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是南宋後期一位重要人物,在蒙、金、宋三國爭鋒中脫穎而出。他出身綠林,抗過金,歸過宋,最後投降蒙古。他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有非常複雜的經歷,是個有才華,有野心的梟雄。他因抗金而崛起,因叛宋而覆滅,他的歷史,就是南宋末期複雜多變歷史的縮影。
在成吉思汗發動全面入侵金國的那年(1211年),山東楊安兒乘機起事,殺掠金國官吏,開倉濟貧,很快發展到了數十萬人。
在楊安兒起義的鼓舞下,1214年濰州爆發李全抗金起義,起義軍全部身著紅衣,故而稱為“紅襖軍”。在金兵的圍剿下,楊安兒戰敗入海,墜水而死。楊安兒死後,他的妹妹楊妙真嫁給了李全,兩隻起義軍合併。由於金國首先要對付蒙古的進攻,故而沒法集中全力討伐紅襖軍,始終無法消滅這支抗金武裝。
蒙金戰爭的爆發,使得宋金關係出現微妙的變化。1217年(嘉定十年)六月,宋寧宗下詔伐金,並在詔書中表示:“若能立非常之功,則亦有不次之賞。”楚州知州應純之奏報朝廷,請求招納紅襖軍,並建議朝廷利用蒙古打擊金國之機,收復中原。宰相史彌遠批准接納李全之紅襖軍,改稱為“忠義軍”。
不久後,紅襖軍領袖李全歸附宋朝,被朝廷任命為京東路主管。
嘉定十二年(1219年)金國發動入侵淮南之役。李全率領忠義軍(即紅襖軍)抄截金兵後路,在渦口(安徽懷遠)與金兵展開激戰。在忠義軍的頑強阻擊下,金兵不得不退師,李全乘勢追擊,大獲全勝。鑑於忠義軍之驍勇,金兵不敢再窺淮東。
不久後,忠義軍首領李全為朝廷再立殊功。
當時金國在山東的統治已是搖搖欲墜,曾經在當過府卒的張林趁機佔據益都,山東諸郡紛紛前來依附於他。當時李全率忠義軍攻打齊州,金國守將獻城投降。李全有意招攬張林,遂僅帶數人入益都,與張林見面,勸他歸順朝廷。張林與李全十分投緣,兩人遂結為兄弟。張林宣佈山東十二郡七十餘城歸順大宋朝廷,他上表稱:“舉七十城之全齊,歸三百年之舊主。”
忠義軍首領李全驍勇善戰,為朝廷立下不少汗馬功勞,可是他畢竟是出身綠林,難以管束,惹出不少事端。
張林與李全稱兄道弟後,獻出山東十二郡歸順南宋,但兩人很快就反目成仇了。當時張林在山東擁有幾個鹽場,李全的哥哥李福要求分得一半鹽場,張林不同意。最後,張林與李全兄弟鬧翻,被逼之下,索性投降蒙古人。
張林叛變後,朝廷又不得不倚重李全以穩定山東局勢。嘉定十五年(1222年),南宋出師征討張林,李全率軍佔領青州。朝廷為表彰其功,授予李全保寧軍節度使之職,兼京東路鎮撫副使。自佔據青州後,李全擁兵自重,儼然一軍閥割據勢力矣。
朝廷一味以官爵羈縻綠林出身的李全,反倒令李全更加跋扈囂張,居功自傲,目中無人。時任淮東制置使的賈涉便警告朝廷,李全驕暴難制。可是朝廷仍然幻想著利用李全的名望與才能,在山東、河北鼓動義軍,抗擊金兵。
賈涉去世後,朝廷委派許國為淮東制置使,也是李全的頂頭上司。由於許國對李全的忠義軍頗為鄙視,李全心生殺機。他指示部將作亂,殺死許國及其全家。軟弱的朝廷非但沒有處罰李全,反倒極力安撫。殺死堂堂兩淮制置使,李全居然毫髮無損。
朝廷越怕事,李全越膽大妄為。
