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灼見新識

    該艇最初預定於2012年12月完工交艇,而後續五艘將以每年一艘的速度開工,預定於2017年全部交艦完畢。可是事實往往事與願違,到了時下2017年12月14日,第一艘才剛剛服役,比原本計畫整整晚了五年,但是這五年,對於印度來說,絕對是值得等待的,畢竟,這是第一艘印度國內建造的先進技術常規潛艇,雖然耽擱了時間,造船廠卻因該艇的建造,掌握了建造先進潛艇的技術,對於後繼中中國產潛艇建造相當有利,這艘艇服役的重要意義,從莫迪親赴現場就能看出來。

    法印雙方對此項目的交涉最早在1999年展開,在2002年11月初,印度與法國高級防務委員會在巴黎舉行第五次會議,兩國針對印度鮋魚級(Project 75)採購進行了磋商;不久之後,印度國防部便批淮購買六艘鮋魚級,並在印度國內建造,當時預計斥資20億美元,首艦預定在2010年左右交付印度海軍。雙方在2005年9月法國總理訪問印度期間確定了這筆交易,並於10月6日正式簽約,成為印度史上金額最大的一筆軍購案。2006年4月底,法國開始製造印度第一艘鮋魚級潛艇的部件。在2006年12月,印度馬紮岡造船廠開始組裝第一艘鮋魚級潛艇(於2007年5月23日正式舉行開工典禮)。

    潛艇製造難度極大,核心的動力裝置,AIP系統、殼體的鋼材和焊接工藝都是對國家工業體系的大考,哪怕是組裝,也需要相當的技術功底和經驗,目前,印度無論是基礎研發還是工廠生產都無法滿足潛艇生產整個環節所需條件,不過,能邁出成功組裝這一步,也是重大進步,對推動國內軍工製造業是大有好處的。

  • 2 # 北境寰宇

    別管是“魷魚”還是“鮋魚”,能下鍋做飯頂餓的,對於印度來說就是好魚。

    印度海軍在發展潛艇方面的路線有些奇葩,這其實也可以理解。畢竟,不好好發展工業基礎,非得好高騖遠,那就只能任人宰割了。印度在引進“鮋魚”潛艇時候,還算相對靠譜了很多。

    所謂“相對靠譜”,那是對比印度首艘中中國產“核潛艇” -殲敵者號來說,就是那艘首次下水後就進水的,在船塢裡躺了10個多月的“殲敵者號”。出問題其實也是必然,畢竟是掛著“印度製造”的名,打“萬國牌”實-反應堆是俄羅斯的,艇體是法華人的,上面電子裝置還有以色列產的。正因為印度走過如此奇葩之路,所以在引進“鮋魚”潛艇的時候,印度要求全部技術法華人一手包辦,2005年時候簽下了41億多美元的合同。

    請注意,這是2005年,而不是題主問的5年的等待,到了2017年,這可是12年的等待!至於是否物有所值,這個問題反而容易:在負責建造“鮋魚”潛艇的印度“馬紮岡”造船廠中,由於缺乏對潛艇高強度鋼材的焊接能力和環境,被迫讓法華人逼著花了2億從新建生產線;潛艇的電子系統,其實很多也不是法中中國產,但是為了確保技術轉移,法方作為技術總包,最終所有合同也都是跟法國簽署-中間這倒一把手,法華人也挺樂意;本來原定印度“鮋魚級”潛艇要配備義大利的“黑鯊”魚雷,不過最終由於採購官員撈的太多,反被舉報,只能先用法國貨湊合湊合....

    真不是瞧不起印度,只不過你這個“中中國產化”,好意思嗎?簡直就是坑你沒商量系列。這還沒算完全結束,還有一堆坑在等著印度,比如:由於法國方面的“失誤”,導致一名高階員工洩露了“鮋魚級”至少22400頁的技術資料,一頁頁都是打著“ Top secret”大紅戳的檔案。從聲紋資料到聲吶效能,印度這艘歷盡12年造出來的潛艇,終於做到了還沒服役,已經被人看了個底光!

    但是,儘管如此印度還得忍著,為啥呢?“基洛”級潛艇自己都能把自己擊沉、德國的209潛艇已經都沒法出海了、只能先考著“鮋魚”出來頂個數。從這個角度來說,印度的等待還是非常值得的,當然,印度除了等,也沒別的辦法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年除了開銷能存的錢很少,有輛落地15W的車,想創業,有什麼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