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鴻鵠迎罡
-
2 # 風雅宋
絕世天才詩人李白,身世成迷,其人之歿,亦令後世猜測不已。而李白的絕筆之作,似少爭議,太白同時代,小其14歲的李華(715-766)在《故翰林學士李君墓銘序》記載:李白“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
檢《李太白全集》,唯見《臨路歌》,“臨”“路”字形相近,清代著名的李白研究學者王琦認為,《臨路歌》乃《臨終歌》之誤,學者多從其說。故李白絕筆當是此作。
且看全詩: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安徽當塗縣李白墓]
【大鵬飛兮振八裔】大鵬鳥展翅高飛,其翅羽若垂天之雲,連八方邊遠之地,都被其震撼。此言大鵬鳥品質非凡,天資卓越。李白受《莊子》影響極深,對《逍遙遊》等作更是極為熟稔。一生曾兩次作《大鵬賦》:
第一次是在湖北荊州(時稱江陵)遇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字子微),子微稱讚李白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聽罷,興高采烈,於是作了《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鳥自比,以稀有鳥喻司馬子微,視其為知己。這時李白還比較年輕。
第二次作《大鵬賦》時,李白已到中年,雄心不改,甚至志氣更加雄壯,不滿舊作,於是重新草作。這篇《大鵬賦》得以存世,時常被放到李白全集的第一篇。中國歷史上,能夠配得上大鵬鳥形象者,只有仨人——莊子、李白、蘇東坡,而李白的名聲最大。
【中天摧兮力不濟】這個轉折,有點兒大。首句撥出大鵬形象,引發了人們的無限遐想。而次句,卻是,大鵬鳥飛到半天空之際,突然力量有所不足,有摧折之虞。這讓人倍覺悲涼。
本詩前兩句是李白一生的高度概括。李白天資卓越,富有蓋世才華,名滿天下,高自期許,他人也以遠大相期。然而,接觸世務後,卻再三碰壁,有志不得逞。李白總是信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哲學,一直保持著昂揚鬥志,積極樂觀地看待人生。
然而,臨終之際,生命已然衰歇,始有力量枯竭之感,大概也是第一回,他有點兒服軟了,覺得自己的力量有所不足,而不再像過去一樣,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了。
每讀“中天摧兮力不濟”句,便悲不自勝,英雄亦悲秋,太白往矣!
【餘風激兮萬世】然而,李白就是李白,將羽化之時,仍然不失其本色。雖然肉體將死滅,生命將走向終點,但是,但卻堅信自己不會如凡庸之輩,湮沒無聞,被歷史的大浪埋沒。“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人固有一死,而怎樣才能不朽呢?留下美名!泰戈爾說,讓生者有無盡的愛,讓逝者有不朽的名。
如果不瞭解李白生平,可能不會留意這句,事實上,李白掙扎了一生,大概直到臨終,才慢慢接受了一種現實——他無法建立不朽的功業,以“立功”揚名立萬,而可能以自己的才華和詩篇流芳百世,從而不朽。
李白一直以管仲、范蠡、樂毅、諸葛亮和謝安等人自期自比,要作皇帝全心信任、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整頓乾坤,功成身退。他雖然有不世出的文才,卻並不看重自己的文章,隨寫隨丟,不注意儲存。大概只有在以文章“干謁”,希望得到韓朝宗(韓荊州)等大腕們賞識和推薦時,才會好好謄寫自己的詩文吧。
李白最後的日子,在當塗縣令李陽冰家中,最後他把自己的詩稿交給這位族叔時,才有點感慨和後悔。因為自己不重視儲存作品,結果手頭所存的文章,不足生平所作的十分之一。他的千秋萬歲名,可是要靠這些文字啊。然而,到了最後,李白相信,他曾寫的,現在留存的,已經足以使之不朽了。於是,才坦然接受了。而他的哥們,也是崇拜他的小弟杜甫,早在多年前,就相信李白必享“千秋萬歲名”,只是那將是“寂寞身後事”了!
