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潯陽鹹魚

    高崇文是唐代中期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名將,他屬於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例子。

    早年

    在遭逢際遇之前,高崇文六十四年生命中的六十一年都是相對平凡的,相比於一同配享唐憲宗廟廷的大將李愬來說,他既沒有顯赫的家世,也缺乏傲視諸將的功績。他自少沉穩寡言,作為一個普通的藩鎮(平盧軍)士卒,經歷了唐代宗、德宗時期大大小小的削藩戰役,得以進入神策軍之列。

    宰相李程在《南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碑》就有個很好的總結:“其後(周)智光之稱亂陰晉,(李)靈曜之(闕一字)擾大梁,(梁)崇義之負固襄漢,(高崇文)常率別部為前鋒,功冠諸軍。”正是這些在當時可謂是驚天動地的戰鬥,磨鍊了高崇文的心智,使他逐漸具備了成為一位良將的必要條件。

    長武城

    長武城始建於隋朝,“據原首,臨涇水,俯瞰通道,扼吐蕃南寇之路”(《讀史方輿紀要》),自唐代宗時重修以來,成為唐朝中後期西北防禦吐蕃等勢力的戰略重鎮。而高崇文的人生新起點,正是從這個地方起始。

    唐德宗貞元初年(785年),高崇文隨新任長武城使、禁軍大將韓全義前往長武城鎮守,自此開始了自己二十年的戍邊生涯。

    韓全義雖然官位高於高崇文,但其人的才能著實平平無奇,之所以能夠躍居重任,全靠的是自身巴結宦官的“公關能力”。有這樣一位不靠譜的上司,對於高崇文來說,即是災難,也是機遇。正是韓全義的無能,導致了貞元十四年(798年)的長武城士卒兵變;但也正是吐蕃的入侵及長武城的譁變,才使得高崇文有機會展現自己遠過於同僚的出色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貞元五年(798年)的佛堂原之役,算是高崇文的成名之役。

    在這次激戰中,高崇文以三千甲士力抗吐蕃三萬大軍,取得了“大破之,(吐蕃)死者過半”的好成績。此役之後,高崇文功封郡王(唐代中後期王爵雖濫,但能夠獲封,也定有其理由)。

    貞元十四年(798年),韓全義被改授為夏州節度使,奉命率長武城部眾前往就職。他沒有及時體察到士兵不願受苦外遷的心情,導致了譁變的爆發。亂軍殺死了長武大將王棲巖,大行劫掠,而無能的韓全義只知道獨自翻牆逃走而已。幸虧高崇文沉著應對,誅殺了亂兵頭目,才平撫了此次兵變。

    這次的傑出表現,使得唐德宗注意到了這位五十多歲的邊鎮將軍。事後的十多日,德宗特派宦官當面宣示自己的口諭,升高崇文為長武城都知兵馬使,使其成為了長武城事實上的一把手。

    唐憲宗即位後,韓全義害怕自己的罪行被追究,於是急請入朝,夏州的事務,也交由高崇文暫時統領。

    可以說,長武城二十年的經歷,把高崇文從一個剛四十出頭的中年人變成了年過花甲的老將。正是沉浮不定的這些艱苦日子,最終鑄就了高崇文“以律貞師,勤于軍政”的個性。

    晚年輝煌

    高崇文人生的巔峰,集中在他六十一歲到六十四歲的幾年間。他之所以能夠得到如此機會,要感謝兩個人,一是唐憲宗李純,一是宰相杜黃裳。

    唐憲宗是唐德宗之孫、唐順宗之子,他自805年即位以來,就有志於整治唐帝國內外混亂的局面。而古人說,“君明臣直”(《資治通鑑》),憲宗有志於復興,那麾下自然就有助其恢復之臣。唐人李肇說:“憲宗朝,則有杜邠公之器量,鄭少保之清儉,鄭武陽之精粹,李安邑之智計,裴中書之秉持,李僕射之強貞,韋河南之堅正,裴晉公之宏達,亦各行其志也。”(《唐國史補》)大概能夠概括憲宗朝諸位名相的特點,這句之中有“器量”的杜邠公即是杜黃裳。

    杜黃裳以“慘綠少年”之典故名傳後世,其人極富才幹,堅決支援憲宗的削藩主張。在遭遇憲宗元和改元之初的川蜀劉闢之亂時,杜黃裳獨具慧眼,越過一干資深老將,一力舉薦“寬和得眾,用兵沈(沉)審”的高崇文出征。

