這同劉邦有著本質區別和差異!

    雖然到後期手握二十萬重兵,卻依然數次被劉邦輕易調走。這充分說明他毫無權謀韜略.籠絡馭人能力,只會一味帳前調兵遣將,缺乏最基本的人格魅力和個人威信。既無個人凝聚力,又無團隊號召力。缺乏洞察人性的能力!

    韓信與縱橫江湖半生的劉邦相比,他就只一個幼兒園小朋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一點小恩小惠,他就感激涕零引為知己,窮極能力智慧,將生死置之度外。一個虛假的爵位,他就忘乎所已,毫不懷疑劉邦封賞的背後意思。老辣世故的高祖劉邦不愧為馭人高手,天下各路豪傑都玩弄於股掌,把韓信這個政治小白根本不用放在眼裡。

    四:韓信在某些方面有重大人格缺陷,在政治上胸無大志

    韓信兵謀無敵,但在政治謀略上形同白痴。可以說韓信對劉邦的言聽既從,是愚忠表現。既然漢家天下多半由我韓信打下,為何不能成王稱帝呢?手握重兵,佔據一半疆域,卻無三分天下,自立為王的胸懷格局。

    他只看到劉邦答應封他為齊王,卻看不穿劉邦、張良、蕭後三人背後的陰謀和對他利用:要求韓信立刻出兵,共同夾擊項羽。韓信卻樂在其中,認為劉邦真的仁慈義氣!

    但是,韓信斷然拒絕並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背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韓信雖然政治上很不成熟,但不失為一個仁慈性情明君的坯子。此時理應坐山觀虎鬥,然後黃雀在後一統天下。不僅可免兔死狗烹的悲慘結局,還能名留千古!

  • 2 # 新區八零後

    劉邦對有才之人從來都是解衣推食,有功必賞。比如他答應韓王信收復了韓地,就把南韓賞給韓王信,說到做到。他答應陳平如果范增被弄死,就把四萬金賞給陳平,結果也做到了。這就是劉邦的手段之一,韓信身為一個臣子,自然是希望有這麼一個領導帶著他。韓信之前在項羽軍中不受重用,不管其他人如何的推薦,項羽從來都是瞧不起他。為了一雪前恥,韓信也得消滅項羽來出出氣,證明自己。

    當年陳勝起兵反秦,一時如星火燎原,一月不到,陳勝已擁兵十餘萬。於是陳勝派出各路將軍領兵數千至一萬不等,去六國舊地掠地。不曾想這些將軍出去後,紛紛擁兵自立,對陳勝的號令陽奉陰違。令陳人武臣、張耳、陳餘徇趙地,令汝陰人鄧宗徇九江郡:結果武臣自立為趙王,韓廣自立為燕王。有這些經驗,故劉邦派韓信為大將軍出關擊諸侯,但韓信手下的領兵大將皆劉邦的親信,比如樊噲、周勃、竇嬰等,這些大將不會叛漢,故韓信想叛漢也難。

    韓信說他當年最初跟隨項羽的時候,官位不過是執戟郎中,進言項羽不聽,謀劃項羽也不看,而我韓信投奔劉邦之後,就被封為大將軍,立刻給予部眾數萬人,我穿的衣服和劉邦一樣,吃喝也和劉邦一樣。劉邦對我韓信言聽計從,所以我到了今天的地步。所以我不會背叛劉邦。從韓信的話裡我們也可以看到韓信對於劉邦的感恩之情,畢竟韓信的一飛沖天都是劉邦的提攜。

    劉邦給了韓信齊王。(韓信需要存在感,他最擅長的就是打仗,所以他打了很多勝仗,但是他也需要對這些勝仗的嘉獎,齊王就是最好的嘉獎。假如說韓信沒有主動去要”假齊王“或者是劉邦沒答應,那麼蒯通勸韓信獨立這個事兒至少有一多半機會成了。)韓信有感恩之心。(無論是對漂母,還是給他打仗平臺的劉邦,甚至讓他受“胯下之辱”的屠夫,韓信都是懷有感恩之心的,有恩就需要報答,幫劉邦統一天下自然就是對他最好的報答了。)

