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亞腰葫蘆

    從上學的第一天起,語文課本就告訴:中國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有五十六個民族,至於人口數量現已重新整理而躍升至十四億。

    中華民族從遠古走來,創造出了燦爛的文化。而作為人與人之間交流工具的語言,肯定種類繁多豐富多彩。即使是佔總人口百分之九十一的漢族,由於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所以方言更是數以萬計。

    走南闖北的人,能透過別人的口音辨識其大概籍貫,因為方言已經烙印般打上了地域的標識。當然很多人只能說個大致,至於精準定位必得見多識廣,還得是有心人。

    在本地區說方言,便於交流也比較容易相互理解。然而出門在外卻儘量要說普通話,為的是到了另一個陌生的所在能準確表情達意和通己於人及通人於己,而無障礙地交流,也是將事辦圓滿的前提條件。

    我們這代人,中學畢業前幾乎全是一色的方言,而直到考入大城市上學,才開始適應說普通話,儘管各自說的五花八門南腔北調,但一旦統一到普通話方向上來,大約意思都能不加思索地秒懂,所不同的只是有的人講的標準地道,而有的人說的蹩腳生疏而已。

    我母親稱普通話為官話,大約之前封建社會硬性將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而統治階級由於有知識,所以句必之乎者也矣也哉,平頭百姓聽得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所以官話是脫離人民大眾的。而之所以普通話不等同於官話,目的是為了在境內所到之處都能講的清聽的明而一路暢通。

    見過世面的人,總給人以神秘的感覺。回到家,總有人圍觀讓說幾句普通話以解好奇。像我這種將方言俗語早已根植於內心的人,面對簡單的請求反而憋半天也無從說起,最後只好糊弄一兩句,還不如平時說的好,於是逃也似的趕緊走開。

    我認為堅持說方言,尤其是到熟悉的地方或見到熟悉的面孔,無須刻意轉換,自然而然就將從前的方言脫口而出。但是有時打電話,一時沒明白對方是誰?當明白過來後還在為前面沒有及時切換而赧顏抱慚,因為我不想留一個“忘本”的口實。

    然而我們的下一代卻從小生長在城市,對於方言可是一竅不通。即使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小孩兒,老師授課都是用清一色的普通話,課堂上也鼓說普通話,將來走向社會並求職,特別是到城市,說方言大抵會吃到閉門羮。

    隨著城鎮化的深入,隨著很多人脫離其祖先生長的熱土,也許曾經流利的用語,對後世不啻是梵音嫋嫋。

    前有車後有輒,不過一百多年,曾為大清統治者口頭用語的滿語,現在會者寥寥。所以很多地方用語隨著民族間的深度融合和資訊化的發展,都不可避免地走向沒落。

  • 2 # 斜陽荷笠

    目前來看,方言並不會在短期內消失,但是在逐漸消逝的趨勢比較明顯。一方面,普通話教育和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普通話交流,並逐漸失去方言的使用環境和能力;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及流動人口的增多,方言交流的機會也越來越少。

    但是,方言的消失的,只是時間問題。十年百年之內或許不會,但是幾百年上千年後就真的很難保持了。首先要說的一個就是即便不推廣普通話,語言自己在交流發展中也會慢慢變化消亡。舉個例子,先秦的古漢語和隋唐的古漢語就不可能一樣。佛教傳入反切注音的出現以及南北朝時期四聲的發現,說明語言發展本身就在變化之中。像今天的網路語一樣,隨著時代的發展,詞彙需要會產生,也會隨著需要的淡去消亡。一種方言也是,會隨著講這種語言之人的變化而變化。

    然後就是普通話和漢文化的推廣,會讓許多語言的消亡加速。我自己是苗族人,苗族有苗語,我自己知道苗語的存在還是在書上看來的,像我們沒有讀過書的父輩就完全不知道苗語這回事。雖然是苗族人,但是對苗族卻完全不瞭解,我們身上已經是完全的漢化痕跡了,絲毫沒有留下苗族的文化跡象。一個少數民族連自己的文化存在都不知道,更何況這樣的語言呢?

