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暴力傾向,一來就想把你這問題給拆了。
先來看:第一批種子使用者獲取有什麼好的推薦方式?
所謂產品mvp,也就是要做到最小成本化,所以我們在種子期,要重視的是留存,並非拉新。而提高留存率,除了確保你的產品有吸引力,能滿足他的需求,看的就是你吸來的這些使用者是否足夠精準了。
因此,如何拉動精準粉作為你的種子使用者。
推薦幾種方法:
1、地推法,這種方法也稱人肉法。
怎麼玩?很簡單,拉人註冊,硬拉也好,軟拉也好,要去說服身邊適合的人幫你使用。
舉幾個栗子你更明白,滴滴當初第一批種子使用者就是拉司機拉來的,好不容易說服了一些司機下了滴滴,使用的過程中卻發現並沒什麼人用滴滴下單, 這幫司機就不買賬了,心想著,這可多浪費流量和記憶體。於是,滴滴又下了個法子,找來一幫人去下單。司機又想了,嘿,還不錯,又能不斷接單,又能不因為拉單而白走冤枉油費,這下好了,一傳十,十傳百,用的司機也多了,坐的乘客也多了。親測,好評!滴滴就這樣起來了。
還有個經典的案例,就是新浪微博,雖然現在新浪微博成了娛樂天地,但當初它風風火火的時候,可是也有一段辛酸史。新浪微博一上線的時候,壓根就沒什麼人玩,新浪上頭說了,xx內要完成xx註冊量,這下新浪微博那幫負責人急了,紛紛出動找身邊的朋友幫忙,看在情誼上,朋友們註冊了。上頭又說了,只有註冊沒互動不行啊,又開始找註冊的朋友幫忙發發微博,多去其他賬號互動,這一來二去,也開始傳開了(當然,新浪微博的產品形式本身就帶有傳播性)
2、馬甲法。這個熟悉的人都知道,水軍嘛,一個人可以多個角色。比如馬化騰當時剛搞qq的時候,還得自己親自上陣,假裝成女人和別人聊天,這都是套路。又比如陌陌,你懂的。
3、傳染法。打得是強硬的關係圈。這一方法就比較適用於做以集體單位為推廣物件的。比如,最近火得不行的分答,他們最開始從網際網路人打起,找來一幫網際網路大咖,引來一幫網際網路追隨者,又比如秘密,打得是熟人圈,先找的一家公司的人來玩,因為大家都是同事,對各自的生活也會有偷窺的慾望,就這樣積累了自己的第一批使用者。
4、搶人法。額,我可不是教你去幹什麼壞事。只是讓你去挖人而已,去有你精準使用者的已經有一定流量的平臺挖人做引流。偷偷告訴你,簡書當時就是去Twitter上挖的人,因為他們的資源太吻合自家平臺了。
5、最後一種是事件法。這種方法幹起來不是很容易,要不你得有夠牛叉的創意,要不你得有足夠的明星或網紅等其他資源。說白了,要不奇才,要不有財。小咖秀當時就是搞來一幫明星玩起了噱頭。像這一種,處於沒錢還沒資源的冷啟動期的初創企業,呵呵。。。省點心思幹些其他的事吧。
ok,把你問的問題還原:面向大學生群體的社交產品,第一批種子使用者獲取有什麼好的推薦方式?
第一種方法適用嗎?適用!看見大學生就兩眼發光,趕緊下手。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同學你就幫我一個忙吧。。。你就叫你同學幫我一個忙吧。。。師弟師妹你試試吧,用了才知道,嘿嘿。。。喂,xx嗎?趕緊叫你弟弟妹妹幫我註冊,否則友盡。。。社交嘛,比起跟他們推銷需要給錢才能用的產品,說到口水都沒了,多少都能燃起一片片希望之光。。。哈哈哈。。前提,你的產品,要!夠!好!
第二種方法行嗎?行!社交社交,最好灌水了,頂多一輪馬甲下來你就精神分裂了。但也足夠奏效,沒流量咱製造流量,我豁出去了還不行嗎!!!
第三種,搞定學生會會長,拿下整支大學生隊伍。。。學生領頭羊,帶動他所在的具有話語權的群體,可以有。談合作還是用故事打動他啥的,靠你自己想了。
第四種,比較耗時間,大學生社交平臺,你去索羅下還有多少類似的平臺,精準的一大把,果斷搶!錯過又是一個世紀。但也別太光明正大,咱偷偷摸摸點行不,這裡建議和馬甲法一起玩,這樣更配哦。
第五種,額。。。公司有錢嗎?有網紅或明星資源嗎?或者高校校花校草資源?這個你自己想吧。。。
打了這麼多,行不行還得靠時間+實踐,多少運營死在實踐上。吹牛逼可不是幹運營的初衷
我有暴力傾向,一來就想把你這問題給拆了。
先來看:第一批種子使用者獲取有什麼好的推薦方式?
