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奕天讀歷史
-
2 # 嗔痴歷史觀
晚清時期的四大名臣當中,李鴻章和左宗棠都是受恩於曾國藩的,因為有了曾國藩的提攜,才會有他們後來更加光輝的前程,可是後來左宗棠與李鴻章之間鬧得不可開交,左宗棠與曾國藩兩人也關係不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通過對當時一些歷史事件的瞭解以及深入分析,我總結了一下,實際上之所以左宗棠會與曾國藩決裂,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的原因,我慢慢為你道來。
左宗棠成名比較早,才20歲的時候就已經考中舉人,可是自從考中舉人之後,左宗棠在科舉考試這條路上似乎就被封印了一樣,再也無法前進一步,先後參加了幾次科舉考試,依舊沒有考中進士。
在最後一次考完之後,左宗棠更是寫信給自己的老婆吐槽:“榜發,又落孫山。從此款段出都,不復再踏軟紅,與群兒爭道旁苦李矣!”如此盛氣凌人和自負的感覺,讓人覺得沒有考中進士,實際上不是自己的能力問題,而是怪科舉制度有問題。
實際上他內心是想要做官為民做事情的,但是就因為沒有進士的身份,很多事情都心有餘而力不足,可以說左宗棠這個時候最糟糕也最要命的問題就在於這裡,就像現在找工作要求學歷一樣,學歷不達標,別人根本不讓你入門。
左宗棠雖然嘴裡說著不想當官,實際上心裡卻很憋屈,這種性格是很難與人相處的。後來曾國藩在湖南丁憂期間創立了湘軍,可是湘軍訓練成功之後的首戰靖港之戰就以失敗告終,曾國藩跳海想要自殺,被手下救起來,後來回到湖南,駱秉章不讓湘軍與曾國藩進城。
左宗棠就是這樣的性格,所以和人相處自然是存在很多問題的,後來曾國藩推薦左宗棠去擔任浙江巡撫,左宗棠才有機會得到更好發展,後來收復伊犁,成為民族英雄,可是這一切的基礎,還是曾國藩的這次推薦。
左宗棠後來就更加自負了,他不僅不感激曾國藩,甚至還在別人誇讚曾國藩的湘軍取得勝利後,公然說要是沒有曾國藩,自己一樣可以打敗太平軍,如此自負的性格,註定左宗棠與人相處是很難的。
曾國藩與李鴻章關係較好曾國藩的性格是十分特殊的,屬於外圓內方的那種性格,就是從表面上來看,曾國藩處事風格與李鴻章的圓滑世故有相同之處,但是內心又和左宗棠有著一樣的抱負,因此曾國藩可以同時容納兩人,但是兩人之間卻無法共存,所以在左宗棠與李鴻章決裂之後,曾國藩與李鴻章依舊有來往,並且曾國藩還提攜李鴻章,這就讓左宗棠實在無法接受了。
這就是正直人的一個毛病,就是自己不喜歡的人,也不允許別人喜歡,要是別人與之相處,自己還會認為這個人也有毛病,因此就會牽連到對方,剛好曾國藩就成為了這樣的角色,所以左宗棠自然也開始看不起曾國藩,最終導致兩人決裂。
自從湘軍戰勝太平軍之後,慈禧就對曾國藩兄弟有所忌憚了,她擔心曾國藩兄弟會擁兵自重而造反,所以一直有所懷疑,促使曾國藩為了明哲保身,只有忍痛裁撤了湘軍,將湘軍從原本的十幾萬裁撤到僅剩下3萬。
因為曾國藩與左宗棠之間,並沒有像左宗棠與李鴻章之間鬥得轟轟烈烈,而是看似十分安靜,就像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過,只是偶爾說一點對方的壞話,用這種無關痛癢的方式宣佈決裂,實在是意味深長。
結語曾國藩確實曾經提攜過左宗棠,可以算是有恩於左宗棠,但是在民族大節面前,實際上兩人的關係怎麼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保住那個位置繼續發光發熱,後來曾國藩已經退居二線,而左宗棠正在發光發熱,要說是兩人故意演一場戲,我覺得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
3 # 品讀春秋001
在整個清朝歷史上,漢族官員的真正崛起是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之後,那時的滿洲八旗子弟早就腐化不堪,綠營軍隊也不堪重用,這時候咸豐帝重用了一個人-----曾國藩,並對他“奪情”了,在他回家守喪期間組織團練來對抗太平軍。
曾國藩是一個純儒生 ,靠科舉進入仕途,入京參加殿試期間,及時拜咸豐的老師肅順為師,在肅順的提攜之下,官運亨通,年紀輕輕一直做到二品的禮部侍郎。但是咸豐死後,肅順等顧命大臣被殺,慈溪慈安掌權,曾國藩仕途急轉直下,與太平軍苦戰五年有餘,還依然掛著禮部侍郎的虛銜,所以說,曾國藩的後半生是極其艱難的。最終一個書生打敗了另一個書生,曾國藩用數十萬湘軍將士的獻血換取了一個一等毅勇侯的爵位,最後死在兩江總督任上。
晚清四大名臣中,有三位出自湘軍,李鴻章和左宗棠都是收到曾國藩的不斷提攜而被朝廷賞識。其中左宗棠從曾國藩的幕府中走出,從閩浙總督到陝甘總督,再到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可以說,左宗棠的地位遠遠超過了曾國藩。
這一切,都是左宗棠48歲以後開始的,大器晚成,那他48歲以前在幹什麼?
