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這篇作文的題目改作“文品與人品”吧。
至於該“怎麼寫”,我認為可藉助事例談一談“人品”和“文品”的關係,分析一下二者時而統一又時而矛盾這一的現象背後的原因。
我試著寫一寫吧。
後來,又有人把“文品”與作者的“人品”直接相聯絡”。認為文章既然是一個人性格、修養和才情的自然流露,文品文風就必然能夠反映出作者本人的性情人品。通俗一點說,就是詩文中流露出了高潔情感的,作者必定是志誠君子;文風低階趣味的,一定是齷齪小人。或者也可以這樣說:作品中的所流露出的趣味和追求,也正是作者本人之情趣和愛好的間接體現。
有沒有道理呢?
還真有。這方面正面的例子舉不勝舉:孟子、莊子、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或指點江山,或笑傲江湖,或潔身自愛,或秉筆直書,或傲視王侯,或心繫蒼生:他們的詩文有浩然之氣,這些詩人、作家的人品也為後人所肯定。
另外,像古龍小說中的主人公嗜酒,高傲,不拘小節,外冷內熱……現實生活中,作家自己也幾乎是這些浪子形象的翻版。王朔小說中的主角們玩世不恭、們口無遮攔,王朔也大體上可稱得是老憤青。
然而,一雙鞋子不可能適合所有人的腳。
我們也不難發現,“文品”與作者的“人品”相齟齬,甚至大相徑庭、令人瞠目的現象也所在多多:讀其文,令人高山仰止;察其人,則一地雞毛,不免齒冷。
這方面也有很多例子。像大家熟知的西晉詩人潘岳,他在《閒居賦》中自稱,今後要恪守知止知足的本分,收斂起富貴的念頭,在鄉間蓋房植樹,過起逍遙自在的生活,“仰眾妙而絕思,終優遊以養拙”。然而後人卻認為他“性輕躁,趨世利”,諂事權貴。
民國時期時期最慷慨豪邁的志士汪精衛,在抗戰期間投靠日本而成為臭名昭著的“漢奸”。然而即使在他的晚年,其詩作中的深沉的愛國之情和興亡之感依然噴薄欲出。如《二十五年結婚紀念日賦示冰如》:“依然良月照三更,回首當年百感並。志決但期能共死,情深聊覆信來生。頭顱似舊元非望,思意如新不可名。好語相酬惟努力,人間憂患正縱橫。”又如《登祝融峰》:“直上祝融峰,遠望八千里。蒼茫雲海中,不辨湘資與沅澧。古來此中多志士,國難之深有如此。吁嗟乎!山花之丹是爾愛國心,湘竹之斑是爾憂國淚。”
他還借杜鵑花詠志: “果然火德耀南華,一變嵐光作紫霞。四萬萬人心盡赤,定教開作自由花。 ”
這究竟是怎麼了?
功利者有恬淡語,賣國賊發愛國聲!
難道真的像錢鍾書先生所指出的“所言之物,可以飾偽:鉅奸為憂國語,熱中人作冰雪文”?人格可如此分裂,“文品”與“人品”二者相反和矛盾居然到了如此地步?
世界之豐富、人性之複雜也正好表現在這裡。
“知人論世”是孟子的一個著名主張。他說: 吟詠他們(古代的優秀人物)的詩,讀他們的書,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什麼人,可以嗎?所以要研究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這就是上溯歷史與古人交朋友。
他們為什麼言行不一,“文品”與“人品”存在這樣巨大的反差?我們去認真研究了潘岳、汪精衛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用心體察其的心路歷程了嗎?
有句話說,“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芸芸眾生中堪稱君子者,我們只評價他做了什麼,而不曾深究其隱秘的內心世界——比如,在人生的岔路口,是否曾經有過猶豫和動搖;面對誘惑,有沒有動過貪慾之心……
(中牟潘安主題公園)
人的情感才是最值得關注的物件。
文為心聲。一個詩人、作家甚至一個喜歡寫作的普通人,或許在其個別文字中可矯飾其情感,但他所有的文章必定透漏出真實的資訊,如烏雲遮日、紙中包火,終究掩藏不住。
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不復見為人?不信句句總作假,輕叩字字有迴音。
我相信“文品”即“人品”。
本來想寫得輕鬆一些,結果還是太嚴肅了。文字總能透漏出作者的真實性情,我說的沒錯吧?
