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第五十七朵雲
-
2 # 這些歷史要讀
值得!因為明朝此戰痛擊日本侵略軍,重構東亞秩序,揚中國威,再造藩屬!這些都是不容置疑的歷史功績。
再說,明朝主動出擊,在北韓戰場上抗擊日本,不論損失多大,都是明智之舉。因為,北韓之役本身就是無法避免的。日本軍隊的目標,本來就是衝著大明而來的。如果他們消滅了北韓,接下來就會侵入大明境內。於其在自己家裡頭打,還不如在北南韓土裡頭打。這點就和我軍當年抗美援朝的道理是一樣的。不論當時我們再苦再窮都好,都要主動出擊,禦敵於國門之外,震懾那些侵略者!
當然,北韓之役前後兩次,歷時七年之久,對明朝國力的損耗確實巨大。是役,明朝共計投入12萬人入朝參戰(第一次4萬,第二次8萬),調集了宣大、遼東、浙兵等主力部隊參戰。這些部隊,每一支都是明朝軍隊的精華。而此戰,明朝軍隊傷亡在3-6萬之間。這樣的損耗,其實是相當慘重的。
除了軍隊的損失,財政損失同樣巨大!據《王德完傳》記載:“近歲寧夏用兵,費百八十餘萬;北韓之役,七百八十餘萬;播州之役,二百餘萬”。
由此可見,萬曆三大徵在短短八年間,就讓國家付出了高達一千一百六十餘萬兩白銀的軍費。其中僅北韓之役,開支就達七百八十萬兩之巨,佔了絕大部分。
而明朝的稅賦制度是不健全的,因此每年國庫的流銀本就沒多少剩餘,要應對突如其來的重大戰事,本就相當困難。一下子支出如此巨大,極大的擴大了明朝的財政赤字,這對明朝的財政打擊很巨大。
因此,此戰可以說是,為日後明朝末年的財政惡化埋下了深刻的一筆!
-
3 # 饞嘴肥貓說古今
無論哪個朝代,出於什麼原因,只要是揍日本,那就肯定是正確的。
明朝萬曆也不例外。
萬曆出兵北韓主要是五方面原因:
一、唇亡齒寒
北韓半島歷來是屬於古代中國的屬國,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陸地上是遼東平原的藩籬,海上是黃海、東海的鎖鑰。
如果日本佔據了北韓,據半島而望遼東,能從海陸兩個方向對明朝形成重大的威脅。
“北韓倘險,螫必中遼,則固我藩籬,壯彼聲勢,亦勢不可已”
“關白(指豐臣秀吉)之圖北韓,其意實在中國。我救北韓,非只為屬國,北韓固,則東保遼東,京師鞏於泰山矣”
二、防微杜漸
日本佔據北韓以後,勢力必然壯大。待他們做好準備,再入侵遼東,那時候再去防禦,消耗的財力物力和兵力就會遠遠超過提前在半島用兵。
“北韓吾之藩籬也,北韓失則遼陽危,遼陽危則神京震,或謂北韓當棄者,謬也。”
“倭奴本情,實欲戰北韓以窺中國,中國兵之救北韓,實所以自救,非得已也”
三、扶危字小
萬曆二十年四月,倭軍自釜山登陸,而後兵分三路,長驅直入,攻克尚州、忠州,漢城門戶洞開,北南韓王北逃。五月三日,漢城被攻佔,倭軍繼續北進,相繼佔領平壤、開城,直達會寧,“八道幾盡沒”,形勢十分危急。
北韓遣使前往明朝請援,“方物盡皆拋棄,獨持表文而來”。
萬曆:“北韓素效恭順,為我屬國,有寇豈宜從視”
萬曆命令遼東巡撫郝傑“即發精兵兩支應援”,並雲“如或勢力不支,不妨請兵策應,刻期殲賊,作我藩籬”
四、維持秩序
倭寇侵朝,無疑是對當時亞洲以大明為主導和中心的國際秩序的嚴重破壞。
如果坐視不救,北韓一旦被倭寇收入囊中,整個國際形勢立即劇變。其它藩屬國將立生異心,再出變端,大明的國際信譽將大大下降,再也無法維持亞洲領袖的地位。
五、商業貿易
明朝時期,中朝兩國在海陸兩方面都有著很緊密的商業往來,雙方的交往密度遠遠高於其它各國。倭寇侵朝,這個商路就徹底斷絕,對大明經濟也有著重要影響。
明朝和北韓兩國取得抗倭勝利的戰爭後,維護了大明王朝的國際地位和亞洲的國際秩序,粉碎了倭寇的企圖,造成日本國力大損,大陸劇變,同時維持和加強了明朝與北韓的藩屬關係。
那麼,這次戰爭對明朝造成哪些不利影響呢?
