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水布衣
-
2 # 清山雅舍
二宮之爭,舉國中分
孫權晚年發生了一件大禍事,連帶著整個東吳都陷入到風雨飄搖的境地,那便是太子孫登之死。
此事發生在241年(赤烏四年),當時孫權60歲,而他傾注全部心血培養的孫登①已經做了13年太子,且做得非常好,可惜病死在了33歲的壯年。(①代表長子)
此事一出,孫權悲痛到了極點,一度精神消沉,終日垂淚,大家能想象到一位花甲老人痛失愛子的感受嗎?
再加上年老的孫權,經歷了喪子之痛,心態變得消極,對新太子的扶持遠不及從前。
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宗事太子,
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附魯王,
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
——《三國志》注引殷基《通語》
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等人堅持依禮行事,支援太子;而驃騎將軍步騭(zhì)、鎮南將軍呂岱等人依附魯王,朝野內外的文臣武將也逐漸分成了兩派,竟達到了勢均力敵的程度(舉國中分)。
一時之間,內鬥傾軋,誣衊構陷,此起彼伏,丞相陸遜、太常顧譚、太子太傅吾粲(càn)等重臣在這場政治鬧劇中或死或貶,局面趨向失控。
孫權對此十分憂心,曾對身邊大臣說:“子弟之間不和睦,臣下分成兩派,這是要重演袁紹的失敗啊,到時候天下人都會看我的笑話。”
這裡我必須要吐槽一下,雖說袁紹、劉表都因為廢長立幼而搞得身後英名盡喪,但孫權以此自比還是有些臉皮厚了,因為孫權的做法還不如袁紹和劉表。
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由於兩派勢均力敵,所以不管孫權最後選哪邊,都只能拉攏一半的朝臣,未來的東吳面臨著巨大的分裂風險,於是孫權萌生了放棄二宮、另立太子的想法。在猶豫糾結了數年後,孫權將這一想法付諸行動。
這招釜底抽薪在連廢二子的情況下,終於打斷了持續近9年的二宮之爭,只是三國爭霸之世,奮鬥9年尚且覺得不足,何況內耗了9年,人才凋零,朝風日下,國力衰退,東吳就此走上下坡路。
那麼早年英明的孫權,為何會晚節不保呢?
時不我待,新不如舊我們看孫權對孫登①的栽培,那是十分專注的。
當時,次子孫慮②也很優秀,比孫登①小4歲,朝臣奏請封其為王,孫權拒絕了,最後只封其至建昌侯。後來,孫慮英年早逝,就更沒有哪個弟弟能對太子孫登構成任何威脅了,那時嫡庶尊卑分得很清楚。
要說玩了一輩子政治的孫權不明白這樣的害處,我是不信的,他心裡一定是有數的,甚至我猜是刻意為之。
那為何對於第二任太子,孫權的做法不一樣了呢?
我認為原因有三:
太子孫登鎮守舊都武昌十幾年,身邊配的東宮屬官也都是當時東吳最傑出的名士和俊才,比如羊衜(dào)、謝景、諸葛瑾之子諸葛恪、顧雍之孫顧譚、張昭之子張休、陳武之子陳表等。
這就叫樹大根深、大器已成,這樣年富力強且有著雄厚政治基礎的太子,孫權那是相當滿意的。
第二個,孫權老了,沒時間慢慢培養太子。
那麼人在什麼環境成長最快?當是在有競爭的環境下。
所以,孫霸④就是孫權給孫和準備的對手,要麼你成才,要麼被打倒,總之有實力才能配得上太子之位。
第三個,孫權攪亂局勢,想幫繼任者清除異己。
孫權想幫繼任者清除異己,這其實是很多皇帝都會考慮做的事,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做得尤其徹底。
類似地,孫權讓雙方打擂臺,一方獲勝後,另一方哪些人應該除去也就明朗了,這樣能為新君省去很多麻煩。
可誰曾想南魯黨爭竟然打成了勢均力敵的局面,清除的只能是少部分,對半清除那絕對是動搖國本的,所以玩砸了的孫權最後只能自食惡果。
國喪明嫡,百姓何福!孫登死後,孫權曾在詔書中悲嘆:“國家喪失了賢明的太子,於百姓哪裡有福氣可言!”