左宗棠,1812年出生於湖南湘陰縣東鄉村左家塅。祖父左仁錦和父親左觀瀾都是窮秀才,到左宗棠出生時,家裡有八口人,窮得幾乎要餓死人。但是左宗棠很聰明,九歲時能寫出漂亮的文言文,在私塾讀書幾乎年年拿獎學金。
1832年,左宗棠和他二哥左總植一塊參加湖南鄉試,都考中舉人。左宗棠考了弟18名,而左總植呢,考了第一名,稱為解元。
他先是結識了陶澍,陶澍驚歎左宗棠才華,與其借下兒女親家,後來好友貴州知府胡林翼把他介紹給了貶斥新疆歸來改任雲貴總督的林則徐,受到林則徐的祕密接見。在長江邊上,林則徐給他了大量的新疆地形資料圖,囑託他注意新疆局勢。回到福建以後,林則徐三番五次上書咸豐帝舉薦左宗棠,稱左宗棠“國士無雙”。
林則徐病逝後,左宗棠痛哭流涕,他始終把那次船中之會當做平生第一大幸事。
1851年 ,朝廷廣羅賢才,在湖南巡撫張亮基的再三懇請下,左宗棠結束了教書育人的生活,正是出山保境安民,對抗太平軍。一年之後,擊敗西王蕭朝貴,守住長沙,朝廷嘉獎,張亮基調任山東巡撫,左宗棠暫時失業。
1854年,太平軍逼近左宗棠隱居的湘陰縣白水洞,左宗棠無法獨善其身,出來輔佐駱秉章,一干就是5年零九個月。
在輔佐駱秉章期間 ,左宗棠雷厲風行,敢說敢做,用權如用刀,辱罵了朝廷命官,得罪了湖廣總督官文,他是一個滿洲貴族。咸豐皇帝知道後,非常生氣,讓官文便宜行事,就地正法。
在這生死關頭,曾國藩、胡林翼、駱秉章、賀長齡、郭嵩濤集體營救左宗棠。甚至左宗棠找到了他的恩師肅順給左宗棠求情。其中胡林翼花三千兩銀子打通了翰林學士藩祖蔭,他給了咸豐皇帝一句名言:“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這下子,左宗棠名滿京師。
在曾國藩與太平軍正面作戰的同時,為了南北合圍太平軍,他讓左宗棠去浙江組建楚軍,讓李鴻章去安徽組建淮軍。
在左宗棠攻克杭州的時候,曾國藩立馬像朝廷舉薦左宗棠出人浙江巡撫,後又提升至閩浙總督,與曾國藩平起平坐。可以說,沒有曾國藩就沒有左宗棠,面對自己的仕途恩人,左宗棠為何與之翻臉?
1864年,同治二年,湘軍攻克天京,曾國藩上奏朝廷,稱太平軍被全部殲滅,幼主洪天貴福自焚而死,朝廷嘉獎很快下來。就在這時,左宗棠上書朝廷,稱曾國藩說謊,洪天貴福沒有死,出城之後,逃到了黃文金那裡。這下,可把曾國藩氣壞了,我湘軍將士拼殺十四年,終於可以衣錦還鄉了,你突然來這一出,你這是要捅死我啊!從此,兩人不再書信往來。
面對黃袍加身的誘惑,曾國藩只想做一個忠臣,他上書朝廷立馬裁撤湘軍,先把他弟弟曾國荃攆回老家養病。
此時的左宗棠立馬上書揭露曾國藩造假,隨後兩人你來我往,在慈禧面前打起了筆墨官司。最終,曾國藩的命保住了,左宗棠深獲朝廷信任,一路官運亨通。這像不像漢族官僚為了自保而自編自導的一出狗咬狗的大戲?
在曾國藩死後,左宗棠曾經寫下這樣的輓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欺無負平生”。所以說,他對曾國藩還是心存感激而又惺惺相惜的。
-
4 # 蘭臺
左宗棠與曾國藩“鬧翻”唯一原因是左宗棠想跳出來爭一下“漢臣”領袖這個職務。結果完全失敗,甚至變成了慈禧為首的滿人制約漢人大臣的棋子。
太平天國運動前後,清朝政壇最大的二個變化就是中樞職務不再那麼有吸引力,而督撫權利異常強大。
第二個變化就是一群漢人大臣依靠軍功一躍成為清朝政壇主要力量。
我就說一個職務的變化大家就能體會太平天國運動後清朝政壇的變化。
太平天國運動平定,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之前,清朝一共有150任兩江總督,其中漢人只有30任,而且其中署理、護理佔比重很高,換句話說,漢人正式擔任兩江總督的時候很少。
但是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從曾國藩開始,兩江總督幾乎就是湘軍系和淮軍系兩個漢人派系瓜分,一共只有四任是滿人。其中裕祿兩次都沒有實際擔任,而另外兩次端方擔任兩江總督時,不管是湘軍還是淮軍系實在是沒人來才由端方擔任。
由此就可以看出漢人督撫在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崛起。
但是,雖然說漢人督撫勢力大興,那也不是亂興,蛇無頭不行,也需要有一個頭兒啊。
漢人督撫領袖開始是曾國藩,後來是李鴻章,最末是袁世凱。
基本上就是湘軍系—淮軍系—北洋系,同出一源。
而左宗棠與曾國藩交惡,其實就是想獨樹一幟,自成一派,然後和曾國藩爭奪漢大臣領袖這個角色。
但是很遺憾,從歷史上看,左宗棠是徹底的失敗了,左宗棠失敗到甚至要投靠慈禧,投靠滿人才能和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漢人督撫抗衡的地步。
最明顯就是海防與塞防之爭,這裡我們不談誰對誰錯,而是看當時絕大多數漢人督撫是站在哪一邊?
