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渣嘯西風

    在銀幕上的各種古代戰爭中,各種穿著鐵甲士兵在碰到主配角時總是紛紛應聲而倒,無論是弓箭、刀劍甚至是匕首。輕輕一揮,那些穿著鐵甲計程車兵就會血花四濺空中轉體360°倒下。那麼古代盔甲的防禦力到底有多弱?

    不過首先我們要先看看古代盔甲大致有哪些種類,畢竟不同的盔甲防禦力必然也不盡相同。由於古代盔甲材質種類很多,有青銅甲、鐵甲、皮甲、棉甲、紙甲,很多材料現在已經不好復原了,所以這裡僅討論鐵甲。首先,我們先看看出現年代比較早,使用也比較廣泛的鎖子甲。先上一張我本人穿著鎖甲的圖看看鎖子甲長啥樣。

    早在漢末中國就已經使用鎖子甲了,而一直到清代還在使用,這也說明鎖子甲的優勢。

    因為鎖子甲特別的結構,使鎖子甲具有近似布料般的柔軟效果,使穿用者的靈活性受限很小,而且透氣性也好,穿著相對舒適一些。至於鎖子甲的防禦力倒地怎麼樣,我們先看一下古籍中的描述。《晉書.呂光載記》描述鎖子甲:“鎧如環鎖,射不可入。”所以鎖子甲至少對箭矢的防禦力是有的。

    而即便是現今,依然有鎖子甲編織方式的鋼環防割手套,鎖子甲對於切割類攻擊的防禦能力也很明顯了。畢竟即便是鎖子甲,製作一件鎖子甲的成本也足夠製作幾十把刀,如果不防箭也不防刀砍,要它還有什麼用。最後我們測試一下鎖子甲對於防禦刺擊的能力。用三稜刮刀捅刺測試,三稜刮刀作為刮削金屬所用,硬度很高。而三稜結構在古代又稱之為破甲錐,既然號稱破甲。那麼我們看看結果如何。

    可以看到鎖甲對刺擊的防禦也是沒有問題的。不過鎖甲由於比較柔軟,所以對鈍擊幾乎沒有防禦力。在古代鎖甲下面要穿厚厚的襯襖來打底,中世紀時期士兵甚至會穿皮甲來打底,這也是鎖甲的一個缺點。看完了鎖甲,我們再看一下鱗甲,上一張我自己的鱗甲護手。

    鱗甲也算是使用最廣泛的一種鎧甲,在冷兵器時代代各文明國度的軍隊中,幾乎都有鱗甲。鱗甲的出現時間也很早,而且各個古代文明都廣泛出現,究竟鱗甲最早是哪國發明的已經不可考了。這大概由於當時的人們通模仿有鱗片的動物而發明的,而帶鱗片的動物全球都很常見,所以大多數的古代文明都不約而同的發明了鱗甲。而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一種因以長方形甲片為主的鎧甲。因為甲片形狀像當時竹簡的書札,所以稱做“札甲”。札甲從結構和防禦力上來看,和鱗甲非常接近,所以這裡就把札甲和鱗甲歸為一類進行測試。上一張我本人的札甲。

    鱗甲類鎧甲由於甲片有弧度,以及它獨特的串聯方式,導致可以向一個方向輕鬆彎折甚至捲起來,而從另一個方向可彎折角度就比較小,這樣不失靈活,在對抗鈍擊的時候也比鎖甲的防禦力更高。但是所有的盔甲裡面都需要軟緩衝來吸震。

    可以看到鱗甲的靈活性還是非常強的,然後我們來測試鱗甲的防禦力。

    在國外有人對鱗甲做過各種測試,一個匈牙利人用自己復原的5至6世紀的匈人札甲,使用了9mm魯格手槍對其進行射擊,結果雖然甲片損壞,但是子彈並不能夠穿透鱗甲,這個防禦力就可以說非常強悍了。不過這裡要說明一下,現代手槍的動能要遠低於早期重量很大的火繩槍的動能,雖然札甲可以防禦現代手槍,但是也是防禦不了當時的火繩槍射擊的,當然現代步槍也一樣防禦不了。

    另外鱗甲以及札甲這類鎧甲最大的優點是修復盔甲只需更換掉損壞的甲片。也方便上漆或是上油來防鏽,不管是修理還是維護都很方便。鎖甲環斷裂更換比較麻煩。因為環太密太小,甲環散開後不好找到斷裂點,並且甲環摩擦導致無論上漆還是上油都會很快被磨掉,難以預防生鏽。

