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麓風軒
    不過已經有人將王獻之的結構進行了深入總結,得出”十二條規律“,後學者可以參考,大大減少自己摸索的時間:

    1、呼應密切

    2、縱橫向背

    3、攲側互倚

    4、揖讓避就

    5、左舒右展

    6、疏密停勻

    7、顧盼有情

    8、避免雷同

    9、行草相間

    10、動靜結合

    11、左右開張

    12、減省化合

  • 2 # 翰墨書道

    王獻之的書法主要有小楷和草書法帖,這裡以楷書為例試做闡述。王獻之的楷書《洛神賦十三行》的用筆大多為:用筆細勁,輕起輕落,方圓兼用,乾脆雋利,於沉質中寓飄逸,晉時的今體楷法更趨純熟自然。王羲之的筆法一般稱之為內厭筆法,王獻之的為外拓筆法。

    從整體上說王獻之的書法結體略微稍長,右肩唯挑,勢態倚側,寬舒自然。楷書結構中寓有行草的神韻。在《十三行》中筆筆呼應,字字顧盼生姿,行與行之間也互相連貫,形成一個整體。

    對於楷書,一般理解為愈是端莊平正愈好,其實,作為一種藝術,總是充滿著對比的美,有平就有斜,有正就有奇,有穩就有險。舞臺上的演員如果一直是端端正正地站著,恐怕很很難產生動人的美感,所以更多的是側身亮相、單足獨立等類的動作,形成一種寓動於靜的動態美。

    王獻之的《十三行》中,在多數端端正正的形體中穿插著部分傾側、倚斜的字,如第一行之“湍”字,四行之“信”、“而”,九行之“質”、十行之“牽”、十行之“脩”、“迅”等字,都是或俯或仰,或側側或斜…如洛神眾女的芳姿,“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洛神賦》中句)儀態萬千,神采飛動。書法的形象與《賦》中文學形象已融為一體。“其聲鳴也,則鏗鏘金石:其芬鬱也、,則氤氯蘭麝其難徵也,則縹緲而已仙:其可觀也,則昭彰而在目……《書後品》。

    於魁榮是這樣總結王獻之的結體特點的:平整自然豐腴嚴整;結體外放,舒展開朗;字形多變,流美多姿;章法疏朗跌宕。

    《洛神賦》現僅存十三行,字數較少,給學習帶來困難。我們臨習注意的兒點是:一、不能拘謹,要努力做到“寬綽有餘”;二,不能只追求外形的妍麗,不注意其內含的骨力;三、結合後人如歐陽詢的的《九成宮》體會其用筆方法,用筆內壓與外拓結合;四、對點畫用筆,書體結構和意態神韻的特徵,必須仔細觀察,反覆品味,勤勤奮臨習,堅持不懈。這樣才能瞭解其藝術風格,學有所得,逐步追求其風神秀逸、格調高雅的藝術目標。

  • 3 # 王羲那個之

    即我們每學一字,不要匆匆放過。比如我前兩天學王羲之“智”這個字,我就會把全書中所有“智”找出來拿來對比異同。記下頁碼,以備下次查用或更深入分析。這樣去處理每一個遇到的字,會上手很快,而且記得清,學的深,因為比對分析本身有思考成分,比光埋頭臨寫效果好。

    有的字構字奇,那麼不僅可找一字多種寫法,也可以找找類似構字法寫的字。比如“蜜”和“受”,雖不是同一字,也可拿來比較。會從不同字中找到相同東西,就可以思考沒出現在帖裡的字怎麼寫。比如“歲月靜好”四字。歲的留白可參用書中“城”和“減”兩種不同方式,當然也可嘗試更多布白方式,學書法過程本身就是要不斷臨摹與創造性思維相結合。左邊“靜”左正右斜,“好”,給寫左斜右正。右邊這兩字給用相反方法處理試了試。

    這種方法對你學王獻之應該是有用的。看別人的和自己總結得出,效果是不一樣的。

  • 4 # 探山微語
    王獻之傳世法帖僅行草及小楷兩種,既然只是說結構規律,我想大概單指小楷。故而我就小楷傳世名作洛神賦,即著名的"玉版十三行",做一個分析玉版十三行如下圖所示:

    王獻之的小楷通常被認為是晉楷的終結,唐楷的先河,作為中間人物的王獻之,其小楷書法風格上既具備晉楷的特徵又具有唐楷的風貌,作為王羲之最得意的兒子,王獻之基本上繼承了源自鍾繇的楷書意味,有隸意,部分字方扁,橫向取勢,體勢與漢隸相當。

    如下所示:

    基本上,鍾繇,王羲之字形的體勢也是如此。橫向取勢,這是他結字的特徵之一。

    那麼王獻之作為開創性的人物,其小楷當然不止是繼承,還有發展,從點畫線條上來講,其特徵明顯是更加流暢秀美,古拙之意相較來說更少。古人云:”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 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如上圖放大單子細看空間,確實闊綽有餘,這即是他第二個很重要的結字特徵,疏朗有餘。

    最後,其實王獻之的小楷字形基本源於其父,僅用筆上差別較大,結字上像及其父王羲之,不信請看王羲之和王獻之字形對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的名字》只能作為愛情片看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