當時漢人督撫基本上都站在李鴻章這一邊,覺得海防重要,乾隆帝打下來的那點兒地方無所謂,還浪費錢;
左宗棠必須依靠滿人勳貴和慈禧的力量才能和漢人督撫抗衡,換句話說,左宗棠某種意義上變成了滿人權貴對付漢人督撫的棋子。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左宗棠想和曾國藩爭奪漢大臣領袖是完全失敗了。
事實上所謂“中興四名臣”裡曾國藩無論從資歷還是官職上都不是舉人左宗棠、翰林李鴻章和道臺胡林翼可比。
要知道,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前,曾國藩已經是二品侍郎了。
-
5 # 歷史倒著看
左宗棠對曾國藩,始終懷有“瑜亮”情結,總覺得自己比曾國藩更出色,但世人卻固執地認為曾國藩比左宗棠更優秀。在這種擰巴的心態下,左宗棠與曾國藩的關係,又怎麼會和睦呢?
有一天,左宗棠心血來潮,問自己的幕僚:為什麼人們都稱“曾左”而非“左曾”?
幕僚答到:因為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中則無曾公。
左宗棠聽後,無語默然。
左宗棠喜歡以當世諸葛亮自詡,給人寫信,總喜歡署名“今亮”、“老亮”或“葛亮”。他的幕僚林壽圖,人很詼諧,喜歡拿這事兒打趣左宗棠。一次,左宗棠在談到自己如何料敵如神、明見於萬里之外時,林壽圖笑道:“此諸葛之所以為亮也。
左宗棠聽了大為高興,又談到近代的人,以諸葛自比者太多,言外之意,除了自己,那些人都有些不自量力。林壽圖又笑道:“此葛亮之所以為諸也。
“諸”與“豬”同音,既代表多,同時也隱含氾濫、愚蠢的潛臺詞。左宗棠聽出林壽圖的揶揄之意,大傷自尊,很快就找個藉口,把林壽圖趕走了。
由此可知,左宗棠自視甚高,對只會“下死工夫”、“打硬仗”,尤其是鎮壓太平天國時屢敗屢戰的曾國藩,根本不放在眼裡,評價曾國藩為“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開展”,那份輕視,躍然紙上,絲毫不加掩飾。
曾國藩再有修養,對此也無法一笑置之。一天,曾國藩興之所至,擬了個上聯:季子敢言高,與吾意見大相左,並差人給左宗棠送去,文雅地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左宗棠一看,聯中嵌入自己的姓氏“左”,還有他的字“季高”,從容一笑,提筆回敬道:藩臣徒誤國,問伊經濟有何曾?聯中同樣嵌入曾國藩的姓氏和一個“藩”字,並挖苦曾國藩無經世致用之才。
對聯一事兒雖小,但見微知著,亦可看出左宗棠對曾國藩的不屑一顧,以及恃才傲物、睚眥必報的性格缺陷。
縱觀左宗棠的一生,在平定內亂、抵禦外辱、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等方面,確實做出了無法磨滅、永載史冊的巨大歷史貢獻,值得後人永遠銘記和敬仰。
儘管瑕不掩瑜,但左宗棠對曾國藩的所作所為,仍受到時人及後人的詬病。 畢竟,中中國人是講究知恩圖報的,當年,官文要置左宗棠於死地,曾國藩、胡林翼等人是拼盡全力,才保全其性命。而左宗棠後來的行為,不免給人以恩將仇報的“白眼狼”觀感,讓人難以接受。
單從人情世故來講,世人稱“曾左”而非“左曾”,還是有道理的,僅此一點兒,曾國藩就完敗左宗棠,而曾、左之爭,也給後人留下了無數談資和遐想。
-
6 # 香姐逛歷史
左宗棠晚年,曾經為一幅叫《銅官感舊圖》的畫作序,其中有一句話徹底暴露了他的心底祕密。銅官就是曾國藩靖港大敗後投湘江自殺的地方,《銅官感舊圖》畫的就是曾國藩當年自殺的情景。左宗棠在他寫的序中說:“公(曾國藩)不死於銅官,幸也;即死於銅官,而謂蕩平東南,誅巢馘(古代戰爭中割掉敵人的左耳計數獻功)讓,遂無望於繼起者乎?殆不然矣。”後面這局話很關鍵,什麼意思呢?曾國藩如果那次投江死掉了,天下難道就沒救了嗎?我看完全不是那回事。言下之意,還有我左宗棠呢。
