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君山話史

    薛仁貴從來就沒有被俘過啊。

    薛仁貴生平最大敗仗就是大非川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唐軍損失數萬人馬,薛仁貴也差點淪為俘虜。但是,史書上沒有說薛仁貴被俘,他在軍隊重創之後,選擇與吐蕃統帥論欽陵議和。論欽陵不僅是名將,更是一位政治家,他並不想與大唐帝國斷絕關係,於是同意議和。這樣薛仁貴、郭待封與阿史那道真等人才得以死裡逃生。

    我估計提問的人是弄錯了,在唐朝與吐蕃的戰爭中,的確有一個福將,被吐蕃俘虜後,不僅沒死,後來還成為大唐軍界一哥。這個人不是薛仁貴,而是王孝傑。

    在薛仁貴兵敗大非川后,唐朝又派李敬玄統兵十八萬進攻吐蕃。

    李敬玄大軍挺進到青海湖一帶,他派劉審禮為前鋒,在前面開路。唐軍大舉西進,吐蕃名將論欽陵領兵出戰,嚴陣以待。

    劉審禮的先鋒部隊一路長驅直入,論欽陵故伎重演,他集中優勢兵力,先行進攻唐軍先頭部隊。劉審禮畢竟是一員戰將,他的手下也不乏勇士,其中有一名副總管王孝傑,也是一個人才。在吐蕃軍的圍攻下,王孝傑率唐軍苦苦支撐,以等待李敬玄後續大軍的趕來。眼看吐蕃人越來越多,唐軍漸漸抵擋不住了,可是援軍的影子呢?一個也看不到。

    這是怎麼回事呢?當劉審禮部受到圍攻的訊息傳來,唐軍統帥李敬玄早就嚇呆了,不知所措。這位中書令大人,看到吐蕃人多勢眾,居然按兵不救,不敢前進迎戰。李敬玄根本就不是帶兵的料,在他猶豫與慌亂之時,論欽陵已經下達總攻擊令,對劉審禮部實施合圍,力圖全殲唐軍先鋒部隊。

    救兵遲遲未到,而吐蕃的進攻更加猛烈,劉審禮終於頂不住了,防線全線崩潰,這下子兵敗如馬倒,先鋒軍團全軍覆沒,劉審禮、王孝傑等在力戰之後被生擒,成為吐蕃的俘虜。

    王孝傑本來以為這次完了,自己可能沒有機會返回大唐,但是奇蹟卻發生了。當論欽陵將唐軍戰俘押往邏些城後,吐蕃贊普芒松芒贊見到王孝傑時,忽然兩眼淚汪汪的,怎麼回事呢?芒松芒贊說:“他長得跟我爹真象啊。”

    芒松芒讚的父親就是棄宗弄贊的太子,英年早逝,其實當時芒松芒贊年齡還很小,一定是對父親某方面特徵印象很深刻,而王孝傑正好在這些特徵上,有些類似。就因為這個原因,王孝傑在做戰俘期間,得到的待遇比其他人要好,他的上司劉審禮沒能夠活著回去,而他最後則被釋放。

    由於得到特殊的待遇,王孝傑得以有機會了解許多吐蕃內政、軍事的情形。被釋放回國後,他成為大唐為數不多對吐蕃瞭如指掌的將領,加上自己的才幹,在之後的數年內,王孝傑多次升遷,成為大唐邊關的重要將領。

  • 2 # 洞庭一葦1188

    題主指的是大非川之敗吧?

    公元670年4月,薛仁貴為主帥,郭待封、阿史那道真為副帥率領5萬唐軍迎戰以吐蕃名將論欽稜率領的40萬土蕃大軍於大非川(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一說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薛仁貴深知吐蕃軍兵多將廣,且以逸待勞,唐軍須速戰速決,方能取勝。而烏海(今豆錯湖)險遠,輜重車馬不便往行,又易喪失戰機,故留郭待封率2萬人守護輜重、糧草,令其於大非嶺上憑險置柵,構築工事,使之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陣地。隨後,薛仁貴即率主力,輕裝奔襲。兩軍於河口(今青海瑪多)遭遇。吐蕃軍猝不及防,大敗,傷亡甚眾,損失牛羊萬餘頭。薛仁貴乘勝進佔烏海城,以待後援。但郭待封自恃名將郭孝恪之後,不服薛仁貴管制,擅自率後隊繼進,又未能及時與主帥會合。吐蕃軍抓住戰機,以20餘萬之眾邀擊其部,郭待封不能抵敵,輜重、糧草盡失。薛仁貴被迫退保大非川。八月,吐蕃軍在欽陵指揮下,以40餘萬大軍逼唐軍決戰。薛仁貴無險可據,更無糧草供應軍需,大敗,損失慘重,薛仁貴等被俘後“與欽陵約和而還”。

    那麼,為什麼吐蕃在俘虜薛仁貴後還同意約和並釋放他呢?原因是:

    一、大唐與吐蕃以往戰和頻繁,早期還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和親,雙方都知道無法吃掉對方,所以,一般都不殺害俘虜。

    二、論欽稜在吐蕃不是贊布(最高統治者),而是權臣,在內部存在反對勢力,如果他擅意殺害唐軍俘虜,得罪唐朝後獲得的報復可能很重,而乘勝取和,一者解除了後顧之憂,穩定了邊疆,自己可以得勝回朝,解決內部的問題。二者又示好了唐朝,在將來處於逆境時說不定還可以請唐朝給予幫助。

    三、唐朝當時的盟國不少,而吐蕃的對手不少,如果殺害薛仁貴等人,唐朝完全可以發動攻擊,並動員盟國一併攻擊吐蕃,這樣,論欽稜前景難料。

    四、吐蕃國土狹小,地勢高,物產貧瘠,不具備與大唐長期對抗的勢力,好不容易取得了一次勝利,所以,論欽稜見好就收。

    鑑於以上原因,薛仁貴被俘後得以約和而還,而沒有被殺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頭孢哌酮酸鈉三代對屎腸球菌有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