這句話還真讓孫權說著了,不單是百姓沒福氣,還有君王、宗室、群臣等都沒有福氣可言。
從南魯黨爭的開端到連廢二子的結局,一切事故源於太子孫登死後,孫權急躁失智,屢出昏招,搞得朝堂分裂,難以收拾。
最後說一句,孫登為何是孫權心中的“完美太子”,因為他德才兼備,還能得到大多數人的擁戴,這才是江山穩固的基礎保障。
-
3 # 組裝自己的生活
南魯黨爭是指東漢末年孫權的兩位寵臣呂蒙和陸遜之間的政治鬥爭。孫權晚年時,兩位大臣互相攻擊,孫權難以抉擇,甚至連廢了二子。南魯黨爭之所以讓孫權難以選擇,有以下幾個原因:
1. 呂蒙和陸遜都是孫權的親信和骨幹,他們同為名將,對孫權朝廷的運作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2. 呂蒙和陸遜的政治立場不同,其中呂蒙偏向於忠於自己,而陸遜則偏向於忠於國家。呂蒙主張加強自己在政治上的影響力,而陸遜則主張盡忠職守,保護國家利益。
3. 孫權晚年時,其權威已經降低,大臣們的權力也逐漸增加,孫權對南魯黨爭的處理也顯得遲疑不決。
因此,南魯黨爭非常激烈,呂蒙和陸遜之間的鬥爭也導致孫權難以做出選擇,最終連廢了二子。孫權的這一決定,既是對呂蒙和陸遜爭鬥的反對,也是對自己弱化的職權的反應。
-
4 # 天問晨曦
父親寵愛自己的孩子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要看清背景,若是一貫的一視同仁,那麼必定會引起不滿,孫權正是如此,就因為對子嗣的態度,引起了二宮之爭。
導致的後果也是巨大的,廢黜太子,賜死魯王,重蹈漢武帝的覆轍,都是因為帝王的做事欠考慮,影響了未來歷史的軌跡,最後都是追悔萬分。
01漢武帝廢太子
漢武帝與陳阿嬌結婚以來就沒有子嗣,雖然劉徹的嘴上並沒有說,但是心理卻十分難受,那個皇上沒有子嗣,這不免被大臣明裡暗裡去譏笑,一次偶然,劉徹祭祖歸來,路過姐姐平陽公主的府邸,準備進去坐坐,吃一頓家常便飯,這時候,姻緣就來了。
平陽公主知道自己弟弟心中所想,飯桌上喚了許多的歌舞伎來為劉徹助興,但是她實際的想法卻是給自己的弟弟“選妃”平陽公主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劉徹,也是為了自己,她要為自己的後輩考慮,萬一劉徹從這裡看上了一個歌女,那麼平陽公主往後的日子會更加滋潤。
事實也正是這般,在平陽府邸,劉徹遇見了讓自己一見傾心的衛子夫,並將衛子夫帶回來皇宮,衛子夫也倒是個知恩圖報的人,後期的時候將自己的女兒衛長公主許配給了平陽公主的兒子曹襄,雖說娶了衛長公主不久曹襄就戰死,但是念著這份情義,自然不會虧待他們一家。
衛子夫入宮之後,劉徹終於見到了自己有子嗣的希望,可是,這希望險些被前皇后陳阿嬌用巫蠱之術打破,劉徹怎麼能不生氣,不僅僅將陳阿嬌打入冷宮,還憎惡起來了巫蠱之術,這也是後期讓劉徹面對佞臣的妄語輕易相信的原因之一。
劉徹因為長期征戰,再加上宮中的膳食調養的原因,他的身體素質極佳,也很長壽,人活得久了,就容易胡想亂想,面對江充說太子劉據用巫蠱之禍陷害自己的時候,他就失去了理智,直接追著劉據打,雖然劉據也有軍隊,但是怎麼敵得過劉徹啊,被人陷害至死。
當劉徹反應過來的時候,一切都已經為時甚晚,他沒有辦法挽回這一切,更沒有辦法挽回自己的妻兒,歷史上這樣的慘案並不少,孫權晚年的時候也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引發二宮之爭,重蹈漢武帝劉徹的覆轍。