次月,曾國藩之弟曾國荃率領湘軍轟塌“天京”城牆,殺將入城,入城之後,大索金銀寶貨,生俘洪秀全之子,將洪秀全挫骨揚灰,隨後下令對殘破的天京進行屠殺,不久把洪秀全之子送到京城凌遲處死了。
我們接著將目光移到十二年後,那一年是光緒二年,甘陝回亂,隨後沙俄勾結英國侵略者圖謀新疆地區,此時,在朝廷內部分成兩部分意見,一部分人認為此時大清國內憂外患,就不要管邊遠的新疆地區了,這一撥人被稱為主和派,他們的代表人物是李鴻章,眾所周知,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得意門生,也是湘軍一系出來的,當然了,李鴻章後來開創了淮軍一系。
左宗棠不愧是大清第一快刀,僅僅用了一年多時間,收復新疆,平息回亂,這樣的大功臣,按理來說怎麼獎賞都不過分。
可是,慈禧太后發話說:“從前曾國藩克復金陵僅獲封侯,左宗棠系曾國藩所薦,其所用得力之老湘營亦系曾所遣。若左宗棠封公,則前賞曾國藩為太薄矣。”
什麼意思呢?怕如果對左宗棠封賞太高,會讓人覺得對曾國藩封賞太低,而且你左宗棠是他曾國藩舉薦上來的,你所用的軍隊——老湘營是曾國藩所建立授權派遣的,換句話說,你左宗棠那點功勞配和你的伯樂曾國藩比嗎,當年要不是曾國藩,你現在說不定還沒有中舉呢?
這兩位朝廷重臣之間為啥決裂?看上去已經很明顯了,就是因為左宗棠心胸狹窄,沒有容人之量,而且做事情不怎麼考慮周全,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不僅如此,左宗棠還在曾國藩背後接連捅了幾刀。一次是曾國藩本想借父親病逝撂擋子來脅迫咸豐帝給他督撫實權,結果得了個滿面灰。而左宗棠這時不但沒有幾句安慰的話,反而是對他是大加嘲諷;狠狠地在他的傷口上撒鹽。之後,曾國藩雖因此很長時間都沒有搭理左宗棠。但是當他重新出山的時候,還是選擇了原諒主動修復兩人的關係;並更是不餘力地幫助他。然而得到卻是,左宗棠又對紮了深深一刀。當時湘軍平定了太平軍後不小心放跑了幼主,也就是洪秀全的年幼的兒子。
-
7 # 書海共勉
三觀不合,性格差異。
曾國藩比較細,左宗棠比較直。
天京被湘軍攻佔後,曾國藩曾上書朝廷說洪天貴福在宮中自焚,以此邀功,而左宗棠卻說他並沒有死而是逃跑了,後來的確在湖州捉到了他,並藉此機會彈劾曾國藩,想治他欺君之罪,這一做法讓曾國藩很是下不來臺,朝廷因為他之前的功勞讓他將功補過了,但是曾國藩和左宗棠的隔閡就此產生了。
左宗棠還曾罵過曾國藩兩次。
第一次是曾國藩在太平軍作戰當中失敗之後,要選擇自殺,在左宗棠得知這件事情之後就大罵了曾國藩說他不忠不義,僅僅因為一次戰場上的失敗,竟要做出如此不負責任的事情。
第二次是在曾國藩對於太平軍作戰當中感到十分憂鬱的時候,也恰巧他的父親也去世了,他乾脆就回家去選擇跟上,也就是把手中的活撂下不管了。在左宗棠得知這件事情之後,又罵他非禮非義。國家的事情肯定要比自己的家事要重要,如此做真的是非常的不識大體,簡直就是不知道仁義二字怎麼寫。
雖然這兩件事情都證明左宗棠是正確的,但如此對於曾國藩的大罵,在曾國藩的心中,難免會形成一種仇恨,但還好他並不是特別的計較。
可是,隔閡是就此埋下了。
-
8 # 魏青衣
左宗棠戎馬一生,被梁啟超稱為“五百年以來的第一偉人”,當然了,左宗棠確實是值得被這樣稱頌的,左宗棠的一生,攻克了太平天國,經歷了洋務運動,收回了新疆,可以說左宗棠的一生,在中興四大名臣之中,也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
曾國藩與左宗棠,同為湘人,又同屬湘軍,兩人之間關係密切,左宗棠與曾國藩可以說是類似的一類人,兩人都有滿腔的熱血,都是敢於拋頭顱灑熱血的人物,但曾國藩多了一種深沉,而左宗棠則是一種純粹。
曾國藩與左宗棠之間也並非一直都是友好的關係,兩人雖然一開始關係不錯,但後來卻是交惡,老死不相往來。