  • 3 # 桃花依舊笑春風之輝哥

    漢四年(前203年),韓信平定整個齊國,燕國屈服,加上之前平定的三秦、趙國等地,韓信已經為劉邦平定半個天下。此時,曾經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失去了謀士范增、第一猛將龍且,實力大損,銳氣減半,開始畏懼韓信。項羽派武涉勸韓信反漢聯楚,自立為王,韓信謝絕了。

    齊人蒯通勸韓信保持中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以自保。蒯通掏心掏肺地陳述利害,知心話說了一火車,韓信依舊選擇幫助漢王,一統天下。蒯通勸韓信那段文字太精彩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一讀《史記》中的《淮陰侯列傳》。

    韓信只想安安穩穩做齊王,不想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因為天下沒有統一,必定戰爭不斷,他已經打了很多漂亮仗,發揮了出色的軍事才能,名揚天下,功高蓋世,做了齊王,封疆裂土。想要的都得到了,不想打仗了,只想安安穩穩做齊王。

    漢王劉邦兩次奪將奪兵,韓信都無反心,這次他依舊不想背叛漢王。項王給不了的漢王都給了,漢王對他有知遇之恩,他畢生難忘、至死不悔。

    重情重義,信任劉邦是韓信自己說的理由,可信度很高。那麼,此時的韓信有條件有能立自立為王嗎?

    我認為:風險太大。自立要有自己的有能力的親信團隊。團隊成員包括:一流謀士,會打杖的大將,治理地方、穩固後方的能臣。這三樣中,韓信只有一個叫蒯通的謀士可用,還是一個認識不久 的人。

    公元前206年韓信拜將,到公元前203年,短短的三年時間,韓信領兵作戰,用的都是漢王劉邦的將領。漢王數次帶走他的兵將,使韓信沒時間,沒條件培養自己的親信。再者,韓信的眼光太高,連灌嬰、周勃、樊噲這樣的開國功臣都瞧不起,試問天下有幾人能入他的法眼?又有幾人是他願意培養的?

    滅趙時,韓信曾活捉了對方將領李左車,還虛心接受了他的建議,可惜之後這個人從《史記》中消失了,只出現這一次就消失了。如果這個人能成為自己人,說不定能幫韓信渡過劫難。

  • 4 # 烈士暮年

    第一個,知恩圖報。

    韓信出道前出身底層,非常貧寒,加之性格懦弱,膽小怕事,時常受人欺凌,但他卻熟讀兵書,胸懷大志。恰逢亂世,他先投入項羽軍中思謀發展,無耐不能遂願,改投劉邦陣營,偏偏劉邦軍事不利,逃亡軍士眾多,而這時韓信在劉邦軍中同樣得不到重用,便有了易主的想法,加入到逃兵行列。正應了那句“狗屎運來了攔都攔不住”。蕭何聽說韓信逃走,連夜將他追回。因為蕭何從他與韓信的接觸交談中發覺這個人不一般,是個曠世奇才“國士無雙”,失去他甚是可惜。於是將他連夜引薦劉邦,劉邦在與他交談後發現他在軍事方面有獨到的想法,於是在眾人詫異下拜韓信為大將軍,總統全部軍馬。

    從底層小兵突然推上大將軍之位,如此知遇知恩,韓信怎麼能不感激涕零。

    第二,政治小白。

    因為劉邦的知遇之恩、充分信任,堅定了韓信緊跟漢王的信心。既使項羽提出三分天下、辯士讓他自立為王,他都不為所動;韓信打下齊地,寫信讓劉邦封自己齊王,劉邦心裡不願意但還是爽快答應了;韓信恃才,對劉邦說,你能統兵十萬,而我將兵多多益善,明顯欺君,但劉邦卻沒有半點慍色;有人告他謀反,劉邦把他捉了又放,即使奪其兵權,從王降侯,他仍然不以為是,這樣一個政治小白被劉邦玩弄於股掌之中不自知,以至他逢入便說,劉邦不會負我。在他的心裡,劉邦是他的再生父母,怎麼不對劉邦言聽計從。