所謂產品mvp,也就是要做到最小成本化,所以我們在種子期,要重視的是留存,並非拉新。而提高留存率,除了確保你的產品有吸引力,能滿足他的需求,看的就是你吸來的這些使用者是否足夠精準了。
因此,如何拉動精準粉作為你的種子使用者。
推薦幾種方法:
1、地推法,這種方法也稱人肉法。
怎麼玩?很簡單,拉人註冊,硬拉也好,軟拉也好,要去說服身邊適合的人幫你使用。
舉幾個栗子你更明白,滴滴當初第一批種子使用者就是拉司機拉來的,好不容易說服了一些司機下了滴滴,使用的過程中卻發現並沒什麼人用滴滴下單, 這幫司機就不買賬了,心想著,這可多浪費流量和記憶體。於是,滴滴又下了個法子,找來一幫人去下單。司機又想了,嘿,還不錯,又能不斷接單,又能不因為拉單而白走冤枉油費,這下好了,一傳十,十傳百,用的司機也多了,坐的乘客也多了。親測,好評!滴滴就這樣起來了。
還有個經典的案例,就是新浪微博,雖然現在新浪微博成了娛樂天地,但當初它風風火火的時候,可是也有一段辛酸史。新浪微博一上線的時候,壓根就沒什麼人玩,新浪上頭說了,xx內要完成xx註冊量,這下新浪微博那幫負責人急了,紛紛出動找身邊的朋友幫忙,看在情誼上,朋友們註冊了。上頭又說了,只有註冊沒互動不行啊,又開始找註冊的朋友幫忙發發微博,多去其他賬號互動,這一來二去,也開始傳開了(當然,新浪微博的產品形式本身就帶有傳播性)
2、馬甲法。這個熟悉的人都知道,水軍嘛,一個人可以多個角色。比如馬化騰當時剛搞qq的時候,還得自己親自上陣,假裝成女人和別人聊天,這都是套路。又比如陌陌,你懂的。
3、傳染法。打得是強硬的關係圈。這一方法就比較適用於做以集體單位為推廣物件的。比如,最近火得不行的分答,他們最開始從網際網路人打起,找來一幫網際網路大咖,引來一幫網際網路追隨者,又比如秘密,打得是熟人圈,先找的一家公司的人來玩,因為大家都是同事,對各自的生活也會有偷窺的慾望,就這樣積累了自己的第一批使用者。
4、搶人法。額,我可不是教你去幹什麼壞事。只是讓你去挖人而已,去有你精準使用者的已經有一定流量的平臺挖人做引流。偷偷告訴你,簡書當時就是去Twitter上挖的人,因為他們的資源太吻合自家平臺了。
5、最後一種是事件法。這種方法幹起來不是很容易,要不你得有夠牛叉的創意,要不你得有足夠的明星或網紅等其他資源。說白了,要不奇才,要不有財。小咖秀當時就是搞來一幫明星玩起了噱頭。像這一種,處於沒錢還沒資源的冷啟動期的初創企業,呵呵。。。省點心思幹些其他的事吧。
ok,把你問的問題還原:面向大學生群體的社交產品,第一批種子使用者獲取有什麼好的推薦方式?
第一種方法適用嗎?適用!看見大學生就兩眼發光,趕緊下手。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同學你就幫我一個忙吧。。。你就叫你同學幫我一個忙吧。。。師弟師妹你試試吧,用了才知道,嘿嘿。。。喂,xx嗎?趕緊叫你弟弟妹妹幫我註冊,否則友盡。。。社交嘛,比起跟他們推銷需要給錢才能用的產品,說到口水都沒了,多少都能燃起一片片希望之光。。。哈哈哈。。前提,你的產品,要!夠!好!
第二種方法行嗎?行!社交社交,最好灌水了,頂多一輪馬甲下來你就精神分裂了。但也足夠奏效,沒流量咱製造流量,我豁出去了還不行嗎!!!
第三種,搞定學生會會長,拿下整支大學生隊伍。。。學生領頭羊,帶動他所在的具有話語權的群體,可以有。談合作還是用故事打動他啥的,靠你自己想了。
第四種,比較耗時間,大學生社交平臺,你去索羅下還有多少類似的平臺,精準的一大把,果斷搶!錯過又是一個世紀。但也別太光明正大,咱偷偷摸摸點行不,這裡建議和馬甲法一起玩,這樣更配哦。
第五種,額。。。公司有錢嗎?有網紅或明星資源嗎?或者高校校花校草資源?這個你自己想吧。。。
打了這麼多,行不行還得靠時間+實踐,多少運營死在實踐上。吹牛逼可不是幹運營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