這種說法卻是有一定的道理,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流傳了也不是一年兩年了,兩個人都不是一般人,都知道這個道理,身而為人臣子,如果不小心一點,很容易會“翻車“。當然了,這種說法雖然有道理,卻也是民間的猜測罷了,如果兩人真有這種心思,歷史也不會將這樣的真相揭露出來,如果是假的,那恰好符合了謠言的本質。
左宗棠與曾國藩,兩人之間且不論是否真的是鬧矛盾,這兩個人鬧矛盾的主要原因正是數次的爭吵。
左宗棠靠著這件事彈劾曾國藩,兩人之間矛盾一觸即發,左宗棠雖說不一定是看不慣曾國藩藉故邀功的心思,但從這件事來看,兩人之間的矛盾早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在太平天國垮臺之前,左宗棠曾經因為矛盾多次辱罵過曾國藩,這也被看來是兩人之間矛盾的根源。
然而事實如何,卻是不為人知了,左宗棠與曾國藩都是明白人,相信他們之間的矛盾,只有他們兩人才懂,到底是真矛盾,還是假矛盾。
-
9 # 洞庭一葦1188
曾國藩與左宗棠都是飽讀詩書的儒將,對於中國歷史和滿清統治者可謂瞭如指掌,他們知道,儘管滿清統治者不得不下放兵權給漢族豪傑,好讓他們去剿滅太平天國,但絕對不會容忍他們抱團坐大,因此,早期左宗棠位置很低時,曾國藩給予不少幫助,左宗棠走到高位後,不但不報恩,反而不斷彈劾曾國藩,曾國藩也不斷彈劾左宗棠,二人相互攻扞,實際上是在演雙簧保護自己。
曾國藩死後,左宗棠沒有了這層顧忌,因為曾國藩死了,就不可能與自己抱團坐大了,而且清政府不可能小肚雞腸地去追究一個死了的功臣,所以,左宗棠送來的對聯是:“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這不能不說明二人的心心相印。
因此,題主的問題是不正確的,曾國藩與左宗棠是在高位上互相攻擊,不是在晚年,但他們不是真的攻擊,更沒有決裂,而是演戲給慈禧看。
-
10 # 夏目歷史君
左宗棠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他是被邀請出山,而且在第一場戰役當中就交出了漂亮的答卷。他排程軍糧,日夜撰寫文書,只為大清能取得勝利,正因為有了他提供的軍事方案,長沙才得以守住。在此後,左宗棠聲名鵲起。
但正是因為他非常有能力,所以他特別驕傲。曾國藩的地位比他高,很多人都給予他非常高的評價。對此左宗棠非常的不屑,他覺得曾國藩之所以能立下那些功勞,不是因為他有多厲害,而是他順勢而為。他認為自己如果站在曾國藩的位置,他做的絕對要比其要出色。
雖然最後左宗棠勝利了,但是他為了對抗李鴻章可著實費了不少的功夫。這其實只是左宗棠和李鴻章不和的一個縮影。因為立場的不同,左宗棠在很多事情上都會和李鴻章站在對立面。
左宗棠受到曾國藩的提攜,他的內心肯定是感謝曾國藩的,但是感激並不意味著在很多事情上他會作出讓步。因為很多時候左宗棠代表的其實不是他自己,而是一個集體的利益。如果左宗棠選擇妥協,那麼他就沒有辦法在黨羽當中樹立威信了,這其實也是一件非常無奈的事情。
所以他們如果有矛盾,那麼他們就大膽把矛盾搬上臺面。如果他們沒用矛盾,那麼他們就強行製造矛盾,以此來讓慈禧安心。這並不是他們兩個杞人憂天,要知道與他們兩個不只是權臣,還是手握重兵的權臣,如果真的聯合在一起,是有顛覆清朝統治的能力的。
-
11 # 野史日記
左宗棠與曾國藩同為晚清名臣,二人之間也頗有淵源,曾國藩曾經舉薦過左宗棠,第一次舉薦左宗棠時,正值太平天國時期,舉薦的乃是知府一職,不過左宗棠並未同意,因為在左宗棠看來,出任這樣的官職,還不如歸隱山林。
時隔八年之後,也就是咸豐十年,此時的太平軍攻勢愈發猛烈,在這種情況之下,曾國藩再次舉薦左宗棠,這一次舉薦左宗棠擔任的是浙江巡撫。
左宗棠的軍事作戰能力極強,在軍事領域的功勞很快便積累起來,按理說,曾國藩不論出於怎樣的目的舉薦左宗棠,都屬於對左宗棠有知遇之恩,左宗棠與曾國藩同朝為官以後,本該與曾國藩親密,事實恰恰相反,左宗棠不僅不與曾國藩親密,而且與其交惡,二者之間甚至達到決裂的地步,這是為何?
