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夜清江

    不需要了吧,自己想要的東西為什麼要讓給別人呢?不但不需要虛假的謙讓,自己非常喜歡的,還要去努力爭取呢!假意謙讓,給了別人,委屈了自己,沒必要!

  • 2 # 醉徒持筆

    現在的孩子培養謙讓意識,筆者認為還是有必要的,因為讓包涵的東西有很多,例如謙讓,禮讓,退讓,忍讓,避讓等等,是一種寬容的胸襟和一種取捨。謙讓也不等同軟弱。

    中華傳統美德體現在日常的待人處事上面,我們應該將生活和工作區分開來。而現在很多人將對待工作的態度也影響到了生活當中,這也是越來越重視恢復中華傳統美德的呼聲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對人與人之間禮節的重視。孔夫子說:倉稟足而知禮節。

    孔融讓梨了,被傳頌了千年之久,這是謙讓的代表,其實也表現了尊老愛幼。

    六尺巷因兩家各讓三尺成為美談,是處理鄰里矛盾的典範,各退一步既沒傷筋動骨,又解決了將來的隱患。

    藺相如完璧歸趙,讓當時的大將軍廉頗不服氣,認為他在沙場上殺敵衛國的功勞要比藺相如的大。藺相如聽完後回車避讓廉頗,就有了負荊請罪和將相和的美談。

    晉文公退避三舍,讓出了誠信和氣概。後來晉文公與楚軍交戰的時候,真的履行諾言退避三舍,楚軍以為晉國軍隊害怕自己,輕易追擊,被晉軍抓住破綻,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所以在行為上,每一個品德從來不是單一而是相互關聯的。我們學習美德,是為了提升自我修養和為人處事的氣度。

  • 3 # 夢190234205

    無論是古時候、現在還是將來,無論什麼時候孩子都必須要培養謙讓意識。古語有云 : 三歲定八十。要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就要在小的時候打好基礎,如果等ta長大以後才培養就比較難了。

    要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不盡心盡力培養一下孩子的謙讓,ta長大了就會口無遮攔,咄咄逼人,令人望而生畏。就像這個人一樣,居然敢在清明節那天罵人,真是令人害怕到不知道怎麼跟ta說話了。

    所以,謙讓這個優良傳統必須要從小培養好,不管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只有在ta小的時候認真學習,打好基礎,將來才會懂得與人為善、大愛無疆。

  • 4 # 成長中的小楊

    需要。

    但時代不同了,謙讓需要有前提,那就是我們自己的資源是很充足的。當自己有充足的資源的時候,自然可以讓一部分給身邊的人,這樣既能保證自己的東西不浪費還能換得一個好人緣。

    如果自己什麼也沒有,又特別需要某個東西或者是機會,那還讓什麼讓,有多大本事就用多大本事,儘量用公平坦蕩的方式和身邊的人競爭,直到自己達成目的為止。

    如果一上來就用不坦蕩的方式達成自己的目的,就算最後真的成功了,也會很快失去爭來的一切。這點我還是信因果迴圈的。

    而當考試或者運動會的時候,自然要把自己的本事都發揮出來得到一個理想的成績。

  • 5 # 微語清晨

    “謙謙君子”是我們一直以來所傾慕和崇尚的,放在今日也不為過。不過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以偏概全,“謙讓”本身沒有錯,如果因為“謙讓”而招致委屈則是對於“謙讓”的理解有誤。謙讓老人和長者是必須的,是有禮貌和尊重人的表現。一般同樣有禮貌的老人和長者也會對孩子的謙讓表示認同和讚許。謙讓幼小的孩童是因為她們是弱勢群體,需要得到更多的呵護。在公車上謙讓幼童座位是個人素質的良好體現。對於同齡人是否謙讓要看人看事。對於懂得禮尚往來的有素質的同齡人,適度的不損害自身根本利益的謙讓也許能多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此外的很多事皆是公平競爭,競爭只要是公平公正的就無所謂謙讓不謙讓,在競爭中謙讓反而會在自己失去機會的同時也讓競爭對手看不起,何必呢?

    總之,謙讓是中華的傳統美德之一,本沒有錯。如果不分情境的濫用並不妥當。需要因時、因事、因人慎重權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35年義務教育在校生或減少3000萬,17萬一平的學區房會消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