02二宮之爭背景
後三國時代,發生的最出名事件之一大概就是二宮之爭了,就是孫權的太子和魯王之間,為了奪取皇位的明爭暗奪,孫權的子嗣雖然極多,但是他完全沒有偏愛哪一個孩子,反之的是對待孩子都是一視同仁,這在尋常人家當然是個好事,但是,身處皇室這樣做只能帶來麻煩。
孫權的長子是孫登,自然也是第一任太子,他為人謙和,彬彬有禮,自然孫權對這個長子也是很看重的舉國上下的智囊團都為他服務,孫登對待這些大臣也是十分的恭敬,孫權對於孫登的態度就是完全放心,將他當繼承人培養,但是好景不長,孫登年金33歲就因病去世。
在他臨死之前,他懇請自己的父親立三子為太子,其實這件事情名正言順,兒子孫慮弱冠之年就早早撒手人寰,孫和這也倒是符合嫡長子繼承製度,在加上這是自己這麼器重的兒子夙願,孫權這個面對感情優柔寡斷的人自然沒有辦法拒絕。
孫和在孫登死後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太子,同年四子孫霸也被立為魯王,除了孫登,孫權沒有特別喜愛重視的兒子了,所以孫權不僅僅對待太子孫和魯王孫霸的態度一樣,讓他們的俸祿一樣,甚至大臣們見到二人行的禮數都一模一樣。
正是因為如此,孫霸開始對儲君的位置虎視眈眈,孫權沒有對他們二人之間的態度有明顯的的分別,這給了孫霸的野心增加了一絲底氣,認為自己還是有機會向儲君之位發起衝擊的,畢竟自己的父親態度也不是很明確。
如果當時的孫權態度明確,可以將二人之間區別待遇,自然就能遏制住孫霸的不軌想法,在期間也曾有人勸諫孫權,要將二人區別對待,而這件事情傳到孫霸的耳朵裡就是太子一黨要壓制自己的勢力,於是孫霸開始了自己的反擊,詆譭太子的支持者,想要將他們完全消滅。
03二宮之爭的結果
隨著二宮之爭的戰爭打響之後,除了一些原本就有矛盾的人之外,更有一些地位比較低微的人,認為這件事情是一場人生的機遇,甚至一些大家族也紛紛站隊,在這兄弟二人之間下注,謀求發展,很快,這場大火就燃燒到了朝廷之上,引起了不小的風波。
用著各種骯髒的手段汙衊,找對方的麻煩,看著這烏煙瘴氣的朝廷,孫權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不能繼續任由這樣的局面發展,這已經危害到了東吳安定和諧的大環境,他決定要致力這兩派,首當其衝的當然是激進人物,基本都被貶謫,流放,處死。
隨著刺兒頭都被連根拔起,屬於中層的人務也被慢慢提拔起來,朝廷逐漸的穩定下來,二宮之爭的戰火也被緩緩熄滅,透過這件事情之後的孫權覺得,往後若是這兩個人其中之一繼位,那必定朝廷會繼續不得安寧,會繼續面對分裂,於是廢太子,賜死魯王,七子繼位。
04總結
二宮之爭對吳國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在這八年裡,限制了國家的發展,無心對外,眼中只有朝廷中的勾心鬥角,損失了朝廷中的諸多人才,這件事情也逐步帶領東吳走向滅亡。
太子的位置人人都覬覦,一個國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種值高的權利誰能不向往,但是利益後面總是伴隨這巨大的危險,要明哲保身,也要用智慧化解這樣那樣的問題,才能穩穩的坐上皇帝之位。
回覆列表
這事兒的主要負責人就是孫權自己,說白了就是年齡大了,腦子瓦特了!
