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藉口
-
2 # 見腫消世界
按照輩數算,你們是同太爺的,沒有出五服。
在網路上經常看到有些人把這種關係叫做“親戚”,這是錯誤的說法。他應該是“家族”,是家門中的兄弟姐妹。如果糾纏不清,最好的劃分方式用“姓氏”來區別,如果是“姓氏一樣”,必是家門中人!而那些外爺、外婆、舅舅、姨姨,姑父等姓氏不同,屬於典型的“親戚”。俗話說,“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四輩認不到”,言外之意,不管是什麼樣的“親戚”,二輩屬於“老表”,三輩人幾乎是不怎麼走動了,維繫關係的血緣也淡了,加上“最親的長輩”陸續去世,相互間的交往幾乎是到此為止。除非相處的地方近,行走方便,來來往往,會維持一種“親戚關係”。
但凡一個家族形成一個村,不管這個村裡的人已經出了“五服”,但大家絕不會亂來,該叫啥的就叫啥,該尊稱的長輩就稱呼長輩,不管對方已到耄耋之年還是處於童角之齡,都得按照輩數來,而不是按照年齡來稱呼。【當前,允許二胎三胎,有的老大一二十歲了,小的才出生,他們今後的兒女就會出現年齡老輩分小的現象】,故此,父輩的堂兄弟去世,再怎麼盤算,都逃不過是長輩的這個“框架”,能回去就回去,老婆不讓回去,那是她愚蠢,以為這個世界“萬事不求人”,孤獨的獨立於人世間,就可以,那就沒辦法了。當然也可以變通一下,三天不行,最後一天回去,如今交通方便,只要不是跨省,辛苦一下也沒有啥!
實際上,每個人內心都有一本賬,平時沒有人去關注,因為用不著,一旦用得上的時候,就會“翻老賬”,在農村尤其如此。你的堂叔伯去世,人家的兒女子孫都會關注喪葬的整個過程,誰來了,誰沒有來,誰該來而沒有來,誰不需要來但人家來了,誰幫忙比較下力氣,誰幫忙喜歡偷奸耍滑等等,在事情結束之後,他們都會關上門,圍坐在一起做一個總結,而這個總結就會給以後他們如何執行“人情往來”定下了總基調——該還的人情一定要“還”,可以忽略的就可以視情況而忽略,該來而沒有來的就會種下“仇恨”,遇到機會會爆發!
當今社會,人情往來已經平淡如水,即使在農村,遠沒有當年那種濃厚的氛圍,鄉土鄉情鄉音鄉味只存在於記憶裡,家門中人還是維繫一下比較好,“山不轉水轉”,你怎麼知道以後的事情?
2023年3月8日 16.03
-
3 # 向陽向光wyb
有時候是父母為了面子吧!
我老公爸爸的堂嫂,我老公喊大伯媽,在老家去世,我婆婆打電話過來,我老公馬上就過去了,因為當時大伯媽的兩個兒子都在北京,趕回來需要一段時間,他們沒到家之前,我婆婆是讓我老公戴孝守靈;
我老公跟他這兩位堂堂哥年齡差的比較大;所以小時候沒啥交集;
他十幾歲的時候去了大伯媽家打工,大伯媽對他很好,大堂哥對他也很好!教他做生意,雖然他後來他沒有做大哥那行的生意,總體他還是挺感激他大哥的;
所以大伯媽突然去世,他回家戴孝守靈,我是很支援的;
有些事兒吧,還是看情分吧!
我大伯的兒子,至今未婚,我們堂兄弟姐妹7個女孩,只有他們3個男孩,我這大堂弟以後多半是不結婚生子了,我經常跟我閨女說,以後大舅舅老了,要對大舅舅好一些;
-
4 # 取暖基本靠抖
外事不決問百度,內事不決問老婆。這是至理名言。估計是你來回三天請假,經濟損失太大了,只為了親戚間的虛榮太不划算了。
老人都是按農村人傳統思維辦事,不適合現在的形勢了。他們擔心的事情是沒有道理的,要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
回覆列表
看得出來,你自己其實也不想去,那就不去。尤其是那種平時幾乎沒什麼往來的親戚,不想去就不去。誰要面子誰自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