二人既有類似的人生亦有迥異的性情曾國藩與左宗棠,其實他們二人的命運軌跡有過一段類似經歷,比如他們的年紀相仿,上下只差一歲,而且算是同鄉,他們的家鄉都是湖南鄉村,成長環境十分相似,甚至他們的家庭情況,也都是世代的耕讀之家。
同齡、同鄉、同是讀書人,一起參加科舉,然而,如此多的類似之下,卻孕育了兩個截然不同性格的人,這兩個志向遠大的年輕人,甚至在科舉時期都沒有過任何交集。
左宗棠的性格,可謂無隱無諱,心中所想即是口中所言,充滿狂傲的“直率”性格,往往會對周圍人造成不快,不過他人是何感受,左宗棠並不在意,只需要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無愧於心便了事。
左宗棠與曾國藩的命運交織始於科舉,命運的岔路口也在科舉,曾國藩中進士,而左宗棠卻遲遲沒能取得進士功名,以至於曾國藩官運亨通,當他已經成為吏部侍郎時,左宗棠還只是一位“湘上農人”。
不過左宗棠此人心存大志,雖然科舉之路斷絕,但是卻沒能阻撓其追求夢想的決心,曾國藩忙於官場時,左宗棠則借丁憂之機會致力於經世致用之學。
歷史、地理、軍事、經濟、水利等內容的學習,為左宗棠後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並且成為一名“學以致用”的實幹家,只要是談及當時國事,必然滔滔不絕,且頭頭是道。
以左宗棠的本事,擔任知府之職,確實屬於明珠暗投,這也是為什麼在曾國藩舉薦他做知府的時候,左宗棠發出那樣的“狂傲”之言。
左宗棠雖然狂傲、直言、不拘小節容易惹人不悅,尤其是曾國藩這種剛毅、內斂、城府深不見底之人,對於左宗棠這樣的人,如果不是有特殊原因,自然不會主動結交。
但是左宗棠卻並不缺少朋友,與他最合得來的人,當屬胡林翼。
這位仁兄也是一位進士,當年參加會試的時候,胡林翼便與左宗棠相會,二人皆是““狂謂世人皆無才”的狂人,見面如故,相談甚歡。
“縱談闊步,氣豪萬夫”
這就應了那句老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顯然,胡林翼與左宗棠意氣相投,而左宗棠與曾國藩,則要顯得格格不入。
兩年後,林則徐與左宗棠見面,還是林則徐返鄉時約的左宗棠,二人才泛舟湖上,徹夜促膝而談,談古論今,左宗棠都有自己成熟的見解,事後,林則徐對左宗棠大加讚賞,稱之為“絕世之才”。
左宗棠科舉之路受限,曾國藩的舉薦又因官職太小不受,最終走上了幕府之路。
1953年,應張亮基之聘,入湖廣總督幕府;
1854年,又應湖南巡撫駱秉章之邀,入湖南幕府,在此期間,左宗棠整整停留了6年,主要原因是駱秉章有容人之量,而左宗棠得到一個可以施展自己才華、抱負的平臺,因為在這裡,左宗棠幾乎是“為所欲為”,深得駱秉章的支援。
“所行文書畫諾,概不檢校”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左宗棠的這個脾氣確實有些暴躁,其性格也確實令常人難以接受,因為他在湖南幕府做幕僚期間,深得駱秉章的信任,甚至對其言聽計從,按理說,左宗棠應該深感駱秉章之恩,就像是諸葛亮感念劉備一樣。
可惜這是常理,而左宗棠並不守常理,不僅對駱秉章的言聽計從並不在意,而且多有用話語揶揄駱秉章的情況出現,甚至有一次說出“公猶傀儡,無物以 牽之,何能動耶?”這樣的話來。
駱秉章聽罷只是乾笑,並未說出什麼不滿的話來。
左宗棠與曾國藩交惡,也與他的性格有關係,做的事情令曾國藩不滿。
事情發生在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被攻陷期間,當時有人報告曾國藩洪秀全幼子洪天貴福死於亂軍之中,曾國藩得知以後並未多想,直接上報朝廷。
此時,左宗棠卻對曾國藩上報的資訊提出質疑,認為曾國藩謊報軍情,欺君罔上,他掌握的資訊是,洪天貴福並非死於亂軍之中,而是逃走了。
事實證明,左宗棠的情報更加準確,而曾國藩確實如左宗棠所言,乃是誤報,雖然曾國藩此舉並非有意欺瞞朝廷,也並未從中得利,並未受到朝廷的懲罰。
但是,曾國藩一生都注重自己的德行,以修身養性為主,他的誠信卻遭到左宗棠的質疑,自然令他十分惱怒,無法原諒左宗棠。
左宗棠與曾國藩晚年決裂,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主要是二人的性格差異太大,若不是歷史推動,他們可能根本不會走到一起同朝為官。
曾國藩對左宗棠的舉薦,也並非是處於對他本人的抬愛,而是因為時局的需要,況且第一次舉薦,便以不愉快的結局草草收場了。
不過,二者在後世都留名青史,曾國藩以修身養性、治國齊家贏得“千古完人”的稱號,但是同時也得到了“曾剃頭”這樣的罵名,甚至亦有人對其大罵“奸臣”。
相比曾國藩的後世爭議來看,左宗棠在後世的名聲則更好一些,因為左宗棠雖然性格狂傲、恃才傲物,卻是一位有真才實學,對後世謀福利之人,不僅在陝甘立下大功,而且在極其艱難之下,以民族大義為己任,克服困難收復新疆,奠定了今日版圖。
當然,從當時的朝局來看,也有一種說法是二位重臣故意上演“不和”的好戲,以求“明哲保身”的結局,避免二者親密,引起慈禧的不滿,反受其害。
在曾國藩去世後,左宗棠曾經給曾國藩寫過一副輓聯,其中表達的情感思想,沒有半點的怨恨,似乎這才是二者之間真實關係的寫照:
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
12 # 溫讀
曾國藩與左宗棠都是晚清四大名臣,而且兩人還是同鄉。曾國藩更是左宗棠仕途上的伯樂,左宗棠雖是舉人出身,在曾國藩的照拂之下,左宗棠漸漸名聲鵲起,從此踏上晚清的政治舞臺。
曾國藩為人處世謙和委婉,性格比較溫和;而左宗棠卻是個暴脾氣,個性耿直剛烈,嫉惡如仇。這樣水火不容的性格,時間久了肯定會有摩擦。例如,有一次倆人通訊,曾國藩在信中用了“右仰”這樣的客套話,本來在信中謙虛一點沒什麼問題,但是左宗棠看到之後就很生氣,來了一句:“他對我用‘右仰’難到要我對他‘左俯’不成?”這話傳到曾國藩耳朵裡,哪怕曾國藩脾氣再好,又怎麼會沒有生出嫌隙呢?
