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mbo叨叨

    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社會的本質就是殘酷的淘汰制。不止大陸招聘聚焦名校,全球都一樣吧。畢竟從企業角度看,在我不瞭解不認識你之前,你的學歷代表你在大學的淘汰賽中,你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人才培養是學校的使命,但如何定義人才?不應該把主觀定義的人才歸結於教育制服的責任。國內人多,人均資源少,政策傾向明顯。每個學校都有一批相對優秀的人才,這是他們培養的成果。把這批人放在另一個群體中,也許他們也就普普通通。能說學校沒培養好?學習上的差等生進985就能被培養成所謂的人才?

    教育的本質是教人育人,而不是培養人才。我認為人才只是在某個領域更加專注,更多的付出,從而在該領域相對突出。教育是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 2 # 環球出國

    這幾天,有兩個影片挺火的,這兩個影片關於教育,關於未來。

    一個是《演說家》,魯豫問網紅考研老師張雪峰:“雪峰,你是真的相信考研可以改變人的命運還是因為你是做這個之後才開始宣傳考研的?”

    張雪峰說了這樣一段話:“在中國的500強企業,甚至是所有的世界500強企業,他們都會告訴你學歷不重要,但是他們不會去齊齊哈爾大學招聘,他們說的都是假話。”

    還有一個影片來自於安徽衛視的《學霸是怎樣煉成的》,某人事經理在節目中透漏出這樣一個招聘潛規則:“大企業在篩選簡歷的時候,會把985大學生的簡歷放一邊,再把非985的放一邊,結束之後,只帶走985大學生的簡歷,而非985大學生的簡歷丟到桌子上,讓做清潔的阿姨直接清理掉。”

    這的確是中國目前招聘市場上的現狀,尤其是500強企業。英文好優先考慮,如果看到博士或碩士學歷的,哪怕工作經驗沒有本科多,企業還是會選擇高學歷,而本科以下的學歷,公司可能壓根就不會考慮。

    非985的同學看到這段會不會覺的不公平,很心酸,同樣讀大學,但是剛剛走出校門差距就開始了。家長們看到後是不是也充滿了危機感,想著一定要讓孩子考上985,不然就完蛋了。我相信雖然不是每一位家長都是這麼做的,但是這樣做的一定佔據了大多數。因為家長都會在心中默默期盼,希望孩子有一個光明的未來。所以每天和孩子的對話內容也漸漸變成了“今天都學什麼了”“快考試了,趕緊多看看書”“考試成績出來了麼,這次考得怎麼樣啊?”“兒子/女兒,加油,等考完了就好了”,諸如此類……

    我之前也過一篇關於在大陸是差生,到了加拿大讀書之後變成優等生,考上名校的例子。不管是在加拿大還是在中國申請名校都是要有好的成績的,但是為什麼去了加拿大之後就可以變成優等生,這個問題家長們有沒有考慮過呢???

    教育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都是由淺入深的過程,但是中國的孩子卻從一年級開始就背起重達7斤的書包,一背就是12年,直到高中畢業,高考結束,心裡才有著前所未有的輕鬆感。

    每年高考前後的教室都是鮮明的對比,高考前的教室裡或黑板上都會寫著“高考倒計時xx天”“破釜沉舟搏他個日出日落,背水一戰拼他個無怨無悔”。而高考之後呢?某些學校會舉行“撕書儀式”或“扔書儀式”。學生們會瘋狂發洩,覺得終於解放了。而到了大學‘上課玩手機,下課玩手機,沒課就宅宿舍裡’,成為中國大部分大學生的日常。本著考試只求不掛科,60分飄過,多一分都是浪費的心態,最後安穩的畢業。

    為什麼會這樣呢??

    明明大學才是高等教育,對於知識的探索也是更近一步的,為什麼學生過的反而比高中還輕鬆。“學夠了”“學的專業不是自己喜歡的,學不下去。”“沒人看著,放鬆了”……

    歸根結底不過是因為對於學習的激情早在過去的12年裡都消耗完了。當然也有學霸型人才,但是那畢竟不是大多數,對麼?

    學習和接受教育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的事情,它可以讓我開闊眼界,讓我學習知識,讓我有著自己獨立的思想,讓我成為獨一無二的人。學習會讓我成長,教我成熟,幫我認識自己和世界。

    學習的好處有很多,但是學習的方式卻有選擇,最慶幸的莫過於選擇最適合的學習方式,讓孩子變成一位紳士或淑女,獨立自強,受人尊重,幸福的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遊戲策劃對遊戲內容的策劃不看重,導致玩家內心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