    古代方言可以長久儲存下來是因為地域的封閉性。但是即便是儲存下來了的方言,今日也不同於古時,它的詞彙、發音都會慢慢改變。現在隨著人口流動,地域交流實現得很容易,語言上自然都會預設為普通話,就像出國普遍可以差不多英語搞定。長期下去,不被需要的方言就會慢慢消亡。語言一旦與需求發生矛盾,大多時候都是語言向需求妥協。在大環境之下儲存小語種,除非特別的措施,否則任它自生自滅的話,結果一般都是這個語言的講說人群不需要它後,它就會消亡。

  • 3 # 樹鼬

    應該不用百年吧,我現在近四十了,孩子十歲。我自己因為工作多年了,已經不說方言好多年了。現在常規的方言倒是還會,但如果偶爾的聽到一個我小時候才聽到的方言,都已經開始覺得很生僻了。比如“捏幹麼”——可能的意思。“烏喔”——椅子的意思。“活闊來”——何必的意思等等吧,好多好多。這些都是從我小時候就已經開始逐步淘汰的詞了,現在我自己說方言都已經有老外學中文的那種生硬感了。

    而孩子這一代就更是了,當初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我曾經想找一家老師說方言的幼兒園,結果大家都用打量外星人的眼光看我,說你一天回地球啊,學校敢說方言是不想開了嗎?雖然我還沒有親眼看到這條關於學校老師必須說普通話的規定是哪裡寫的,但找不到教方言的學校是肯定的了。現在孩子就跟爺爺奶奶在一起的時候還能多少的學一點點的方言,並且這一部分方言還是普通化了的。就是說音還是那個音,只不過調不同而已。像我上面打那幾個根據發音完全聽不出意思的已經沒有了。所以說是方言,但更確切的說是普通話的地方版而已。

    等我閨女的下一代,就已經沒人教了,那時候,我們山東大威海的方言就該謝幕了。

  • 4 # 吉林玉鋼

    為了今後的語言交流,國家統一使用普通話為國家的標準話,那麼作為方言來講,它的消失也是必然的,因為什麼呢?因為現在的孩子從小讀書到大學,接受的就是普通話教育,廣播、電視以及其交流的環境,孩子長大了,他所接受教育的都是普通話,那麼,他所進行交流的範圍也是普通話,這樣就很少用方言進行交流,方言的消失也是自然的。

    漢語的八大方言,有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南方言、閩東方言和粵方言。對方言的消失到底好不好?有些人對此有些擔憂。就普通話本身語言的交流,就是為了交際方便,你的方言,人們聽不懂,中國地方大,人口眾多,如果不實行統一的普通話進行交際交流的話,那麼東西南北中的各地的語言氛圍都不一樣,進行交流起來就很困難,就會影響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各方面的交流發展,也不利於經濟社會的發展。

    方言的消失只是時間問題,短時間內還不能完全消失,因為方言還有交際交流的空間,因為我們的國家是地廣人密,各地分佈又不均勻。所以說,消亡還有一個過程。我們不希望讓方言都消失了,但是,隨著人們的交流,廣播、電視等都使用普通話,人們在用普通話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方言也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而然就逐漸消失了,因為聽不懂方言了,交際交流缺乏空間,所以說,方言的存在的意義也就沒有了。

    現在我們的國家這麼大,南方和北方語音語言又不一樣.,特別是北方,自改革開放後,如東北去南方的人就多起來了,這樣,就將普通話帶到了南方,交際交流從語言方面無障礙,說的人多了,年輕人不再用方言交流了,普通話的交流就成了主體交流語言。

  • 5 # 龍赦

    隨著中國經濟和教育的發展,孩子們普遍接受標準普通話的教育和薰陶,方言在一定程度上確實面臨了衰落和消失的風險。但從全域性來看,方言可能不會完全消失。

    首先,方言作為地域文化和民間語言,對於維護和傳承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歷史傳統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意義。這些文化和傳統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方言得以傳承與延續。

    其次,方言在生活中仍然具有實用性和便利性。在一些地方,方言是人們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人們表達情感的工具。尤其是在農村和小城市中,方言仍然是常見的語言,即使是在一些大城市中,人們也常常會使用本地的方言和當地人進行交流。

    因此,雖然方言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淘汰或減少,但它們的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仍然是存在的。我們應該積極地保護和傳承方言文化,讓方言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得以延續。

  • 6 # 淡泊天之涯地之角

    不會的。孩子在外面或者在學校裡講普通話,可是回到家裡他們就會和家人講本土話。

    其實這樣很好,孩子們掌握了兩種語言,交流起來也方便一些,總比只會講本土話要好了許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napseed的展開和文字,可以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