①經濟方面:耗費巨大,太倉庫枯竭。
分析:這次戰爭的消耗,對比明朝其它方面的消耗,應該還不算比重很大。明朝經濟疲弱是自己的原因,張居正變法在後期被廢止而造成的。況且,這點錢就算省下來,又能維持明朝的開銷嗎?
②軍事方面:兵力損失較大。
分析:軍隊的戰鬥力是靠打出來的,不是靠養出來的。兵力損失可以補充,士兵和將領的作戰經驗和戰術水平都能得到提高。這個不是什麼大問題。如果不戰,軍隊失去了戰鬥勇氣,才真正致命。況且,日本要比明朝損失更加慘重。
這個確實有,努爾哈赤趁此明軍無法兼顧的時間,趁機崛起壯大,終成後患。
分析:後金崛起,確實給明朝造成了巨大的危脅。但與之相比,明朝體量依然遠遠超過對方。戰略戰術正確的情況下,制服努爾哈赤根本不是什麼難事。
總結:明朝的覆滅不在外敵而在於內政,抗倭援朝的戰爭勢在必然,價效比也遠遠超過倭寇佔據半島後再去抵禦,中國後面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
萬曆禦敵於國之外的選擇是正確的。
-
4 # 沂藍書院趙月光
如果明朝萬曆皇帝不抗倭援朝,坐視日本豐臣秀吉吞併北韓。萬曆皇帝很快就會面臨豐臣秀吉統兵40萬到達長城的險境。
1592年,豐臣秀吉攻佔漢城後,就狂妄叫囂遷都北京,將北京周圍一省之地自己御用,每個部下10倍領地,命豐臣秀次為大唐關白,羽柴秀秋為日本關白,宇喜多秀家為北韓關白。此時豐臣秀吉統日本兵20萬,大量裝備火槍。
假設萬曆不抗倭援朝。豐臣秀吉在1592年捉住北南韓王,使北韓成為傀儡國,在北韓徵兵6萬。命宇喜多秀家統帥26萬進軍東北。
這比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提前了300年。
明朝因為沒有抗倭援朝,積存了一部分實力,遼東兵約10萬,李如松為遼東總兵。
日本的政策歷來是:要征服支那,先征服滿蒙。豐臣秀吉分2萬兵力先收降努爾哈赤,當時努爾哈赤兵約1萬,封努爾哈赤為金王,統治明長城外的所有東北地區。在2萬日本兵的幫助下,努爾哈赤不用一年時間就可以統一女真各個部落,徵女真八旗6萬人。
2萬日本兵和6萬滿洲兵,再去收降蒙古徹辰汗孛兒只斤·布延(1554年-1604年),當時徹辰汗勢力非常衰弱,各個蒙古部落根本不聽他的擺擺。看到日本兵來大喜過望,豐臣秀吉答應他一起攻打明朝,事成之後,把陝西、甘肅分給徹辰汗。徹辰汗不用一年時間統一東蒙古,徵兵6萬。
時間到了1594年。豐臣秀吉的大軍40萬來到長城腳下:日本兵20萬,北韓兵6萬,滿洲兵6萬,蒙古騎兵6萬,漢兵2萬。
萬曆皇帝是戰?還是逃到南京?
回覆列表
嚴格來說,明代後期倭寇之亂最嚴重的時期是嘉靖年間,到萬曆繼位時,東南沿海有組織的倭寇之亂已經被鎮壓,只剩少數散兵遊勇偶爾前來騷擾,所以萬曆年間並沒有太大規模的抗倭戰爭出現。
嘉靖,萬曆抗倭援朝對於大明來講肯定是正確的決定,自從戰勝日本之後,日本從此消停了很多年了...直到很久之後的明治維新,日本才開始在此已侵入其隔壁半島為跳板,意圖慢慢擴大其勢力範圍一點點侵蝕。
再說個趣聞,因為倭寇大多都是從海上進犯,明軍也大概知道倭寇常來的路線,機智的明軍還研發了世界上最早的水雷——水底雷,基本確定了現代水雷的形制和擊發方式。後來還在這款水雷基礎上改進出水底龍王炮,竟然是可以延時引爆的漂雷,近現代漂雷的始祖啊……老祖宗的智慧果然是無與倫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