好的。這篇作文的題目改作“文品與人品”吧。
至於該“怎麼寫”,我認為可藉助事例談一談“人品”和“文品”的關係,分析一下二者時而統一又時而矛盾這一的現象背後的原因。
我試著寫一寫吧。
後來,又有人把“文品”與作者的“人品”直接相聯絡”。認為文章既然是一個人性格、修養和才情的自然流露,文品文風就必然能夠反映出作者本人的性情人品。通俗一點說,就是詩文中流露出了高潔情感的,作者必定是志誠君子;文風低階趣味的,一定是齷齪小人。或者也可以這樣說:作品中的所流露出的趣味和追求,也正是作者本人之情趣和愛好的間接體現。
有沒有道理呢?
還真有。這方面正面的例子舉不勝舉:孟子、莊子、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或指點江山,或笑傲江湖,或潔身自愛,或秉筆直書,或傲視王侯,或心繫蒼生:他們的詩文有浩然之氣,這些詩人、作家的人品也為後人所肯定。
另外,像古龍小說中的主人公嗜酒,高傲,不拘小節,外冷內熱……現實生活中,作家自己也幾乎是這些浪子形象的翻版。王朔小說中的主角們玩世不恭、們口無遮攔,王朔也大體上可稱得是老憤青。
然而,一雙鞋子不可能適合所有人的腳。
我們也不難發現,“文品”與作者的“人品”相齟齬,甚至大相徑庭、令人瞠目的現象也所在多多:讀其文,令人高山仰止;察其人,則一地雞毛,不免齒冷。
這方面也有很多例子。像大家熟知的西晉詩人潘岳,他在《閒居賦》中自稱,今後要恪守知止知足的本分,收斂起富貴的念頭,在鄉間蓋房植樹,過起逍遙自在的生活,“仰眾妙而絕思,終優遊以養拙”。然而後人卻認為他“性輕躁,趨世利”,諂事權貴。
民國時期時期最慷慨豪邁的志士汪精衛,在抗戰期間投靠日本而成為臭名昭著的“漢奸”。然而即使在他的晚年,其詩作中的深沉的愛國之情和興亡之感依然噴薄欲出。如《二十五年結婚紀念日賦示冰如》:“依然良月照三更,回首當年百感並。志決但期能共死,情深聊覆信來生。頭顱似舊元非望,思意如新不可名。好語相酬惟努力,人間憂患正縱橫。”又如《登祝融峰》:“直上祝融峰,遠望八千里。蒼茫雲海中,不辨湘資與沅澧。古來此中多志士,國難之深有如此。吁嗟乎!山花之丹是爾愛國心,湘竹之斑是爾憂國淚。”
他還借杜鵑花詠志: “果然火德耀南華,一變嵐光作紫霞。四萬萬人心盡赤,定教開作自由花。 ”
這究竟是怎麼了?
功利者有恬淡語,賣國賊發愛國聲!
難道真的像錢鍾書先生所指出的“所言之物,可以飾偽:鉅奸為憂國語,熱中人作冰雪文”?人格可如此分裂,“文品”與“人品”二者相反和矛盾居然到了如此地步?
世界之豐富、人性之複雜也正好表現在這裡。
“知人論世”是孟子的一個著名主張。他說: 吟詠他們(古代的優秀人物)的詩,讀他們的書,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什麼人,可以嗎?所以要研究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這就是上溯歷史與古人交朋友。
他們為什麼言行不一,“文品”與“人品”存在這樣巨大的反差?我們去認真研究了潘岳、汪精衛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用心體察其的心路歷程了嗎?
有句話說,“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芸芸眾生中堪稱君子者,我們只評價他做了什麼,而不曾深究其隱秘的內心世界——比如,在人生的岔路口,是否曾經有過猶豫和動搖;面對誘惑,有沒有動過貪慾之心……
(中牟潘安主題公園)
人的情感才是最值得關注的物件。
文為心聲。一個詩人、作家甚至一個喜歡寫作的普通人,或許在其個別文字中可矯飾其情感,但他所有的文章必定透漏出真實的資訊,如烏雲遮日、紙中包火,終究掩藏不住。
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不復見為人?不信句句總作假,輕叩字字有迴音。
我相信“文品”即“人品”。
本來想寫得輕鬆一些,結果還是太嚴肅了。文字總能透漏出作者的真實性情,我說的沒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