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風暴

    漢朝可不是忍了三代,是忍了六代,到第七任皇帝漢武帝時期,才開始對匈奴宣戰!

    那麼,為什麼白登之圍讓漢朝忍了這麼多年呢?

    其實,細看漢朝的國策就能發現,漢朝的統治階級是一群理智到可怕的一群人!

    白登之圍暴露了漢軍在機動性方面的致命缺陷。劉邦的32萬大軍在白登之圍前幾乎沒有和匈奴主力有過任何實際接觸,完全處於一種被動局面,甚至都搞不清匈奴軍隊的動向,原因就是漢軍騎兵力量不足。

    所以,劉邦只能透過和親的政策與匈奴保持相對的和平。可想而知,送去的漢女命運一定是極其悲慘的。因為,匈奴甚至連呂后也不放在眼裡。劉邦死後,冒頓單于寫信侮辱呂后;

    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面對匈奴的侮辱,呂后雖然氣憤,仍然以低姿態的方式回信匈奴,並重新和親。

    單于不忘弊邑,賜之以書,弊邑恐懼。退而自圖,年老氣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汙。弊邑無罪,宜在見赦。竊有御車二乘,馬二駟,以奉常駕。

    漢朝的忍辱負重並不是苟且偷生,而是在積聚實力準備復仇。子曰:君子之仇,十世猶可報也。

    自從白登之圍,漢朝意識到了騎兵的重要性後,除了政府大力養馬,還鼓勵民間養馬。看似恭順的漢朝,一直都在為反擊匈奴做準備。

    為了避免過早刺激匈奴,歷任漢朝統治者積極與匈奴和親。在漢匈衝突中,漢軍多以憑城據守的方式抵抗匈奴人,且很少會刻意大規模殺傷匈奴人,而是以驅逐為主。

    與匈奴結和親,後而背約入盜,令邊備守,不發兵深入

    就這樣,在匈奴人囂張的氣焰中,漢朝的軍事力量逐漸壯大。而匈奴人卻不知道,昔日的手下敗將已經有了打敗他們的能力。

    到了漢武帝時期,經過六代人的積累,漢朝已經有戰馬上百萬匹。由於民間養馬的興盛,大量的百姓只需要稍加訓練就能成為優秀的騎兵。漢朝已經具備反擊匈奴的能力!

    於是,在公元133年,漢武帝開始向匈奴宣戰,在之後的幾十年裡,雙方不斷戰鬥,最後以匈奴人的失敗而告終!

  • 2 # 讀史坊

    我們先來看一下白登之圍的情況。白登之圍發生在西漢建國初期,那時候,大漢帝國剛剛建立,各地割據勢力的火苗此起彼伏,帝國的位置很不穩定。這時候,韓王信背叛,引匈奴兵入侵漢帝國。漢高祖劉邦御駕親征,結果被匈奴圍困白登山七天七夜。後來,劉邦採納了陳平的建議,賄賂匈奴單于的閼氏,這才解了圍。

    從白登之圍到漢武帝再次與匈奴作戰,期間隔了很多年。為什麼白登之圍這一戰讓漢家忍辱三代?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大漢帝國急需休養生息。從春秋戰國到秦朝,再到西漢初建,中原地區已經亂了幾百年,期間雖然有秦朝統一中國,但秦朝很快就滅亡了。而且,秦始皇強調法治,即便是在秦朝短暫統一的時間裡,老百姓也沒有得到休養生息,他們不停地被徵集,不是戍邊就是修建長城,要不就是修秦始皇陵。頻繁的徵集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西漢建立後,經過了幾百年的頻繁戰亂,人們迫切需要休養生息。在這種狀況下,如果再進行大規模對外戰爭,不但人們的生活不得安寧,軍隊的開支也會得不得保障,對國家也會不利。因此,從漢高祖劉邦開始,到漢文帝、漢景帝,一直都以休養生息為主。

    其次,西漢的對手匈奴也正處於蒸蒸日上的時期。匈奴在冒頓單于時期,國力很強大,吞併了周圍很多國家,號稱匈奴帝國。每一個王朝在歷史上的軌跡都是一個拋物線形狀,從開始的一點點上升,到最終達到鼎盛,然後開始一點點下滑,最後走向衰落。西漢初期的匈奴,正是上升時期,漢家對他的強大還是很忌憚的。因此,在自己的國力不是非常強的時候,不會輕易發動戰爭。

    這樣的局勢到了漢武帝時期,隨著西漢國力的強大,漢武帝開始了對匈奴的作戰。於是,出現了李廣、衛青、霍去病等有名的將領,這些人的事蹟激勵著後來的一代又一代人,為歷史留下了英雄的事蹟,也留下一首首豪氣的詩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奧特曼》中出現過哪些配合很好的奧特兄弟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