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是末唐武宗時期的宰相,他還是一位詩人,我們從上小學就讀他的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及“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又及“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以上三首詩是李紳初入官場對民間百姓疾苦的有感而發。說明他還是一個好官和清官。所謂“詩言情,歌詠志”,一言一行能代表一個人的品質。一個愛惜一粒米,體察民情的好官能做出吃雞舌這種浪費行為嗎?
我覺得這是有人故意抹黑李紳,李紳是古代著名的“憫農”詩人,他為官清廉,從不鋪張浪費。後期確實實行酷政,唐末是個動盪不安的朝代,是從盛唐走向衰敗的時期,亂世用重典,勢必得罪一些人,這些人心中不滿就會報復,所以編造謊言,到最後以訛傳訛,把吃雞舌這種窮奢極欲的事安在李紳頭上了。
呂蒙正是北宋宋太宗、真宗兩朝的宰相,他最初家貧,窮的一無所有,是個耗子都被餓跑了,在呂蒙正的家鄉有這麼一句話:“再窮窮不過呂蒙正”。後來他發奮讀書,最終考中了狀元。期間他做了一首流傳千年的《寒窯賦》:
是不是讀來激盪人心、使人奮發圖強呢?這樣的“精英”會做「慈禧之流」才會做出的事嗎?
呂蒙正為官清廉、大度,“宰相肚裡能撐船”說的就是他。他三度為相,就連當時的宰相趙普對他都敬佩有加,他“舉賢不避親,用人不避仇”,心中光明磊落,坦坦蕩蕩。我覺得他不會做出吃雞舌這種不靠譜的事。
呂蒙正吃雞舌這事出自野史,清朝褚人獲的《堅瓠餘集》裡編造了一個謠言:
褚(chu)人獲故事是說:呂蒙正少年家貧,等以後發達了,喜歡喝雞舌湯,每次吃飯必不可少。有一次他去後花園,發現一個雞毛堆成的小山,就問左右隨從這是啥回事,隨從據實而答,“這是宰相大人吃的雞舌殺的雞毛堆積起來的”。呂蒙正很驚訝,從此就不再吃雞舌了。
撰文/秉燭讀春秋
李紳是末唐武宗時期的宰相,他還是一位詩人,我們從上小學就讀他的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及“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又及“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以上三首詩是李紳初入官場對民間百姓疾苦的有感而發。說明他還是一個好官和清官。所謂“詩言情,歌詠志”,一言一行能代表一個人的品質。一個愛惜一粒米,體察民情的好官能做出吃雞舌這種浪費行為嗎?
我覺得這是有人故意抹黑李紳,李紳是古代著名的“憫農”詩人,他為官清廉,從不鋪張浪費。後期確實實行酷政,唐末是個動盪不安的朝代,是從盛唐走向衰敗的時期,亂世用重典,勢必得罪一些人,這些人心中不滿就會報復,所以編造謊言,到最後以訛傳訛,把吃雞舌這種窮奢極欲的事安在李紳頭上了。
那麼,呂蒙正做過吃雞舌這種事嗎?呂蒙正是北宋宋太宗、真宗兩朝的宰相,他最初家貧,窮的一無所有,是個耗子都被餓跑了,在呂蒙正的家鄉有這麼一句話:“再窮窮不過呂蒙正”。後來他發奮讀書,最終考中了狀元。期間他做了一首流傳千年的《寒窯賦》: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兩翼,飛不過鴉。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蓋聞: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文章蓋世,孔子厄於陳邦;武略超群,太公釣於渭水。顏淵命短,殊非兇惡之徒;盜蹠年長,豈是善良之輩。堯帝明聖,卻生不肖之兒;瞽叟愚頑,反生大孝之子。張良原是布衣,蕭何稱謂縣吏。晏子身無五尺,封作齊國宰相;孔明臥居草廬,能作蜀漢軍師。楚霸雖雄,敗於烏江自刎;漢王雖弱,竟有萬里江山。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乘龍之才,一生不遇。韓信未遇之時,無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懸三尺玉印,一旦時衰,死於陰人之手……是不是讀來激盪人心、使人奮發圖強呢?這樣的“精英”會做「慈禧之流」才會做出的事嗎?
呂蒙正為官清廉、大度,“宰相肚裡能撐船”說的就是他。他三度為相,就連當時的宰相趙普對他都敬佩有加,他“舉賢不避親,用人不避仇”,心中光明磊落,坦坦蕩蕩。我覺得他不會做出吃雞舌這種不靠譜的事。
呂蒙正吃雞舌這事出自野史,清朝褚人獲的《堅瓠餘集》裡編造了一個謠言:
宋呂文穆公。微時極貧。故有渴睡漢之誚。比貴盛。喜食雞舌湯。每朝必用。一夕遊花園。遙見牆角一高阜。以為山也。問左右誰為之。對曰。此相公所殺雞毛耳。呂訝曰。吾食雞幾何。乃有此。對曰。雞一舌耳。褚(chu)人獲故事是說:呂蒙正少年家貧,等以後發達了,喜歡喝雞舌湯,每次吃飯必不可少。有一次他去後花園,發現一個雞毛堆成的小山,就問左右隨從這是啥回事,隨從據實而答,“這是宰相大人吃的雞舌殺的雞毛堆積起來的”。呂蒙正很驚訝,從此就不再吃雞舌了。
綜上所述,李紳和呂蒙正都沒有做過吃雞舌這種事,是別有用心的人編造的謊言,李紳是憫農詩人,呂蒙正從小家貧,把吃雞舌這種奢侈的事安在二人頭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就好比造謠說雷鋒穿皮衣,喝名酒一樣,在某些人眼中,往名人身上潑髒水成了一種時尚,都不過是博人眼球,引起眾人關注罷了。撰文/秉燭讀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