在許國死後,李全的野心更大,妄想吞併其他忠義軍。另一支忠義軍首領彭義斌指責李全“背國厚恩,擅殺制使。”並向朝廷建議:“若不誅殺逆賊李全,恢復中原無望。”南宋諸將紛紛支援彭義斌的建議,然而史彌遠擔心局勢失控,未予批准。
不久後,彭義斌在與蒙古的作戰中兵敗,不幸被俘殉難。彭義斌死後,蒙古人轉而攻打李全的忠義軍。李全固守青州,蒙古採取圍困手段,斷其糧援。被圍困八個多月後,李全糧盡援絕,於寶慶三年(1127年)五月突圍,遭到蒙古人的截擊,損失七千餘人,被迫退回城內。無奈之下,李全向蒙古人投降。
南宋朝廷本想借用忠義軍的勢力,圖謀山東、河北,豈知最後成了竹籃子打水一場空。隨著彭義斌敗亡、李全降蒙古,南宋在淮河以北的勢力擴張停頓。
李全雖降蒙古,南宋宰相史彌遠仍然對他抱有幻想,主張以招撫政策羈縻李全,打算授予他彰化、保康節度使兼京東鎮撫使之職。此舉遭到李全的回絕,還嘲諷道:“朝廷待我如小兒,啼乃授果。”
令人看不懂的是,南宋還在撥糧餉給李全。李全卻把糧餉拿來大造舟師,積極為侵宋做準備。南宋前方將士直呼看不懂:“朝廷唯恐賊不飽,教我輩何力殺賊?”
紹定三年(1230年),鑑於李全已經不可能招撫,史彌遠才轉變態度,奏請皇帝下詔停給錢糧,討伐李全。李全惱羞成怒,進攻揚州以索取錢糧。宋將趙範、趙葵率一萬四千人守城,怒斥李全道:“朝廷待汝以忠臣孝子,汝乃反戈攻陷城邑,朝廷安得不絕汝錢財。”李全雖然驍勇善戰,然而自從他投降蒙古後,其部下離心,無心與南宋軍隊作戰。李全在揚州城下大敗,率數十騎倉皇而逃,不料半途卻陷入泥淖中,被宋軍追上後當場格殺。
李全敗亡後,趙範、趙葵乘勢進剿其殘部,以十萬之眾攻破鹽城,繼而再下楚州,李全餘部皆降。至此,李全之亂方被平定。
李全是南宋後期一位重要人物,在蒙、金、宋三國爭鋒中脫穎而出。他出身綠林,抗過金,歸過宋,最後投降蒙古。他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有非常複雜的經歷,是個有才華,有野心的梟雄。他因抗金而崛起,因叛宋而覆滅,他的歷史,就是南宋末期複雜多變歷史的縮影。
在成吉思汗發動全面入侵金國的那年(1211年),山東楊安兒乘機起事,殺掠金國官吏,開倉濟貧,很快發展到了數十萬人。
在楊安兒起義的鼓舞下,1214年濰州爆發李全抗金起義,起義軍全部身著紅衣,故而稱為“紅襖軍”。在金兵的圍剿下,楊安兒戰敗入海,墜水而死。楊安兒死後,他的妹妹楊妙真嫁給了李全,兩隻起義軍合併。由於金國首先要對付蒙古的進攻,故而沒法集中全力討伐紅襖軍,始終無法消滅這支抗金武裝。
蒙金戰爭的爆發,使得宋金關係出現微妙的變化。1217年(嘉定十年)六月,宋寧宗下詔伐金,並在詔書中表示:“若能立非常之功,則亦有不次之賞。”楚州知州應純之奏報朝廷,請求招納紅襖軍,並建議朝廷利用蒙古打擊金國之機,收復中原。宰相史彌遠批准接納李全之紅襖軍,改稱為“忠義軍”。
不久後,紅襖軍領袖李全歸附宋朝,被朝廷任命為京東路主管。
嘉定十二年(1219年)金國發動入侵淮南之役。李全率領忠義軍(即紅襖軍)抄截金兵後路,在渦口(安徽懷遠)與金兵展開激戰。在忠義軍的頑強阻擊下,金兵不得不退師,李全乘勢追擊,大獲全勝。鑑於忠義軍之驍勇,金兵不敢再窺淮東。
不久後,忠義軍首領李全為朝廷再立殊功。