何況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之後,湘軍士氣大盛,人心浮躁,這對孱弱的朝廷並非好事。身為統帥之一的左宗棠此時與曾國藩決裂,也無形中起到了一個震懾作用,讓人心浮躁的曾氏家族清醒一點,免得釀成大禍。
兩人雖然決裂,但是從未在國事上掣肘過對方。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時候,手下的將領和士兵很多都是曾國藩派去的,左宗棠從未因此而猜忌這些人,後方的曾國藩為左宗棠的大軍籌集糧草從未馬虎。可見兩人要麼是覺悟特別高,公私分明不帶個人情緒處理國家大事;要麼就是兩人雖然決裂但依然相信著彼此,存在旁人無法察覺的默契。
曾國藩去世時,人們都以為逢人便罵曾國藩的左宗棠不會致祭,但是左宗棠卻送了輓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欺無負平生”,道出了兩人之間最真實的關係。
-
13 # 再來壺美酒
清朝末年,雖然當朝者昏庸,但是朝中能臣卻不少。左宗棠雖然屢次落榜,沒能走上科舉正途。但憑著自己的實力,也已經名揚天下,然而他還是被排擠在權力核心圈之外,同鄉的曾國藩已經是朝中肱骨之臣。在曾國藩的極力推薦下,左宗棠終於被封了個四品官,可以說曾國藩是左宗棠人生路上的貴人,兩個人的感情也是十分深厚。
然而後來他們二人卻鬧翻了,卻是跟太平天國有關。當時太平天國已經被攻陷,曾國藩上書說太平天國幼主洪天貴福已經引火自焚了,而左宗棠隨後上書說洪天貴福逃了出去,甚至還集結兵力,想要重新舉兵起義。這就和曾國藩的說辭大相徑庭,朝廷為此對曾國藩十分不滿。曾國藩知曉後,又上書反駁,並暗指左宗棠邀功。兩人你來我往,相互指責,直接翻臉,十幾年的交情就此了斷。
回覆列表
晚清名臣左宗棠,絕對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他以討伐太平軍起家,之後又大力主張興辦洋務,還平定了陝甘之亂,收復了新疆,絕對是無可爭議的功勳卓著。同時,左宗棠對待列強,更是堅定的主戰派。可以說,末世大清因為左宗棠的存在,讓原本已經軟弱不堪的腰桿,還挺直了那麼一些。
左宗棠年少時,就已經熟讀了儒家經典。但是,由於他的性格過於剛正,而且毫不收斂,自然而然的會影響他對一些事情的見解和看法。這可能也是他參加會試,屢次不中進士的原因。最後,左宗棠在三次不中之後,憤而決定再也不參加科舉考試了。
左宗棠並沒有因為自己沒有考中進士,就對自己的才華產生懷疑,他時常以“今亮”,即當世諸葛亮自居。他在書院講學期間,得到了兩江總督陶澍的欣賞,被視為奇才,兩人還結為了親家。而時任雲貴總督的林則徐,一見之下,也對其大加讚賞。這不免讓左宗棠更加的自信。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之後,時任湖南巡撫張亮基,聽說了左宗棠的才華,再次上演了“三顧茅廬”的大戲。可是,左宗棠比諸葛亮還矜持,最後還是在其至交好友胡林翼的勸說下,才出山相助。
接替張亮基的駱秉章,更是想盡了辦法,才又將左宗棠請入自己麾下。左宗棠在駱秉章幕府之中,簡直比駱秉章還大,而駱秉章則是不論什麼事情,都依著左宗棠。最後,甚至都有了“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之說。
這事傳到了咸豐的耳朵之中,咸豐一聽,左宗棠這麼有才,一定要重用,派人讓左宗棠到朝廷任職。這就不免讓左宗棠更加的膨脹了。
左宗棠的才華,以及他後來所做的功績,已經是有目共睹了。他雖自稱“今亮”,卻絕對沒有諸葛亮的謙恭。於是,剛正不阿,傲骨凜然,鋒芒畢露,就成了左宗棠的特色。
而曾國藩的聰明和才華,絕對不低於左宗棠,否則,也不會得到後來那麼高的評價。
不管怎麼說,曾國藩是自己考出來的進士。他第一次見到左宗棠時,已經是禮部侍郎,級別比左宗棠高出很多。但是,曾國藩卻很低調,見到左宗棠之後,那是畢恭畢敬。
左宗棠則是鋒芒外漏,所以,曾國藩一見之下,就被左宗棠的才華所傾倒。而曾國藩的唯唯諾諾,顯得很謙卑,這讓左宗棠一開始就對曾國很不屑。第一次見面之後,左宗棠甩給了曾國藩一個評價:“才具稍欠開展。”曾國藩這人的才能很一般呀。這左大人也是夠耿直呀。
