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舞空城
-
2 # 震旦講武堂
今天的地中海,位於歐、亞、非三大洲陸地海岸的環抱之中。如果沒有西面的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連,它就是個典型的內陸海了。地中海東西長約4000多千米,南北最大寬度約1800餘千米,總面積為251.6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為1491米,是世界上最深、最大的陸間海。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如今的地中海過去曾是一個比現在大數百倍的喇叭形巨洋。更令人驚奇的是,當年的巨洋——今天的地中海,曾有過一個完全乾涸的歷史時期。近幾十年,各國科學家運用各種先進的手段,為探索古地中海這個千古之謎,進行了大量艱苦卓絕的調查研究工作,使人們對古地中海的演化過程有了一個清晰的輪廓。
大約在距今2.8億年前,地球上的海陸分佈格局與今天完全不同。那時,在岡瓦納古陸的北部與歐亞古陸的南部,是一片規模巨大的古海洋——古地中海,地質學家也稱它為“特提斯海”。當時的古地中海面積非常大,它不僅覆蓋了整個中東以及今天的印度次大陸,就連中國大陸和中亞地區,也幾乎全被古地中海浸漫。
大約距今2.5億年前,岡瓦納古陸開始向北漂移,到2億年前,岡瓦納古陸開始與歐亞大陸相撞,逐漸使古地中海封閉。古地中海從中國大陸退出,可能發生在1.8億年前;而古地中海從西藏北部、東部和雲南西部完全退出,可能發生在一億年前。
到了距今7000萬年前,西藏、雲南等地殼開始上升,迫使古地中海完全退出中國大陸。距今800萬年前,範圍遼闊的古地中海,由於兩個大陸靠攏併發生碰撞,它的面積不僅大為縮小,而且逐步呈現封閉狀態,失去了與世界大洋的聯絡。
地中海完全封閉之後,成為一潭死水。由於氣候炎熱,風急沙多,降雨少,蒸發量大,地中海逐年縮小。大約在距今600萬年前,地中海乾枯了,留下了個比大西洋海平面低3000米的沙漠盆地。
這個沙漠盆地起碼比今天的地中海要大,這個乾枯的大沙漠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十萬年。大約到了550萬年前,地殼發生了一次大規模構造變動,把直布羅陀海峽崩裂開來,大西洋的海水由這個裂口灌入地中海盆,4萬立方千米的大西洋海水像湍急的山洪,傾入地中海盆,其流量比今天尼亞加拉瀑布大1000多倍。儘管如此,把地中海灌到今天的水平,也花了數百年的時間。
地中海的形成原因,一直是科學家們深入探討的重要問題之一。科學家根據自己獲得的資料,形成多種觀點,各種觀點之間既有排斥否定,又有滲透融合。實際上,圍繞地中海的形成原因,形成了兩大學派:一個是固定論,另一個是活動論。活動論的觀點,實際上運用了在下面幾篇文章中要介紹的“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說,就像本文面前所介紹的那樣。不同的看法,自然有不同的資料作根據,要取得認識上的一致,還需獲得更新的、更有說服力的地質資料。但是,地中海曾經是個大沙漠,這一點已被鑽探資料所證實。古地中海曾經消失過,而今天的地中海是否有一天還會消失呢?
