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的“吃醋”,其實就是嫉妒心的最初萌芽。一般認為,寶寶2歲以後才會出現嫉妒心理。其實,4~5個月的寶寶就已經知道嫉妒了,只不過此時的他們的表現還不是特別明顯,表現方式也比較單一,大多是以“對失去所愛之人的害怕”來體現的。
寶寶的這種“吃醋”心理與人際溝通有關,是感覺到某人的出現威脅到自己與親人關係後所作出的反應。這是一種渴望愛、渴望關懷的舉動,寶寶需要透過這樣的方式尋求安全感。
寶寶的“吃醋”與”自私”無關,他只是希望得到原本只屬於他的關注。寶寶出生後他每天接觸的人是有限的,家裡人對他的關愛,使寶寶獲得了安全感。
當別的寶寶出現時,他會用審視的心態來觀察,他的眼睛總是看來看去。只要自己的親人做出與別的寶寶親熱之舉,就會覺得自己被冷落了,他怕自己失去親人的愛,害怕自己不再受到關注。所以,他開始出動了,用哭鬧、推人、要求大人抱等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利益”,有的甚至會為此“大打出手”,以期引起大人們的注意。小小的他也知道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那就是被愛、被關注。
寶寶的這種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小小的人兒,他沒有那麼多的心眼兒,還不會客觀地進行分析,他眼前看到的就是結果——媽媽被別人搶走,於是他也就直接採取行動了。
不要忽視寶寶的這種小心思,如果處理不當,極有可能引發孩子不安、煩惱、痛苦的嫉妒心理。而一旦嫉妒心膨脹起來,孩子就會出現憤怒、悶悶不樂的抑鬱情緒,甚至會產生對抗、爭鬥或侵略性的“武力”。所以,當寶寶“吃醋”時,一定要安撫寶寶,讓他明白,爸爸媽媽是疼愛他的,要用智慧和耐心,從平息他的嫉妒心開始,引導他們健康地把握自己的情緒和慾望。
對於這樣愛吃醋的孩子,家長在家教時要防止以下6大誤區:
誤區1:故意逗孩子吃醋。
有的家長看孩子對自己不親近,故意和別人的孩子親近,這會引起自家孩子吃醋,孩子就會主動和父母親近。家長可能覺得很有意思,以為孩子長心眼了,但這樣的刺激越多,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傷害越大,孩子會活在失去親人的焦慮中,缺乏安全感。
誤區2:愛的控制。
有的家長當孩子吃醋時會說:“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家長以是否施愛來控制孩子,其實孩子吃醋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這樣做,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內心很不快樂,覺得自己是父母可以操縱的木偶,要看父母的臉色行事,影響了孩子自主性的發展。
誤區3:隨便拿孩子的東西。
有的家長不經孩子同意,就把孩子的東西拿給別的孩子玩,愛吃醋的孩子就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他們愛的是別的孩子,一方面對父母不滿,另一方面又很自卑,不信任父母,不能形成安全依戀,對人不信任,影響以後的人際交往。
誤區4:打罵。
有的家長當孩子因吃醋表現不佳時就會打罵孩子,吃醋是心病,還要“心”來醫,家長要懂孩子的心理,孩子害怕父母不愛自己,嫉妒父母示好的其他孩子,怕他奪走父母的愛。打罵會使孩子產生膽怯、懷疑、憂鬱等不良心理。家長要給孩子完整的愛。
誤區5:遷就。
孩子吃醋時提出一些無理要求,有的家長儘量滿足,家長的溺愛、妥協會讓孩子的不良行為變本加厲,多次反覆易形成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心理,自傲自大,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不善與人相處,在以後的交際中常遭到排斥。
誤區6:漠視。
有的家長會忽視孩子的感受,不理孩子的情緒,孩子吃醋時的言行,家長漠然視之,不去教育,不去引導,不去交流,這樣孩子的負性情緒得不到有效疏導,鬱結在心,影響身心健康。另外,家長的冷漠也可能讓孩子變得冷漠自私,不關心別人,情感冷淡,在別人失意傷心時不懂安慰別人,與人交往缺乏情商,難以收穫真正的情誼。