曾國藩組建了湘軍,結果出師首戰不利,靖港水戰大敗。曾國藩因兵敗投水自盡被救。左宗棠知道之後,雖然對曾國藩表示了慰問,可是,他對曾國藩的作戰能力是更加的不屑。左宗棠說曾國藩是“方略本不甚長”、“才亦太缺”等等。
曾國藩呢,一開始跟太平軍作戰,很不順利,正是用人之際,也就沒有跟左宗棠計較,反而將左宗棠留在了自己的賬下。曾國藩還向朝廷力薦左宗棠,一邊請求朝廷讓左宗棠督辦浙江軍務,一邊將駐紮在贛浙邊界的湘軍交給了左宗棠節制。自此,左宗棠有了自己的軍隊,開始走向了封疆大吏的行列。
可以說,雖然左宗棠一開始就百般看不上曾國藩,但是,曾國藩對於左宗棠,卻的確有提攜之恩。
左宗棠雖然老是罵曾國藩,但是兩人並沒有公開決裂,曾國藩一直在忍耐左宗棠。直到湘軍攻下天京(南京)之後,左宗棠參了曾國藩一本,兩人的矛盾才開始正式公開化。
天京城破之後,曾國藩上表邀功,說洪秀全之子洪天貴福,已經死於亂軍之中。可是,不久之後,左宗棠獲知洪天貴福並沒有死。於是,他就奏報朝廷,說曾國藩謊報軍功。
曾國藩知道之後,非常氣惱,也上奏摺,駁斥左宗棠。同時,還揭發左宗棠攻破杭州時,逃走了數萬太平軍,而左宗棠卻說僅僅逃走了數千人,也是謊報軍功。
當時,大清朝軍事力量最強的就是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三人,而曾國藩勢力最強。在剿滅太平天國之後,慈禧正在擔憂三人會不會造反,想奪三人的兵權,還指派了滿蒙重臣官文、僧格林沁監視三人的動向。
左宗棠和曾國藩一鬧彆扭,慈禧開心了,完全支援了左宗棠,有意讓左宗棠制衡曾國藩。曾國藩為了避免招致殺身之禍,主動裁撤了部分湘軍。
正因為此,有人推測,左宗棠和曾國藩公開決裂,是為了避免“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結局。實際上,這只是兩人演的一場雙簧而已。這麼論斷的證據就是,之後左宗棠平定陝甘之亂時,得到了曾國藩的大力支援。曾國藩去世之後,左宗棠還專程去送了一副褒揚曾國藩的對聯。
上面的這個推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兩人的決裂可能並沒有這麼複雜。
左宗棠和曾國藩公開決裂的更大可能,應該是左宗棠的性格所致。
左宗棠原本就輕視曾國藩,這次曾國藩在剿滅太平天國中立下了大功,左宗棠應該是有點不服氣。所以,當他聽說曾國藩弄虛作假的時候,剛直的脾氣就爆發了,立刻上書朝廷,揭發了曾國藩所幹的醜事。
哪怕是在曾國藩死後,左宗棠還是七個不平,八個不忿。朝廷賜曾國藩“文正”的諡號,左宗棠知道後就說,那我將來豈不是要被諡“武邪”了。左宗棠也是可愛,原來“黃老邪”之後,還有個“左武邪”。
左宗棠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清朝想到得到“文”的諡號,條件是必須入過翰林院或者內閣。而想要成為翰林,或者入內閣,那就必須先考中進士。這可麻煩了,左宗棠只是個舉人。結果,左宗棠的話,招致了李鴻章和盛宣懷對他的一番冷嘲熱諷。
就因為此事,在平定新疆的時候,左大帥突然上奏摺,我要回京,我要參加會試,考進士。兩宮太后一聽,這是要幹嘛,不就是為了一個進士,一個諡號麼。於是,慈禧讓光緒下了敕令,左大帥免考,破格賜進士,授翰林院檢討(雖然是個從七品的小官,但是可以諡號文了)之職。然後,還特別囑託,老左,你可千萬別回京,咱打贏了再回來,不鬧啊,什麼事都好商量。
我們耿直又好玩的左宗棠左大帥開心了,就憑藉這個賞賜的進士和翰林身份,成功入了軍機處,成為了軍機大臣。最後,終於得到了一個“文襄”的諡號,跟曾文正看齊了。
如果跟歷史人物相比較,左宗棠的性格頗有點當年三國關羽的味道。只不過,左大帥要比關羽更有才能,更知進退、識大體。左宗棠和曾國藩雖然互相看不順眼,但是,兩人對於國家大事,還是互相支援的。這才是真正的英雄豪傑,應該具備的品質和胸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