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日在古城聽雨聲

    權傾朝野,作威作福的大太監王振也殞命於士木堡之役。這位大太監究竟如何死的至少有四種說法。

    其一為護駕將軍樊忠所殺,這種說法出自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黃景昉《國史唯疑》等史料。八月十五日,親征軍在土木堡遭瓦刺騎兵圍剿,明軍丟盔棄甲一敗塗地,文武大員屍橫遍野,護駕將軍樊忠憤恨難平,眼看大明朝就要陷入萬劫不復之境,這一切究竟誰之過?

    他一腔怒火全部投射到明英宗身邊那個作威作福的大大藍身上,閹賊王振!事到如今,橫豎不過一死,我樊忠還懼你不成?繼而奔至王振身邊,舉起鐵瓜,一錘灌頂,一代權閹頓時腦漿進裂,命喪當場。樊忠擊殺王振後高呼:“吾為天下誅此賊!”隨後與洶湧而來的瓦刺軍浴血奮戰,壯烈犧牲。

    樊忠擊殺王振說,讀起來最解氣,最為老百姓所接受,故而也成了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不過這種說法也是建立在將土木堡戰敗責任全部推給王振、規避了英宗之責的基礎上,與事後朝廷清算王振黨羽,說其“挾帝親征”的做法一脈相承。一是充滿偏見和附會,二是情節近似於戲劇演義,故而只能作為參考。這些問題在修《明史》時就已被史官注意,故而“擊殺說”並未被採信。

    (明史》中記載了第二種說法:“瓦刺兵追至,師大潰,帝蒙塵,(王)振乃為亂兵所殺。”即王振與眾多大臣一樣,死於亂軍之中。這裡的“亂兵”概念就比較模糊,可能是疾馳入陣、橫衝直撞的瓦刺騎兵一刀結果了王振性命,也可能是亂作一團的明軍相互踩踏,把王振踩成肉泥。

    當然,像樊忠這樣趁亂怒殺王振之舉,似乎也可歸為“亂兵”所殺。但《明史》中沒有具體寫王振之死的細節,卻是最符合常理的說法,畢竟在全軍土崩瓦解,將士死傷慘重,呼天喊地的亂局,生死一瞬間,誰又能像旁觀者一樣把情節和對白都記得一清二楚?

    第三種說法出自明英宗口述。生活於明末清初的史官傅維鱗在其撰寫《明書》中記載了明英宗之言:“(王)振為寇所殺,朕親見之。”這裡的“寇”不像“亂兵”那麼模糊,特指瓦刺軍。

    當時正逢瓦刺軍入陣收割人頭,如張輔、鄺埜、王佐等人皆被屠戮,明英宗說自己親眼見到王振被瓦刺軍所殺,可能性還是相當高的。

    但第四種說法也出自明英宗,在這一說法中,王振死得就很壯烈了-引刀自刎。但這種說法摻雜了明英宗太多個人感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女性地位的提高跟文明的進步有必然或大機率的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