    最後我們看一下板甲,照例上一張我自己的板甲護手。

    說起板甲總會讓人想到中世紀的騎士一身板甲,但實際上板甲出現時間很晚,板甲的出現首先是因為火槍的出現,傳統鎧甲無法防禦火槍射擊,於是開始研製防禦更強的盔甲,在文藝復興時期科學指引下的冶金技術發展後,出現了高爐冶鐵,以及水力鍛機的出現以後才使得15世紀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板甲。

    上圖是歐洲中世紀格鬥的世界錦標賽 Battle of the Nations,其中選手穿著板甲手持金屬武器進行對抗,可以看到即便手持鋼質武器打的頭盔凹陷,但是人並沒有受到什麼傷害,所以板甲騎士對於鈍擊的防禦力其實是很強的,除非鞭鐧一類超重鈍器,不然普通單手錘都很難對穿著板甲的人造成傷害。而且板甲頭部面甲和胸甲都被設計成傾斜凸起的樣式。目的是箭矢或是彈丸,打在上面可以被滑著彈開,而且板甲被做成並不貼身的形狀,鐵甲和人體之間有空腔,留足板甲受到大力攻擊時有足夠的刑變空間,即便盔甲變形,但是依然不會碰到人體,所以板甲的防禦力是非常優秀的。

    不過板甲也並非就天下無敵了,火槍的攻擊力很快就超出板甲的防禦力,將板甲淘汰。不僅火槍,甚至於強弩也可以穿透早期板甲。

    上圖是1480年的一把存世鋼弩的精確複製品。拉力與文物一致,拉力400KG。需要用槓桿才能夠上弦。所用的弩箭長60釐米,重150g。平射射程80米。初始動能大概在300焦耳左右。測試者使用了1.5mm鋼板並在後面墊鎖子甲然後固定在50mm厚的杉木板上,然後在60米外用上圖中的鋼弩進行射擊。結果見下圖

    但是考慮到板甲的傾斜凸起樣式對箭矢所造成的偏斜所帶來的防禦力,根據計算,在傾斜45°角後進行射擊的話,2mm厚的鋼板,僅能防禦住250焦耳動能的箭矢。這也是為什麼歐洲一度流行“一個最低賤的奴隸,也可以輕易用弩殺死最高貴的騎士”的說法,而且在1139年的第二次拉特蘭公會上,教皇英諾森二世甚至宣佈弩為該詛咒之物,而禁止在基督徒之間的戰爭中使用它。

  • 2 # 橋幫主說

    既然問的是甲冑,那想必指的是和鎧甲區分開的比較原始的非金屬製品。那麼,原始甲冑大部分是用生物的某一部分做成的,這些材料易於腐朽,靠考古是比較難發現了,只能靠民族學的證據。

    臺灣的一個土著民族到二十世紀初還在使用藤甲,可以當做原始甲冑的遺存。藤甲後背編成一個整體,線用縱橫各三根粗藤條做框架,再用大約三十根比較細的藤條纏繞,橫著編在框架上;前胸分成左右兩部分,從肩上與背甲連在一起,手臂從臂孔中伸出來,再把腋下部分和背甲連起來。

    頭上再戴一個藤編的頭盔,雖然不是堅固無比的鋼鐵鎧甲,人體最重要的頭、胸、腹、背等要害部位,也就基本得到了保護。那時候的兵器也很原始,遠遠不是什麼吹毛斷髮、削鐵如泥的神兵利器,在戰場上這樣的防禦不是百分百保險,可也夠用了。

    除了藤條,動物的皮革也是重要的甲冑材料。尤其在經過一些手段的處理之後,皮革可以變得非常堅韌,又比藤條活動性更好,是最適合用來做保護工具的。

    傈僳族就有一種整片做成的牛皮甲,是用兩張一米長的生牛皮縫在一起,開一條舌頭形狀的縫,掀起來就是可以伸出腦袋的領孔,舌形皮革正好垂在前面保護前胸,後面的另一大半皮革保護後背,然後把前後兩片用繩子紮緊。

    後來人們嫌整片皮革不方便,乾脆把皮革裁成大小不同的一片一片,用以遮擋不同部位,要害地方用大片的,活動關節用小片的。這樣既能有效保護,又便於行動。這樣的皮甲,直到南宋還在雲南流傳著,范成大的書裡就有記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齊木楠雄的災難》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