小寶寶的“吃醋”,其實就是嫉妒心的最初萌芽。一般認為,寶寶2歲以後才會出現嫉妒心理。其實,4~5個月的寶寶就已經知道嫉妒了,只不過此時的他們的表現還不是特別明顯,表現方式也比較單一,大多是以“對失去所愛之人的害怕”來體現的。
寶寶的這種“吃醋”心理與人際溝通有關,是感覺到某人的出現威脅到自己與親人關係後所作出的反應。這是一種渴望愛、渴望關懷的舉動,寶寶需要透過這樣的方式尋求安全感。
寶寶的“吃醋”與”自私”無關,他只是希望得到原本只屬於他的關注。寶寶出生後他每天接觸的人是有限的,家裡人對他的關愛,使寶寶獲得了安全感。
當別的寶寶出現時,他會用審視的心態來觀察,他的眼睛總是看來看去。只要自己的親人做出與別的寶寶親熱之舉,就會覺得自己被冷落了,他怕自己失去親人的愛,害怕自己不再受到關注。所以,他開始出動了,用哭鬧、推人、要求大人抱等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利益”,有的甚至會為此“大打出手”,以期引起大人們的注意。小小的他也知道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那就是被愛、被關注。
寶寶的這種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小小的人兒,他沒有那麼多的心眼兒,還不會客觀地進行分析,他眼前看到的就是結果——媽媽被別人搶走,於是他也就直接採取行動了。
不要忽視寶寶的這種小心思,如果處理不當,極有可能引發孩子不安、煩惱、痛苦的嫉妒心理。而一旦嫉妒心膨脹起來,孩子就會出現憤怒、悶悶不樂的抑鬱情緒,甚至會產生對抗、爭鬥或侵略性的“武力”。所以,當寶寶“吃醋”時,一定要安撫寶寶,讓他明白,爸爸媽媽是疼愛他的,要用智慧和耐心,從平息他的嫉妒心開始,引導他們健康地把握自己的情緒和慾望。
對於這樣愛吃醋的孩子,家長在家教時要防止以下6大誤區:
誤區1:故意逗孩子吃醋。
有的家長看孩子對自己不親近,故意和別人的孩子親近,這會引起自家孩子吃醋,孩子就會主動和父母親近。家長可能覺得很有意思,以為孩子長心眼了,但這樣的刺激越多,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傷害越大,孩子會活在失去親人的焦慮中,缺乏安全感。
誤區2:愛的控制。
有的家長當孩子吃醋時會說:“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家長以是否施愛來控制孩子,其實孩子吃醋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這樣做,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內心很不快樂,覺得自己是父母可以操縱的木偶,要看父母的臉色行事,影響了孩子自主性的發展。
誤區3:隨便拿孩子的東西。
有的家長不經孩子同意,就把孩子的東西拿給別的孩子玩,愛吃醋的孩子就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他們愛的是別的孩子,一方面對父母不滿,另一方面又很自卑,不信任父母,不能形成安全依戀,對人不信任,影響以後的人際交往。
誤區4:打罵。
有的家長當孩子因吃醋表現不佳時就會打罵孩子,吃醋是心病,還要“心”來醫,家長要懂孩子的心理,孩子害怕父母不愛自己,嫉妒父母示好的其他孩子,怕他奪走父母的愛。打罵會使孩子產生膽怯、懷疑、憂鬱等不良心理。家長要給孩子完整的愛。
誤區5:遷就。
孩子吃醋時提出一些無理要求,有的家長儘量滿足,家長的溺愛、妥協會讓孩子的不良行為變本加厲,多次反覆易形成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心理,自傲自大,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不善與人相處,在以後的交際中常遭到排斥。
誤區6:漠視。
有的家長會忽視孩子的感受,不理孩子的情緒,孩子吃醋時的言行,家長漠然視之,不去教育,不去引導,不去交流,這樣孩子的負性情緒得不到有效疏導,鬱結在心,影響身心健康。另外,家長的冷漠也可能讓孩子變得冷漠自私,不關心別人,情感冷淡,在別人失意傷心時不懂安慰別人,與人交往缺乏情商,難以收穫真正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