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娜老師
-
2 # 白雲不勝愁
說起裙撐大家可能會想起這是西方17、18世紀女性常用的一種物品。《大金國志》中有言“以鐵絲為圈,裹以繡帛,上以單裙籠之”,這說明金代就有女性使用由鐵絲制作而成的“裙撐”。此外,山西雙林寺保留的元代泥塑中,部分女性腰部以下的裙子撐起、圓潤,似乎就是使用了裙撐的效果。
西方的裙撐歷史也很悠久。一開始比較流行的是籠裝裙撐,使用裙撐後裙子占地周長一米到五米不等。
當時的女性為了美麗習慣追求各種大周長的裙撐,這也造成了許多麻煩。比如沒有辦法由一個人穿,每穿一次裙撐需要花費好幾個人一起幫忙。
宴會上拿酒水時需要使用專門的特殊工具,甚至有女性出現穿了裙撐進不去門的情況。
如今裙撐多數被應用於洛麗塔服飾中,大小也被縮小為如今可以接受的範圍。
現在的裙撐從材質上劃分為魚骨類和紗撐類。魚骨類可以調節大小,夏天使用比較透氣涼快。缺點在於整理時不太方便;紗撐類便於整理,保暖效果比較好適合冬天使用,但紗撐比較容易塌下來,時間久了撐裙子的效果不會很好。
-
3 # 歷史研習社
裙撐是一種可以使裙子呈現擴張感的內裙,大家平時所見的具有蓬鬆感的婚紗就是由裙撐支撐起來的。作為時尚骨灰級選手的裙撐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被它支撐起的裙子數不勝數。裙撐的雛形出現在16世紀的西班牙,被稱為撐箍裙,由從上到下遞增的圓箍組成,可以依附在裙子上並支撐起裙子。撐箍裙最初的支撐材料多為木質、藤條、金屬絲之類易彎曲的物品。據說最初發明這種裙子是為了將裙子撐開涼快一點方便幹農活。不過這種裙子很快就作為一種時尚風行宮廷,西班牙上層階級女士在晚會或者正式宴會都會穿著裙撐。漸漸地裙撐流行到了西班牙之外的地區。1570年,法式裙撐出現。不同於西班牙從小到大的撐箍裙,法式裙撐是一種輪形的支撐架,從腰部直接開始膨脹到底部。這種裙撐最初在上層階級的婦女中比較流行,一般的婦女還是習慣透過穿普通的多層內裙來營造裙子的蓬鬆感。然而到了18世紀的洛可可時代,事情發生了改變,裙撐開始廣泛流行並且變得更為精美。鍾型裙撐是18世紀初最流行的裙撐,由鯨鬚製成,長度接近膝蓋,活動性更強。到了18世紀20年代,鍾型裙撐被橢圓形裙撐和半籃式裙撐所取代。這兩種裙撐多由輕便而堅硬的鯨魚骨製成,兩側極寬,前後側極為平坦。身著這種誇張裙撐的婦女要想順利地透過房門就得側著身子。隨著18世紀末洛可可時代的結束,裙撐也進入了沒落期,自然舒適風格的女裝取代誇張的裙撐統治時尚界。不過正所謂時尚是個圈,時尚風潮兜兜轉轉又轉回到了裙撐身上,19實際初,由金屬環或多層布料製成的小型裙撐開始流行起來,到了19世紀中期,誇張的大型裙撐又重新火了起來。至於裙撐火的契機就是當時的貴族婦女認為襯裙過熱,易引發復婦科病,需要裙撐來透透氣。此時製作裙撐的工具成了鯨鬚和鐵絲。1856年,一種名為克里諾林的新式裙撐取得了專利權。這種裙撐同樣用金屬材料製成,其特別之處在於它是由有多個靈活的金屬剛圈綁在骨架上縱橫相交組成的,相對而言較為方便靈活,而且它的價格比較便宜,一時之間大為風行。此後裙撐進一步發展變化,外裙的形狀可由裡層的裙撐來決定,前扁後膨形因可以塑造女性的曲線美而受到熱捧。裙撐可以讓女性顯得端正優雅,但同時也讓她們行動不便甚至於穿衣服都成了問題。由於裙撐過大,女孩子自己一個人無法順利完成穿著任務,需要多人幫助。裙撐甚至會給人帶來滅頂之災。1858年,一位波士頓姑娘不慎離壁爐太近了導致裙子起火,幾分鐘後她就被燒成了一團。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正是因為裙撐極不方便又具危險性,社會上反對聲越來越強,當時的漫畫家還畫了諷刺漫畫諷刺裙撐這種危險時尚品。女性自身顯然也已經意識到裙撐的危險性,裙撐的熱度漸漸地退去。 到了20世紀,裙撐基本上從女性的常服中消失了,只是在禮服中還會出現。參考資料:黃幗鴻、張欣:《裙撐的結構演變及選用》張黎、張浩:《從裙撐的演變看服裝的裝飾性於功能性之間的關係》
回覆列表
裙撐還有一個巨大的安全隱患,在以明火取暖和照明的時代,裙撐外面的衣料非常易燃,穿脫又非常困難,短時間不能迅速脫下,形狀又特別適合火苗迅速擴散,而且一旦著火,不能在地上打滾滅火,甚至都不能貓腰,結果幾秒鐘就會讓人嚴重燒傷,幾分鐘就能致死,根本來不及採取任何措施,除非隨身自帶個大水桶。
被燒死在裙撐裡面的名女人,數不勝數, 包括很多著名演員、王室貴族。比如,茜茜公主的親妹妹——阿朗松公爵夫人,公爵夫人 de Fitz-James伯爵夫人 De vaine, 伯爵夫人 de Saint-Marsault,美國詩人 Longfellow 的妻子就是被裙子著火燒死的,奧斯卡·王爾德的兩個妹妹們去參加舞會,其中一個女孩跳舞的時候, 裙子被壁爐的火燒到, 另一個姐妹去幫她, 結果兩人都被燒死。重傷不治的更是不計其數。
蘇菲公主(Sophie,1847—1897年)是奧地利皇后“茜茜公主” 的妹妹。1868年與阿朗松公爵結婚後成為阿朗松公爵夫人,幫同伴的裙子撲火,結果連帶被燒死。
路德維希一世的外孫女,18歲的奧地利馬蒂爾德女大公, 偷偷抽菸,不小心碰到她父親(奧匈帝國著名軍事家), 嚇得連忙把煙藏在身後, 結果火苗一下子濺到了裙子上, 在家人面前被活活被燒成重傷,最後不治而亡。
1863年, 智利聖地亞哥的一個教堂裡, 因為一個女性的裙子著了火,人們驚慌的往外逃時,那些龐大的裙撐擠在一起,把門卡住了,最後導致整個教堂都被燒毀, 兩千多人死亡。
19世紀的劇院是最容易著火的地方從,據統計,1800-1877年這個期間, 就有516個劇院燒成灰燼,比如前面提到的美貌的茜茜公主的親妹妹——阿朗松公爵夫人,就是在劇院去救裙撐著火的閨蜜,被連帶活活燒死的。被燒死或者燒殘的演員更是多了去了。
到了20世紀50年代,這種審美又開始卷土重來。只不過底下沒有鯨骨架而是硬挺的層層紗裙,舒適度改善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