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有很多說法認為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使日本加速吞併南韓(實際上是整個北韓半島)。但實際上這個說法並不十分準確。
1896年9月12日,乙未事變後逃亡俄國的北南韓王高宗還宮,將年號改為“光武”,同年10月12日稱皇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
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日本完全無視“大韓帝國”提出的保障其中立地位的請求,在向俄國宣戰前兩天就派軍隊從仁川登陸,日軍共有一萬餘人集結至漢城。開戰後2周,在“大韓帝國”實際已被佔領的情況下,締結了《日韓議定書》,迫使“大韓帝國”承諾:日本“可以臨機徵用軍事戰略上認為需要的地方”。這等於日本已經實際佔領了南韓。
1904年5月,日本做出了要在軍事、外交、財政上擴大權利並獲得保護實權的決定,與“大韓帝國”締結了《第一次日韓協約》,控制了南韓的財政和外交。1905年4月,日本掌握了南韓的通訊事業,並在日俄媾和會議期間,獨佔了南韓海上、河流的航行權。
日俄戰爭結束後,失敗的俄國退出了在東北亞地區與日本的爭奪。1905年10月,日本決定實施並確立對南韓的保護權,任命伊藤博文為大使。南韓被迫簽署了《第二次日韓協約》,徹底喪失了獨立外交權。同時,日本在漢城設定了統監等職能機構,把“大韓帝國”變成了其保護國。1905年12月21日,日本公佈了統監府的官制,規定統監直接隸屬於天皇,在京城設定統監府,伊藤博文由此開始擔任南韓統監。
1907年7月,南韓被迫簽署了《第三次日韓協約》。根據協約,統監指導南韓改善施政,制定法令、行政上的處分和高等官吏的任免也必須得到統監的許可,從而使日本掌握了韓大陸政的全部權力。在當月19日,高宗將帝位讓與了皇太子李坧(順宗)。
1909年4月10日,日本首相桂太郎、外務大臣小村壽太郎拜訪南韓統監伊藤博文,就日韓合併的問題進行詢問,伊藤博文表示贊同。6月,伊藤博文辭去了南韓統監的職務,回到日本任樞密院議長。7月6日,日本內閣最終決議透過《對韓政策之方針》,決定“合併南韓使其成為帝國版圖之一部分”。10月26日,安重根在中國哈爾濱刺殺了伊藤博文。
由此可以看出,伊藤博文雖然在生前曾考慮過日韓合併之外控制南韓的想法,但在1909年4月他是對日韓合併表示贊同的。而在伊藤遇刺前3個月,日本內閣就通過了日韓合併決議。所以,無論有沒有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這件事發生,日本吞併南韓都是板上釘釘的。
的確有很多說法認為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使日本加速吞併南韓(實際上是整個北韓半島)。但實際上這個說法並不十分準確。
1896年9月12日,乙未事變後逃亡俄國的北南韓王高宗還宮,將年號改為“光武”,同年10月12日稱皇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
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日本完全無視“大韓帝國”提出的保障其中立地位的請求,在向俄國宣戰前兩天就派軍隊從仁川登陸,日軍共有一萬餘人集結至漢城。開戰後2周,在“大韓帝國”實際已被佔領的情況下,締結了《日韓議定書》,迫使“大韓帝國”承諾:日本“可以臨機徵用軍事戰略上認為需要的地方”。這等於日本已經實際佔領了南韓。
1904年5月,日本做出了要在軍事、外交、財政上擴大權利並獲得保護實權的決定,與“大韓帝國”締結了《第一次日韓協約》,控制了南韓的財政和外交。1905年4月,日本掌握了南韓的通訊事業,並在日俄媾和會議期間,獨佔了南韓海上、河流的航行權。
日俄戰爭結束後,失敗的俄國退出了在東北亞地區與日本的爭奪。1905年10月,日本決定實施並確立對南韓的保護權,任命伊藤博文為大使。南韓被迫簽署了《第二次日韓協約》,徹底喪失了獨立外交權。同時,日本在漢城設定了統監等職能機構,把“大韓帝國”變成了其保護國。1905年12月21日,日本公佈了統監府的官制,規定統監直接隸屬於天皇,在京城設定統監府,伊藤博文由此開始擔任南韓統監。
1907年7月,南韓被迫簽署了《第三次日韓協約》。根據協約,統監指導南韓改善施政,制定法令、行政上的處分和高等官吏的任免也必須得到統監的許可,從而使日本掌握了韓大陸政的全部權力。在當月19日,高宗將帝位讓與了皇太子李坧(順宗)。
1909年4月10日,日本首相桂太郎、外務大臣小村壽太郎拜訪南韓統監伊藤博文,就日韓合併的問題進行詢問,伊藤博文表示贊同。6月,伊藤博文辭去了南韓統監的職務,回到日本任樞密院議長。7月6日,日本內閣最終決議透過《對韓政策之方針》,決定“合併南韓使其成為帝國版圖之一部分”。10月26日,安重根在中國哈爾濱刺殺了伊藤博文。
由此可以看出,伊藤博文雖然在生前曾考慮過日韓合併之外控制南韓的想法,但在1909年4月他是對日韓合併表示贊同的。而在伊藤遇刺前3個月,日本內閣就通過了日韓合併決議。所以,無論有沒有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這件事發生,日本吞併南韓都是板上釘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