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乾唐文化
-
2 # 一請按上次一樣幫忙一
各個姓氏都有各的來由,比如高姓是炎帝之後姜姓連山氏後傳至姜子牙、由於助周朝有功封齊國到高溪王時帝賜姓高、原名高溪7就是高姓的開創者γ住山東臨淄的太公墓碑群,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
3 # 大衛思想
趙國的趙奢,功勞顯著,被封為“馬服君”。後秦國犯邊,趙王要派趙括出陣,趙括之母反對,趙王強之。其母曰:敗,勿責吾家。趙王許之。
後趙括長平兵敗,趙王由此不追責趙括家人。趙家亦用“馬服君”的馬字為姓。
-
4 # 侯頌揚
謝謝邀請:我知道姓氏可能根據當時是幹什麼的,或者當什麼官。比如姓樊的,據說是編什麼的,編筐,編籃的。姓宋的,據說是幹木工的。姓侯的,據說是當時祖上人是封什麼侯,以後,後人 姓侯。姓李的,據說唐朝對有功人員,因為皇上姓李,所以,賜李姓。總而言之姓氏是根據當時祖上人的工作,地位等。不知是否正確。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表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這就是中華姓氏文化和由來的總括,中華古姓所有都來源於圖騰崇拜,是氏族徽號或標誌。
中華姓氏淵源流長,據說起源於太古母系氏族社會,伏羲氏就開始“正姓氏,別婚姻”,但先秦時代的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為同族集團的名稱,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稱,用於區別子孫之所出。由於人口增殖,遷居異地,身份技能的變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貴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稱號,夏、商、週三代以前,男子多稱氏,女子多稱姓,如孔子,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稱氏不稱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氏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上古著名的姓氏有八大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
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語》中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後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嚳、堯、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農神后稷等,都是黃帝的後代。后稷承繼姬姓,他的後代建立了周朝。周初周天子姬發大封諸侯時,其中姬姓國53個,由姬姓演支出411個姓,佔《百家姓》總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來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了,所以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姜姓還是今天中國的許多姓氏如呂姓、謝姓、齊姓、高姓、盧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妘起源於帝嚳高辛氏;嬴起源於少昊金天氏;;姚 、媯同源,都是起源於帝舜;姒起源於大禹。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所以,氏的出現,記錄著人類歷史腳步邁進階級社會。
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姓氏主要來自四個方面一是從土地和賜姓而來,天子就是賜姓命氏的人。黃帝對他的二十五個兒子創設了十二個姓。陶唐氏之後代封於劉地,其後裔以劉為姓。 二是以出生地為姓。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以姬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職為姓。楚莊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後代就以上官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漢丞相田千秋年紀大了,出入乘車,人稱“車丞相”。後人就以車為姓。葛是古姓,本來是琅琊諸縣人,後來遷居陽都,陽都本來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諸葛來區別稱呼他們,從此就有了複姓諸葛。
由於部落的發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漸繁多,氏名稱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許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實際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穩定,還是自漢朝以後的事。秦滅六國不久,漢又統一天下,作為維繫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標誌的姓氏有別制度,也隨著王室的徹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國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有的說姓,有的說氏,或者乾脆姓氏統一相稱了。不管怎麼說,這個時候實際上都以以男氏代姓了。