當時金國在山東的統治已是搖搖欲墜,曾經在當過府卒的張林趁機佔據益都,山東諸郡紛紛前來依附於他。當時李全率忠義軍攻打齊州,金國守將獻城投降。李全有意招攬張林,遂僅帶數人入益都,與張林見面,勸他歸順朝廷。張林與李全十分投緣,兩人遂結為兄弟。張林宣佈山東十二郡七十餘城歸順大宋朝廷,他上表稱:“舉七十城之全齊,歸三百年之舊主。”
忠義軍首領李全驍勇善戰,為朝廷立下不少汗馬功勞,可是他畢竟是出身綠林,難以管束,惹出不少事端。
張林與李全稱兄道弟後,獻出山東十二郡歸順南宋,但兩人很快就反目成仇了。當時張林在山東擁有幾個鹽場,李全的哥哥李福要求分得一半鹽場,張林不同意。最後,張林與李全兄弟鬧翻,被逼之下,索性投降蒙古人。
張林叛變後,朝廷又不得不倚重李全以穩定山東局勢。嘉定十五年(1222年),南宋出師征討張林,李全率軍佔領青州。朝廷為表彰其功,授予李全保寧軍節度使之職,兼京東路鎮撫副使。自佔據青州後,李全擁兵自重,儼然一軍閥割據勢力矣。
朝廷一味以官爵羈縻綠林出身的李全,反倒令李全更加跋扈囂張,居功自傲,目中無人。時任淮東制置使的賈涉便警告朝廷,李全驕暴難制。可是朝廷仍然幻想著利用李全的名望與才能,在山東、河北鼓動義軍,抗擊金兵。
賈涉去世後,朝廷委派許國為淮東制置使,也是李全的頂頭上司。由於許國對李全的忠義軍頗為鄙視,李全心生殺機。他指示部將作亂,殺死許國及其全家。軟弱的朝廷非但沒有處罰李全,反倒極力安撫。殺死堂堂兩淮制置使,李全居然毫髮無損。
朝廷越怕事,李全越膽大妄為。
在許國死後,李全的野心更大,妄想吞併其他忠義軍。另一支忠義軍首領彭義斌指責李全“背國厚恩,擅殺制使。”並向朝廷建議:“若不誅殺逆賊李全,恢復中原無望。”南宋諸將紛紛支援彭義斌的建議,然而史彌遠擔心局勢失控,未予批准。
不久後,彭義斌在與蒙古的作戰中兵敗,不幸被俘殉難。彭義斌死後,蒙古人轉而攻打李全的忠義軍。李全固守青州,蒙古採取圍困手段,斷其糧援。被圍困八個多月後,李全糧盡援絕,於寶慶三年(1127年)五月突圍,遭到蒙古人的截擊,損失七千餘人,被迫退回城內。無奈之下,李全向蒙古人投降。
南宋朝廷本想借用忠義軍的勢力,圖謀山東、河北,豈知最後成了竹籃子打水一場空。隨著彭義斌敗亡、李全降蒙古,南宋在淮河以北的勢力擴張停頓。
李全雖降蒙古,南宋宰相史彌遠仍然對他抱有幻想,主張以招撫政策羈縻李全,打算授予他彰化、保康節度使兼京東鎮撫使之職。此舉遭到李全的回絕,還嘲諷道:“朝廷待我如小兒,啼乃授果。”
令人看不懂的是,南宋還在撥糧餉給李全。李全卻把糧餉拿來大造舟師,積極為侵宋做準備。南宋前方將士直呼看不懂:“朝廷唯恐賊不飽,教我輩何力殺賊?”
紹定三年(1230年),鑑於李全已經不可能招撫,史彌遠才轉變態度,奏請皇帝下詔停給錢糧,討伐李全。李全惱羞成怒,進攻揚州以索取錢糧。宋將趙範、趙葵率一萬四千人守城,怒斥李全道:“朝廷待汝以忠臣孝子,汝乃反戈攻陷城邑,朝廷安得不絕汝錢財。”李全雖然驍勇善戰,然而自從他投降蒙古後,其部下離心,無心與南宋軍隊作戰。李全在揚州城下大敗,率數十騎倉皇而逃,不料半途卻陷入泥淖中,被宋軍追上後當場格殺。
李全敗亡後,趙範、趙葵乘勢進剿其殘部,以十萬之眾攻破鹽城,繼而再下楚州,李全餘部皆降。至此,李全之亂方被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