  • 5 # 野草的沉思

    韓信平定魏、燕、趙、齊等諸侯國之後,他手裡擁有的軍隊,應該不止十萬。說他擁有一半疆土,誇張了一點兒,但三分之一的疆土,是有的。

    當時的形勢,是劉邦和項羽勢均力敵,相持不下。天下走向,決定於韓信。韓信助劉邦,則劉邦勝;助項羽,則項羽勝;倘韓信獨立,則天下三分,鼎足而立。以韓信之善於用兵,再得李左車和蒯徹兩位智者輔佐,爭天下是有希望的,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項羽派的使者武涉和齊國智士蒯徹,先後向他說明了當前的形勢,建言,讓他脫離劉邦,或投項羽,或獨立稱王。都被他拒絕了。

    韓信為什麼不肯背棄劉邦呢?因為他有一顆感恩之心,念念不忘劉邦對他的知遇之恩。

    韓信對武涉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背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背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拒絕了武涉的勸降。

    韓信對蒯徹也說了如上一些話,表示感恩劉邦,不願背棄。

    蒯徹以張耳和陳餘以及文種和勾踐的故事對韓信說:"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患生於多而人心難測也。……野獸盡而獵狗烹。願足下深慮之。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足下涉西河,虜魏王,擒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蒯徹的話說的十分透徹。後來韓信的遭遇完全印證了他的話。

    但韓信終於沒聽蒯徹的話,而是幫著劉邦滅了項羽坐了天下。後來,他果然被劉邦和呂后殺掉了,還被夷滅了三族。

    韓信是傑出的軍事家。千百年來,他的故事一直被人們傳揚。他的死也一直為人們惋惜。他沒有看透劉邦的為人。劉邦一直只是在利用他,始終沒有徹底相信他。這是他身死族滅的根本原因。

  • 6 # 史學達人

    韓信不是手握十萬大軍,而是手握三十萬,那時候的韓信剛把齊國給滅了,然後他佔領了整個黃河以北的土地。

    這時候他的軍隊也已經發展到了三十萬的規模。三十萬在當時是個什麼概念的,我們拿韓信的軍隊和項羽,劉邦對比一下,你就知道韓信的實力如何了。

    此時項羽的人,只有十萬之眾,劉邦也僅僅是二十萬,兩軍一直在滎陽對峙,誰也吃不下誰。

    當項羽聽說韓信把齊國給滅掉之後,他就開始害怕了,因為這時候能決定生死的人出現了,這個人就是韓信。

    畢竟韓信若是想幫助劉邦,劉邦就會勝利,韓信若是想幫助項羽,項羽就會勝利。

    這就是項羽害怕韓信的原因,因為韓信是劉邦的人。

    那麼手握生死之劍的韓信,真的是對劉邦言聽計從嗎?

    恐怕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雖然項羽有派人去說服韓信,讓韓信兩不相幫,自立為王。但是,韓信拒絕了項羽派來的說客。

    韓信可以收就沒有自立為王的心,他倒是很想讓劉邦給他封一個王,因為他不願意和劉邦鬧翻,畢竟他如今能混成這個樣子,全是劉邦賜給他的。

    可是,在如今這個關鍵時刻,他不給劉邦要點東西,好像也是不行,畢竟這時候是最為微妙的一個時刻,若是此刻不在劉邦手裡要點東西,到時候真把項羽給滅掉了,那就什麼也得不到了。