-
3 # 譚談世界史
很優質的問題~。地中海是連線亞洲、東歐、西歐、美洲的重要海上通道,更囊括了包括亞歷山大、直布羅陀等海上咽喉,自有人類文明海上行跡開始,地中海就是一個誰控制誰得利的重要海域,歐洲文明的興起也全靠這片母海。
可以說,如果沒有地中海,那麼義大利文藝就不可能復興(佛羅倫薩和威尼斯還有納普勒斯之間的文化交流不可能實現),義大利文藝復興不能實現那麼歐洲文明就會更長時間停留在那個滿街臭味連年戰亂的中古時代。
今天的地中海,位於歐、亞、非三大洲陸地海岸的環抱之中。但分要不是西側的那個直布羅陀小裂口將大西洋和地中海連線起來(當然了,後來,聰明的人類還開鑿了一個蘇伊士運河),那麼,地中海就是個典型的巨型內陸海~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如今的地中海過去曾是一個比現在大數百倍的喇叭形巨洋。更令人驚奇的是,當年的巨洋——今天的地中海,曾有過一個完全乾涸的歷史時期。
大約在距今2.8億年前,地球上的海陸分佈格局與今天完全不同,是一片規模巨大的古海洋——古地中海;
大約距今2.5億年前到2億年前,岡瓦納古陸開始與歐亞大陸相撞,逐漸使古地中海封閉。古地中海從中國大陸退出,可能發生在1.8億年前;而古地中海從西藏北部、東部和雲南西部完全退出,可能發生在一億年前。
到了距今7000萬年前,西藏、雲南等地殼開始上升,迫使古地中海完全退出中國大陸,地中海完全封閉之後,成為一潭死水。
這個沙漠盆地起碼比今天的地中海要大,這個乾枯的大沙漠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十萬年,直至一次地震或其他重築關係導致直布羅陀區域發生斷裂致使大西洋海水倒灌至地中海,所以才形成了如今的地中海海域多沙少石、上層海水密度大等獨特的海洋特點。
回覆列表
白堊紀開始,非洲板塊緩慢向北移動,並逐漸與歐亞板塊拼合。在這個過程中,一個曾經非常浩瀚的古代海洋逐漸萎縮消亡。它的東部徹底關閉,成了今日的喜馬拉雅—中亞造山帶;西部則越變越小,演變為今日的地中海,並形成了阿爾卑斯造山帶。這個萎縮掉的海洋,在地質學界被稱為特提斯洋。
這個海洋閉合的區域,自西向東形成了一系列高大雄偉的碰撞造山帶。從歐洲脊樑阿爾卑斯山,到中亞地區連綿起伏的扎格羅斯山脈,再到世界屋脊最南邊的喜馬拉雅山脈,它們構成了阿爾卑斯—扎格羅斯—喜馬拉雅造山帶,更多的人習慣於叫它特提斯構造域。
由於中亞地扎格羅斯山脈的形成,特提斯洋西段的東部被封閉起來,只在西部尚存狹小的開口,與大西洋連線。但是在大約725萬年之前,這個連線也封閉了。由於沒有來自大西洋的海水補給,這個大水坑很快就乾涸了。
提出這一概念的科學家叫許靖華,他是一位瑞士籍華裔科學家。在六七十年代,正是他在一次地中海科考途中,首次根據觀測結果大膽提出地中海曾經乾涸的假說,在當時的國際地質學界可謂非常獨樹一幟。為此,他後來寫了一本書:《古海荒漠》。
隨後的地質研究,逐漸正式確認了地中海曾經乾涸:在大約725萬年前,隨著直布羅陀區域逐漸封閉,地中海與大西洋徹底隔絕。在北緯40度的烈日烘烤和西風帶的猛烈吹拂,地中海區域逐漸乾涸,在海底留下了大量海水蒸發的產物:石膏巖,鹽巖等蒸發巖類。由於直布羅陀區域可能不是那麼穩定,這種乾涸時斷時續,一直持續到533萬年前。
地中海的間歇性乾涸狀態從725萬年前持續到約533萬年前,正好處於國際地質年代劃分方案裡的墨西拿期(Messinian),於是地質學家們也把這個時期稱作“墨西拿期成鹽事件”。
後來,直布羅陀地峽終於還是崩塌了。伴隨著一陣猛烈的“山洪”沖刷,大西洋的海水重新溢滿了乾涸已久的地中海海盆——彼時,後者更像一片沙漠的景觀。
地中海未來的命運,其實還是逃不過徹底的封閉、乾涸,狹窄的直布羅陀海峽一定還是會隨著非洲板塊的北進而重新抬升。這是一個走向生命終點的古老大洋,沒有什麼力量能夠改變地球自身緩慢但卻堅定的運動,它註定會消亡。
所以,趁地中海還在,多去看幾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