    面對這個極其重要的機會,高崇文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他率領著自己平素就訓練好的五千精兵,自備糧械,“卯時受詔,辰時即行”,以極度嚴明的軍紀與抓緊片刻的速度即刻趕赴前線。自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底至八月底,他憑藉著穩紮穩打的策略一路推進,連克險要之地,直逼成都(其間過程,可參看《資治通鑑·唐紀》或鄙人所編寫的百度百科高崇文詞條),完成了戰鬥階段的所有任務。成都被收復後,高崇文以極其冷靜的態度約束士卒,維持了社會秩序。對於叛軍,他僅處置了罪首,其餘人等一概不問。此舉展示了唐軍的大度,也穩定了軍心。

    此時的高崇文,因功被授為“檢校司空,兼成都尹,充劍南西川節度、管內度支營田觀察處置、統押近界諸蠻,西山八國雲南安撫等使”,並改封為有實封食邑的南平郡王(儘管實封食邑在唐朝也只是一個榮譽而已),刻功於取得大捷的鹿頭山下。

    對於常年戍邊征戰的老將高崇文來說,蜀地繁重的政務,將他壓得喘不過氣來。而他心中也明白,蜀地作為“宰相迴翔之地”,是不可能長久授給一位突然崛起的武臣的。於是在元和二年(807年),他便上疏請辭,請求戍邊效力,憲宗順水推舟,給予了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使相之銜,讓他充任邠寧節度使一職,出鎮北邊。

    高崇文自此在邠州三年,直至元和四年(809年)謝世,享年六十四歲。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年),高崇文與憲宗時期的名相名將裴度、杜黃裳、李愬一同配享唐憲宗的廟廷,名列功臣。

    總結

    高崇文一生征戰,可以說苦盡甘來之人。他儘管有著武人粗魯蠻橫的一些行為,但在面臨大事時,卻能嚴明軍紀、以身作則,晚年一躍崛起,成為了憲宗朝的傳奇名將。如同《舊唐書·高崇文傳》後論曰:“高崇文以律貞師,勤于軍政,戎麾指蜀,遽立奇功,可謂近朝之良將也。”可謂公允。

  • 2 # 平沙趣說歷史

    高崇文,字崇文,生於幽州(今北京一帶),他沒上過學堂,斗大的字不識幾個,但其實他聰穎敏慧,才智過人。後來他加入了平盧軍,隨鎮淮西 ,逐漸熟悉兵事戰法。

    廣德元年(763年),吐蕃佔領奉天(今陝西乾縣),兵臨長安城下,唐代宗李豫逃至陝州避難。高崇文前往陝州護衛,後隨唐代宗還京,期間立下功勳。

    此後高崇文還參與了討伐同華節度使周智光、汴宋留後李靈曜、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等叛亂藩鎮的戰爭,常率偏師為前鋒,功冠諸軍。

    唐德宗貞元年間,高崇文隨韓全義鎮守長武城。這期間,高崇文以治軍聞名,步步升遷到金吾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貞元五年(798年)夏,吐蕃軍三萬大軍進犯寧州(今甘肅寧縣),高崇文奉命率三千甲士前往救援,與吐蕃軍激戰,大破吐蕃,吐蕃軍陣亡過半。戰後,高崇文以功封渤海郡王。

    貞元十四年(798年),韓全義升任夏、綏、銀、宥四州節度使,德宗命他率長武城部眾前往就任。但因為夏州品級,士兵們不願遷徙到西北艱苦之地,因此發生譁變,殺死大將王棲巖,韓全義跑得快,翻牆逃走了。

    危急時刻,高崇文當機立斷誅殺了帶頭譁變的人,一陣安撫才讓士兵安定下來。高崇文因此被任命為長武城都知兵馬使。

    元和元年(806年),西川節度副使劉闢割據西蜀,出兵進攻東川節度使李康。唐憲宗命高崇文率軍出戰。

    高崇文率軍入蜀以後,連戰連捷,最終將劉闢等主謀俘虜後送往京城,對其餘的人一概不加追究。接下來,經過高崇文從容不迫的指揮,西川全境完全平定。

    平定叛亂後,唐憲宗就把西川的政務委託給了高崇文,但是上面說了,高崇文的文化水平並不高,他不通文書,幹了一年就煩透了,屢次上書請求重返戰場。

    唐憲宗因此任命高崇文為邠州刺史、邠寧慶三州節度觀察等使,鎮守邠州。

    雖然能夠重返邊關,但經過安逸生活的消磨,高崇文大起奢侈之心,再加上他倚仗自己的功勞,竟把蜀地的軍用物資、庫內金帛、帷幕承塵、歌伎舞女、能工巧匠等全都蒐羅一空,可謂晚節不保。

    元和四年(809年),高崇文病逝,享年六十四歲,唐憲宗為其輟朝三日,追贈司徒,賜諡號"威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2生肖做什麼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