所謂南魯黨爭,就是指南宮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之間爭奪儲君的一場政治鬥爭,像極了後世唐太宗李世民的兩個兒子李承乾和李泰之間的鬥爭,結果都便宜了小兒子,最終孫亮成了太子,而李治成了贏家。
按理說,就算是把未來給了小兒子,也沒必要鬧的一個廢為庶民,一個賜死吧!其實這都是給孫權自己的錯誤買單罷了。
廢黜孫和——徹底斷送士族集團希望
赤烏四年(241)五月,皇太子孫登病死,時年三十三歲。二子孫慮早死,三子孫和不僅年齒最長,而且其母王夫人深得孫權的寵愛,所以不久就被立為太子。同時,孫權又封另一寵姬謝氏所生的第四子孫霸為魯王。孫權對待太子孫和及魯王孫霸都同樣寵愛,給以相同的待遇,毫無尊卑之分。這樣一來,魯王孫霸暗中就起了奪取太子位置之心。於是南魯黨爭拉開的序幕!
當時的孫霸暗中聯絡多方勢力不斷攻擊太子孫和,孫權也開始動搖,而支援孫和一派的恰恰就是孫權頗為猜忌的江東士族一派,為首的就是陸遜。於是孫權開始不斷找藉口打擊太子一黨,最終陸遜鬱悶而死,孫和徹底失勢。
後來孫權也知道其中有孫霸搞得鬼,但他不想未來的政權重新被士族集團掌握,所以便廢黜了孫和。
賜死孫霸——給自己背黑鍋
孫權清楚地知道,造成現在這個局面,孫霸的責任是最大的,因此,對孫霸的處理最嚴厲,派人過去向孫霸傳達他的處理決定:賜死!
其實是孫權自己的責任最大,但他能說自己責任最大嗎?孫霸確實搞了不少動作,但這不是孫權放任的結果嗎?期間很多人勸諫過孫權,但他根本聽不進去,為了打擊士族集團,不惜冤枉孫和。而達到目的後,開始清算孫霸,甚至不惜殺掉這個親生的兒子,孫權確實夠狠。
幕後推手——吹枕邊風的潘氏
潘氏是孫權後期最為寵愛的夫人,也是個十足的野心家,她看到兩個皇子之間的爭鬥,於是便想漁翁得利。
赤烏十三年(250年),當時的東吳天上熒惑出、地下山岩崩,這讓迷信的孫權感到自己時日無多,而接班人問題還沒有解決,當時孫和還是太子,而孫霸也沒有放棄希望,這讓孫權頗為無力。此時的潘夫人看到了機會。
她的枕邊風吹得很有藝術性。她絕口不提要自己的兒子當繼承人,而是一再要求孫權:無論皇上在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中選定何人,都請皇上向繼承人打招呼,將來登基後不得傷害我們母子的性命。因為他們二人仇恨已深,任何一人登基後都會向對方報復,到時候可不能殺紅眼睛,順便就把孫亮給幹掉了,每逢說完,她都要悲泣一番,以加強談話效果。
孫權似乎感覺到了事情的嚴重性,自認為必須將兩人都處理了,才能保證政權平穩過渡。於是下詔書處理了兩個兒子,接著又釋出詔書:立八歲的少子孫亮為太子;明年將改元為“太元”。
可惜,這位備受期待的小兒子孫亮在位七年,被權臣孫琳廢掉,自殺身亡。而東吳的末代皇帝孫皓就是孫和之子,看來大家對孫和的印象確實不錯,只不過這個兒子確實差勁,殘暴昏聵。這就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