    所以,韓信想了一個辦法,他自己封自己當了一個假齊王,然後派使者去給劉邦要任命書。

    劉邦見到韓信的使者之後,看到了韓信要討個假齊王噹噹,他就開始要罵娘了,自己被項羽打的都要吃土了,韓信不但不來幫他,反倒是來討王了。

    這口氣劉邦如何咽的下去。

    正當劉邦罵韓信,罵到一半的時候,張良和陳平就用腳蹭了劉邦一下,劉邦立刻明白了他們的意思。

    本來劉邦罵的是他孃的......,但是他得到張良和陳平的提示之後,就換成了,他孃的,要當王,就當個真齊王,當個狗屁的假齊王算什麼。

    就這樣劉邦答應給韓信一個真齊王來當。

    韓信當上齊王之後,才如了他的意,當他接到劉邦的命令,讓他帶著大軍去剿滅項羽去的時候,他才開始發兵出發。

    最後經過垓下之戰,韓信打敗了項羽,項羽連夜突圍而出,最後自刎在烏江。

    所以說韓信,也並不是對劉邦言聽計從,他是在自己的利益被滿足之後,才出軍去滅項羽的。

    但是,誰知魔高一仗,道高一尺,最後,韓信還是被劉邦給算計了。

    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把他的齊王給換成了楚王,然後又貶為了淮陰侯。最後韓信竟然被呂后給殺害了。

    要說韓信的命也是真夠苦的呀。

  • 7 # 博學書院館

    武涉勸韓信時,韓信對武涉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背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意思是我投靠項羽的時候,他讓我當侍衛官,我出的主意他不聽,我做的策劃他不用,所以我才離開項王的。我來到漢王這邊,漢王對我怎麼樣呢?授我上將軍印,給我那麼多的人馬,脫下自己的衣服給我穿,讓出自己的飯菜給我吃,對我言聽計從,才有了我韓信的今天!

    蒯通勸韓信時,韓信:“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意思是坐了人家的車子,那就要把人家的患難也背在自己的身上,因為他已經用他的車子背過我了;穿了人家的衣服,那就要把人家的憂慮也當做自己的憂慮;吃了人家的東西,寧肯死也要完成人家的事情。

    由此可以看出,劉邦能抓住韓信出人頭地的心思,給他權勢軍隊、恩惠關懷,並且用人不疑。這籠絡住了韓信,讓韓信始終效忠於他。

    韓信有自知之明

    相傳劉邦與韓信曾經有過一段對話,從這段對話中就可以看出劉邦在用人方面的過人之處和韓信 的自知之明。

    劉邦問韓信:“寡人能帶多少兵?”

    韓信說:“不過十萬。”

    韓信回答:“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劉邦甚為不悅。

    韓信接著又說:“皇上不善將兵,而善將將。”

    劉邦悅。

    由此可以看出,韓信非常明確自己的長處是領兵,劉邦的長處是御人。不是會打仗就能御人治天下的。

  • 8 # 大嘴大師

    戰爭是政治的延伸。

    無論那一場戰爭都只是政治遊戲的一個補充。說到底,打仗玩得再好,僅僅是你能打贏別人。而政治玩得好方可一同江山。縱觀歷史,最終能夠成就霸業的不是帶領隊伍一路衝鋒陷陣的,而是觀天下大勢,得人心,施仁政的“政治家”。

    韓信作為一個軍事家,心中只怕早已明白,領兵打仗是他的特長,但施政贏民心恐怕就差的不是一里兩裡了。

    有一個故事:

    劉邦問韓通道:“寡人能帶多少兵?”

    韓通道:“十萬人。”

    劉邦又問說:“你呢”

    韓信回答:“越多越好。”

    劉邦笑道:“你統帥士兵的越多越好,為什麼你是將我是皇帝?”

    韓信說:“陛下不善於帶兵,但善於統領將領。”

    所以,韓信深知自己帶兵可以多多益善。但是要是爭天下,那就不僅僅戰爭了,而是一場政治上的角力。

    政,就是領導力。韓信能帶兵,但是能領導全國的將領,官員,百姓嗎?治,就是管理,政治上的管理並不是軍紀軍規。更有地方階層的融洽籠絡,百姓的擁戴等。所以你能打仗,但是你不一定能得到天下。