【遊扶桑兮掛左袂】這句再次回到大鵬鳥。鵬鳥碩大無朋,世罕其匹,翔於九天之上。而天上的日月所在之處,便是其遊樂之所。作為太陽的日頭,比作為太陰的月亮,更為陽剛雄壯。大鵬鳥乃遊於太陽昇起的地方。傳說太陽出於神木扶桑之下,而大鵬鳥的左袖子(左袂)卻掛在了神木扶桑之上了,看來,他無法再度高翔遠舉了。壯志未酬的悲哀,再次襲來!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最後,回到自己將亡這件事上。後人得到大鵬半空摧折的訊息,以此相傳。而今已無像孔子那樣認得麒麟的賢人,誰又會像孔子悲悼生不逢時的麒麟一樣,悲悼我這個大鵬鳥呢?最後一句,用了孔子悲悼麒麟的典故。
《左傳·哀公十四年》記載,魯哀公魯國西邊的鉅野狩獵,臣子捕獲了一隻奇怪的動物,都不認識,覺得不祥,不想要了。已是暮年的孔子聽說,過去看後,說:“這是麒麟啊”。麒麟是仁愛祥瑞的象徵,是神獸,然而,卻在亂世出現,生不逢時,很快就死了。
[本文圖片皆自網路,侵刪]
孔子生下來頭頂不太平整,好像生了犄角一樣,大概他覺得自己跟麒麟很像。他一生都在為重整乾坤而奮鬥,正是精神意義上的麒麟。見麒麟之死,不免自傷身世,生不逢時,不能實現抱負,便絕望了,不再著書立說了,所謂“絕筆於獲麟”。
李白自比大鵬,類比孔子自比麒麟,表面上用的是臨終絕筆的典故,實際上含有極其沉重遺憾在。一生都在為偉大的理想而戰,孜孜矻矻,不知疲倦,幾乎從未放棄進取,放棄希望。到了臨終,生命將盡,徹底絕瞭望了,有了這般沉痛之語。
這首詩,只有六句,內涵卻深厚無比,首句寫自身稟賦和志向,次句寫一生遭遇,三句寫自己對死後“不朽”之自信,四句寫自己之死,五六句再次感嘆壯志未酬,生命將盡,悲慟沉重。
答主有關李白文章連結:
更多人文精彩解答,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回覆列表
李白(701年——76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詩仙”的美譽就是對他詩歌成就的最好註釋。他才高八斗,常常出口成章,創作力十分驚人。據傳,他一生總共創作了近1萬首各類題材的詩歌,但傳世的僅僅才十分之一。
歷史記載,詩仙李白的絕筆詩是《臨終歌》。此詩寫於公元762年11月,是李白在臨死前不到一個月寫就的。當時他生活困窘,不得不投靠位於金陵的朋友,唐代著名篆書書法家李陽冰,委託李陽冰幫他完成最後的遺願。
全詩如下: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yu,二聲)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mei,四聲)。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此詩大概意思為:
我要像大鵬一樣,展開雙翅飛向天涯海角。
還沒有到達目的地,在中途被大風摧折翅膀,無力再向前飛去。
但是,人活一口氣,翅膀雖然被折,殘存的勇氣仍然可以激勵千秋萬代的人。
我遨遊在東邊那棵直插雲霄的大樹旁邊,不幸被掛住了衣袖。
像我這樣跟孔子一樣偉大的人物死去後,人們會口口相傳。
然而,孔子早已死去,我死了,誰又能為我傷心落淚呢?
此詩想象力豐富,情真意切,以比喻和象徵手法入詩,詩中氣勢磅礴。尤其李白把自己跟大聖人孔子相提並論那一句,展現了他自信、孤傲、狂妄的本色。
此詩第三、四句堪稱詩眼,此兩句李白聯想到自己的身世背景和生活經歷,把它們融入到詩意中,把自己壯志未酬,不甘心就這麼死去的心理狀態表達得很貼切。
扶桑原意指長在太陽昇起之地的一棵大樹,在這裡,李白把扶桑比喻為天子,自己一生都在為國家的興亡而鞠躬盡瘁,卻時常遭到小人陷害,無法向皇帝進諫金玉良言,無以報國,讓他處在深深地自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