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色手電筒
-
2 # 燴志
中間威力彈出來之前的步槍彈全是全威力彈,比較有代表性的比如德棍的7.92x57,毛子的7.62x54R,腐國的7.7x56R等等。可以看出基本都是7mm以上,彈筒的長度基本都在50mm以上。打個800米有效射程問題不大。
然後忽然有一天,尤其是自動武器出來之後他們發現這種彈藥後坐力太大了,不好控制,尤其是自動武器作戰距離壓根不需要那麼遠,打個300米內就夠了。於是就出現了減少裝藥的步槍彈,這就是中間威力步槍彈,但這會子彈口徑還是和全威力一樣的。
比如法國在一戰後期為Mle 1918 利貝羅勒全自動卡賓槍研發了8x35mm短彈,美華人後來也為M1卡賓研發了.30卡賓彈(7.62×33),下圖上面是.30卡賓,下面是.30-06全威力步槍彈
包括後來比較有名的德華人用在stg-44上的7.92x33短彈,毛子用在SKS和AK上的7.62x39短彈
所以說中間威力步槍彈的概念就是介於全威力步槍彈和手槍彈之間的,能解決300米以內戰鬥,同時後坐力又不那麼大的彈藥。
至於說小口徑步槍彈應該是一個獨立分支,中間威力步槍彈的優點他全有
左邊毛子的7.62x39,右邊毛子的5.45x39
小口徑相對中間威力彈,射程差不多,但是初速更高,對肉體殺傷力和停止力更大。有效射程內的彈道更加平直(中間威力因為彈頭重,彈道比較彎)。
而且更輕巧,讓吃瓜補兵能扛更多的彈。所以現代突擊步槍都是小口徑(AK47毛子自己也不裝備,但是基於7.62x39軍剩彈的巨大庫存....第三世界國家慢慢去消化吧)
對於這兩種槍彈其實可以這樣認為,中間型威力彈是為了解決全威力步槍彈連發後座力過大的問題而誕生的。
步槍子彈開始使用無煙火藥作為發射藥後,各國使用的都是全威力步槍彈,這種子彈普遍體積比較大,威力也大,彈頭飛行到2000米以上還有殺傷力,同時後座力很大,不過當時各國使用的都是手動單發步槍,後座力的問題還好說,反正是一槍一槍的打。
隨著戰場對於火力要求的提高,自動武器開始出現,早期自動武器只有重機槍,移動非常不方便,後來出現的輕機槍也還要2個人,而且使用全威力步槍彈的武器後座力非常大,很不好控制,對於這種情況,衝鋒槍出現了,由於使用手槍彈,所以武器的後座力可以控制,而且火力很猛。
衝鋒槍的火力是猛,但是由於使用手槍彈,所以200米以外,子彈就不知道飛到哪去了。在機槍和衝鋒槍之間400米左右的距離上,火力出現了一段空白區。
針對這種情況,德華人首先推出了7.92短彈,說白了就是口徑不變,減少了子彈中的發射藥,降低了彈頭的最大飛行距離,這樣子降低武器的後座力。付出的代價就是子彈的最大殺傷距離從2000米降低到1500米。
其實在不使用光學瞄具的情況下,肉眼在400米以外看人,人已經是很小了,使用機械瞄具就已經很費勁了。現在使用光學瞄具,使用普通口徑的武器到了800米也看著很小了。所以降低最大殺傷距離的做法是可取的。為了和傳統的全威力步槍彈相區別,這種子彈被命名為中間型威力彈。
德華人首先推出,正在戰場上和德華人血拼的蘇聯人自然不會無動於衷,說是山寨或者參考設計,蘇聯很快也搞出來自己的中間型威力彈,就是M43,也就是AK47和AKM使用的彈藥。
對於中間型威力彈來說,明顯體積比全威力步槍彈要小了不少,同時使用全威力步槍彈的槍都很重,一般都在5千克左右,而中間型威力彈,已經可以把槍重降到3.5千克左右,早期AK47還有4.3千克,但是到了AKM就已經是到了3.2千克了。
而小口徑步槍彈,可以算是中間型威力彈,不過小口徑彈在減少發射藥的同時還減少了彈頭的截面積,同時提高了初速,在400米距離內,殺傷的效果反而是比全威力彈要大,但是到了遠距離由於彈頭的速度下降很快,所以遠距離的威力不如全威力步槍彈,沒有改變口徑的中間型威力彈的情況要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