    而能夠真正統治天下的人,在韓信眼裡,只有劉邦。連項羽這般英雄都不行。因為項羽和自己一樣,只懂軍事不懂政治。

    所以,韓信深知自己絕非“天命”,為何要逆勢而為呢,還不如順應天勢,跟著劉備打江山。

  • 9 # 華哥雜談

    韓信是一個軍事天才,但他不善於創業,只能依附於他人。韓信先是跟隨項羽,但得不到重用,再投奔劉邦,受重用後才開始縱橫天下。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後,各路人馬粉墨登場,但韓信從未自已拉起一支隊伍,不是他不想,應該是不能。

    此時的局面與近代蔣介石北伐時相同,韓信就是當時的張學良,如果他選擇哪一邊,哪一邊就會勝利。但韓信既沒有自立,也沒有幫助項羽,更沒有爽快地跟了劉邦,而是和劉邦討價還價。韓信說齊國收復了,但沒有人管理,他想當個代理齊王。言下之義,如果想讓我幫你,你得先答應我這條件。

    三、韓信從心裡認可劉邦的領導,他心裡最大的願望就只是封王。韓信面對項羽的人勸說時,他斷然拒絕了,他說他以前跟從項羽,得不到任何重用,自從跟了劉邦,想要多少兵馬都有,最重要的戰役都讓他來指揮,所以不忍心背叛劉邦。

    其實不僅如此,韓信對劉邦的認可從他與劉邦對話中也可以看出,韓信說劉邦不善帶兵,但善於管理將領,自已就是被劉邦吸引過來的。

  • 10 # 歷史簡單說

    說實話,韓信對劉邦真的是稱不上言聽計從,韓信拿下趙代之地之後,兵向齊地。而韓信還沒到齊地的時候,劉邦已派酈食其成功了說服齊王歸順了,韓信本來是打算停止進軍的。

    但是蒯通過來跟韓信說:你是奉劉邦之命打齊國的,而酈食其是劉邦另外派遣過去當說客的,雖然酈食其是成功了,但是劉邦也沒有命令你停止進攻呀,你還是可以繼續攻擊的。

    蒯通繼續說:將軍你帶著幾萬大軍,用了一年多才拿下趙國五十多座城池。而酈食其不過一介書生,用三寸不爛之舌,就拿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你這麼辛苦,功勞還比不過一個書生。

    韓信覺得蒯通說得對,就繼續攻擊齊軍,而齊軍因為已經聽了酈食其的話,就沒有防備,就輕易的被韓信軍打敗,沒多久就打到了齊都臨淄,而齊王認為酈食其和韓信就是串通好的,所以就把酈食其給烹了。

    劉邦聽說酈食其死了,也很是傷心。韓信拿下齊地之後,就寫信給劉邦說:齊國這麼大,齊人又狡詐多變,齊國又跟楚國靠近,所以請允許我代理齊王。

    劉邦這個時候正被楚軍圍困於滎陽,劉邦看了韓信的信,十分生氣說:我在這邊被圍著,天天就等你發兵過來救援,你卻想自立為王。

    張良陳平就跟劉邦說:現在漢軍不利,我們無法阻止韓信稱王,還不如封他為王,這樣他就能安分了,好好的守著齊地,如果不封的話,事情可能會有變化。

    劉邦聽了,也立馬醒悟了,假裝生氣的說:韓信平了齊地,這是有大功呀,做什麼假齊王呢,要做就做真王!於是就派人到齊地冊立韓信為齊王,讓他去打楚軍。

    漢五年,劉邦到了陽夏,與韓信,彭城相約一起攻擊楚軍,而劉邦到了固陵之後,韓信與彭城沒來,劉邦自然不是項羽的對手,自然被打得大敗。張良說韓信和彭城沒有得到封地,自然是不會來的。

    張良繼續說,我們把陳縣以東到海的地方給韓信,把睢陽以北到谷城的地方給彭越,那他們都會來的。劉邦就照做了,果然韓信和彭越立馬就來了,最後才有了垓下之戰。

    從以上的三件事情,就可以說明韓信已經不怎麼聽劉邦的指揮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讓收藏更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