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設計師在菲律賓

    作為歷史愛好者,我嘗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宋仁宗時的慶曆新政是以范仲淹、富弼、歐陽修、杜衍、蘇舜欽等知識分子聯合發起的社會改革,重點以改革官吏制度為主要目標,最終功敗垂成,只延續了八個月。

    【慶曆新政包含的內容】

    慶曆新政也叫《十事疏》,由范仲淹撰寫,將新政方案總結為10條,分別是: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這10條改革內容可以分一下類,第一類就是針對官員採取的措施: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佔比例最大;第二類是針對國計民生採取的措施: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是直接關係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第三類是針對朝廷和皇帝本人提出的建議:覃恩信、重命令,並無實質性內容。

    明黜陟,就是改革官員的升遷罷黜制度。這是針對北宋王朝庸官、冗官、貪官數量太多的弊端採取的措施。抑僥倖,主要將矛頭直指造成大宋王朝冗官氾濫的“蔭官”制度。擇官長其實就是明黜陟的具體實施措施,選擇優秀的官員,淘汰庸官、貪官和懶官。這3項改革措施是慶曆新政的核心,其他7個措施都是無關緊要的老生常談。也因為這3個措施直接損害了既有利益集團的利益,才遭到他們瘋狂的反撲。

    據統計,最先下詔實施的措施是“擇官長”,時間是慶曆三年(1043年)10月12日;第二個實施的措施是“明黜陟”,時間是慶曆三年10月28日;第三個頒佈的措施是“抑僥倖”,時間是慶曆三年11月19日;第四個釋出的措施是“限職田”,時間是慶曆三年11月28日;第五個頒佈的措施是“精貢舉”,時間是慶曆四年(1044年)3月13日;第六個頒佈的措施是“減徭役”,時間是慶曆四年5月28日。

    【慶曆新政為何失敗?】

    慶曆新政延續了八個月便無疾而終,甚至在社會上沒有掀起太大波瀾。新政失敗的原因很複雜,那麼,那麼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了新政的流產呢。

    第一個原因就與仁宗皇帝有關。從新政開始實施,到落魄收場,仁宗皇帝是左右這件事情的核心人物。後世很多研究者都認為慶曆新政是由仁宗發端,但是實施過程中遭到了既得利益集團的猛烈反撲,這才歸於失敗。不但後世這麼認為,連當時的人都持這種觀點,修撰《宋史》的元代丞相脫脫也不例外,他在范仲淹傳記裡寫道:“及按察使出,多所舉劾,人心不悅。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僥倖者不便,於是謗毀稍行,而朋黨之論浸聞上矣。”

    實際上,不管既得利益集團多麼猖狂,攻擊多麼狠,只要仁宗皇帝堅決支援改革,成功的機率是很高的。而仁宗皇帝在變法期間自始至終採取虛以委蛇的態度,行事風格特別不正常。先是倉促提議改革,不給范仲淹等人充分的準備時間,在新政推行過程中,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新政實行了沒幾個月,仁宗憑著一些捕風捉影的朋黨指控,就陸續罷免了幾乎所有的改革派。只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仁宗的行為,他根本就沒有改革的意願。

    第二個原因就是新政改革觸及了北宋王朝的政治制度。改革派們還沒學會游泳,就一個猛子扎進了深水區,不出事才怪呢!選官和蔭官雖然存在諸多問題,但是這是北宋王朝得以正常運轉的根基,龐大的利益集團已經形成,除非有壯士斷腕的決絕,徹底更新既有的政治制度,才有可能解決這些痼疾,否則只是痴心妄想。而在當時那個條件下,改革派們也沒那麼大的覺悟,根本無法辦到,遭到反對者口誅筆伐,也是情理之中。

    第三個原因,新政上馬極為倉促,沒有長遠規劃,沒有分步實施措施,很多還停留在概念層面,執行起來非常困難。並且對於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估計不足,對於後續承接沒有可行的方案。比如,擇官長這個措施很不錯,淘汰了一大批庸官和蠢官,但是,這些人淘汰之後怎麼安排?直接把人家趕回家?讓人家從天堂掉進地獄,家族老小几十口上街要飯?這明顯不可行,也不人性化。

    第四個原因,才是那些既得利益集團瘋狂反撲、撕咬改革派,這是表面原因。說實話,把別人逼得都活不下去了,他們能不狗急跳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能預測地震嗎?地震儀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