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元元的天下
-
2 # 先啟歷史
突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三國演義》戲曲中的曹操是白臉,因為在整個三國故事裡他被視為奸臣。但是,後來有部戲曲,他卻在裡面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正面人物。這就是郭沫若先生的作品《蔡文姬》,講的是東漢末年,曹操作為漢丞相促成了蔡文姬和親匈奴,維護了漢匈民族的和諧。我仔細看了劇中曹操的臉譜,結果還是白臉。
原來,傳統的華人對歷史人物有著明顯的喜憎和分明的善惡。戲曲自然有忠有奸有好有壞。戲曲發展的顛峰是元末明初,正是《三國演義》流傳的時刻。不幸曹操被戲曲作品冠以奸臣。
華人對色彩有著樸素的感覺和理解。例如紅色代表了忠臣(代表人物:關羽) 。 黑色代表正直或憨直(代表人物:張飛,包公)。 白色代表陰險狡詐(代表人物:曹操)。黃色代表驍勇善戰(代表人物:趙雲)。
看來,不管作為正面人物的曹操還是反面人物曹操,都是白臉。慘。
作為三國時期爭議最大的歷史人物,曹操乃蓋世梟雄,不是戲曲中一個臉譜化的人物。
京劇臉譜,往往是根據人物的性格和品性,或為表現某種特殊意義,來按例採用相對應色彩的。
臉譜中的紅色表示忠勇俠義,如關羽很有名;黑色的表示剛烈正勇的如包公,勇猛甚至魯莽的,如張飛李逵等;(當然包公傳說臉很黑,小名包黑子)
白色的臉譜一般表示奸臣、壞人,如曹操、趙高等。因為曹操為奸臣,所以是白臉了。
戲曲中之所以將之塑造成白臉的奸臣形象,同《三國演義》一書分不開。由於儒家以漢室為正統,褒劉貶曹,畢竟纂漢乃曹操汙點。雖未稱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已大不敬,其子曹丕稱帝亦為其過。劉備以情誼相契,操以權用人,有悖大義的亂臣賊子,以儒家思想看,曹操必貶的。
作為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曹操文功武略出眾。亂世重才不重德,東漢末年軍閥征戰連年,而他以天子名義征討四方,降服各部和外鮮卑烏桓和南匈奴,完成北方統一,奠定了魏國基礎。
他實施的屯田制,以五十戶為一屯,秋冬季行操練。雖然剝削率高,屬於強制勞動,但流民有飯吃,避免了"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流離失所的狀態。
客觀地講曹操在混亂割據狀態下,並不是一戰爭狂,混亂局面製造者。同隋煬帝,秦始皇一樣,都是被低估和黑化了。(當然官渡之戰後,活埋袁兵八萬人,殺戮太過等劣跡)
戲曲中曹操白臉奸臣,乃封建正統制造的冤案。舞臺上的人物臉譜化,非忠即奸,自有其侷限性。
但歷史不是演義,《三國志》作為史書,視曹操為正統,有志做輔國周公,不做王莽纂國之賊,實屬難得之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