這就表明,以後的子孫,都是男姓血緣關係的繁衍,正如明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所說:“自戰國以下之人,以氏為姓,黃帝以來之姓亡矣。”“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為團結宗族之象徵,於是尊祖敬宗便成為幾千年來中中國人們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全球中華兒女維繫傳統之紐帶,多少年來,遷徙到異地他鄉的華裔外籍人,現在還念念不忘他們的祖國、祖籍、祖先,常常來中國尋根祭祖,在他們的族譜上,還記載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劉邦後裔原田家族族譜上所載:“高祖皇帝之血統,嚴然存在之事,予實雖欲不感泣,豈可得耶,又想中華之國立,至漢以來;二千百四十餘年,交待十三、四朝,今雖悠久。其間兩國務有盛衰,然無不盡懷漢朝之盛時而慕之者,予常馳念於我高祖統政之故國,切切而不能禁地,於是刊本譜,同族其發欲為,其族譜之基,聊報高祖皇帝之餘德也焉。”
下面來說說歐陽姓氏的文化和由來,與大家共勉
一、姓氏源流歐陽是一個複姓。其遠祖距今已有4000多年,得姓也已有2300多年了。《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說,歐陽氏是夏朝君主姒少康的庶子無餘,被封於會稽,這便是早期的越國。越國傳至無疆時被楚國所滅。無疆的兒子名蹄,被封於烏程歐餘山之陽(今浙江省吳興縣),封為歐陽亭侯,於是他們便以歐陽為氏,其後代則稱歐陽氏或歐氏。
傳說,黃帝有四位妃子,生了二十五個兒子。元妃西陵氏,也就是發明養蠶的嫘祖,生有一個兒子叫昌意。昌意的兒子叫顓頊,後來建立夏朝的大禹是顓頊的孫子。當時,洪水滔天,帝堯讓顓頊的兒子鯀去治水。鯀用堵塞的辦法治水,結果失敗,被堯處死。舜向堯推薦鯀的兒子大禹去治水,那時大禹剛剛二十歲。大禹帶領治水大軍,利用疏導的方法,將洪水引進河道和開挖的渠道,他忠於王事,歷經艱辛,辛辛苦苦三十二年,終於治好了洪冰。他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蹟,成為歷史佳話。
堯帝逝世後,舜繼承了帝位。舜帝年老後,讓大禹接了班。大禹即位後,建都於安邑,史稱“夏”。他死後葬於會稽。大禹的兒子夏啟正式建立了夏王朝,數傳至姒少康時,姒少康封支庶子孫姒無餘於會稽(今浙江紹興),建立了最早的古越國。從此,這支夏禹的後代便在當地發展繁衍,並且經歷夏、商、周幾個朝代,一直王位相傳。
春秋時期,越國的王位傳至姒允常時,有子名叫姒勾踐,史稱越王勾踐。不久越國被吳國滅掉。十九年後,姒勾踐又復國,併吞並了鄰近的吳國,之後參與中原地區的爭霸,成為春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霸主。越國再下傳至越王勾踐的七世孫姒無疆,國力開始中衰,最終被楚國滅掉。在亡國後的越國貴族中,有人隱居不仕,有人則獲得楚國的封賞,其中姒無疆的次子叫姒蹄,便被分封到原越國境內的烏程歐餘山南部(今浙江湖州),為歐餘亭侯。由於古人習慣稱山南為陽,姒蹄以及後世子孫也被稱為“歐陽亭侯”。久而久之,姒無疆的支庶子孫便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氏、區氏、歐陽氏、歐侯氏四個姓氏。歐陽氏與歐、區氏、歐侯氏同宗同源,皆是以封地名、或侯爵名為氏。
在歷史上,歐陽氏曾一度被迫改為單姓陽氏。據歷史文獻《寧遠縣誌》的記載,元朝末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腐朽的元朝政府,當時即有一支歐陽氏家族為主的起義軍。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曾意圖招安歐陽氏義軍。而歐陽氏全軍上下拒降,明太祖大怒之下詔令誅滅歐陽氏家族,歐陽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為單姓“陽氏”以避其災。
直到後來的明武宗朱厚照執政時期(公元1506~1521年),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的進士並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應天(今江蘇南京)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陽鐸發明了“攤丁入地”之策(即後來明、清朝時期一直實施的“攤丁入畝”之策),使明王朝稅賦大增,明武宗由而大喜,陽鐸遂乘機請旨要求恢復原姓,明武宗詔準,從此歐陽氏一族方得以恢復歐陽複姓。
從上面的資訊可以知道:歐陽氏族人皆尊奉夏禹、姒無餘為得姓始祖。
二、遷徙傳播先秦時,歐陽姓主要活動於浙江一帶。進入秦漢,歐陽姓北上江蘇、山東、河北,西挺江西,南部跨福建。到魏晉時期,歐陽姓已經西抵陝西、四川,南達湖南。唐宋時,中原兩次大規模移民,歐陽姓大批進入湖南、福建、兩廣地區,清初歐陽姓進入了臺灣地區,再後來又有遷居新加坡,泰國和歐美各國,僑居東南亞等國家。
三、郡望堂號歐陽姓的郡望是渤海。歐陽姓以畫荻為堂號。“畫荻”堂號歐陽修。歐陽修從小死了父親,家裡很窮,買不起紙筆。母親以地作紙,用荻當筆,教子識字。後來官進翰林院侍讀,與宋祁等同修《新唐書》,又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荻,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與蘆葦相似,秋天開紫花。後人遂以“畫荻”懷念先人,以此為堂號。
六一堂,歐陽修晚號“六一居士”,歐陽氏族譜記載,《吉州歐陽氏六宗通譜》尊歐陽萬為吉州歐陽氏始祖,歐陽修為唐安福令歐陽萬九世孫,歐陽氏族人尊奉的又有堂號叫“六一堂”。
四、姓氏名人歷史上重要的歐陽姓人物有:東越王歐陽搖、西漢博士歐陽生;東漢汝南太守歐陽歙;西晉哲學家歐陽山郡公、廣州刺史歐陽頒,左衛將軍歐陽紇;唐朝書法家歐陽詢;五代後蜀翰林歐陽炯,尚書左丞、寧江軍節度使歐陽彬,博士歐陽詹;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元朝修宋、遼、金三史Quattroporte官歐陽玄;明朝右僉都御史歐陽重。
近現代歷史上歐陽姓氏重要人物有:清朝時期,曾任曾國藩、左宗棠之師的歐陽凝祉;
弟子數以萬計,著錄在案的弟子達3000人的歐陽厚均;還有歐陽瑾、歐陽敬、歐陽紹祁、歐陽海、歐陽竟無、歐陽繼修、歐陽子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