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亞聖的夢想
    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

    我們都知道,三國是魏、蜀、吳三足鼎立而形成的,後來魏國大將鄧艾滅了蜀國,三國末期,就剩下魏國和東吳對峙了。

    公元264年,由烏程侯孫皓執政。這個吳國的末代皇帝兇殘暴力,窮奢極欲,他用剝面皮、鑿眼睛、滅三族等酷刑殺人。他甚至明令全國女孩子一到十五、六歲就要“檢閱”一番,供其挑選。可以說,孫皓就是想法百計的作死。

    孫皓覺得自己江山,有長江天塹保護,魏國拿他沒辦法,於是放心大膽的可勁作了,所謂不作不死。

    孫皓想出了一個別出心裁的玩法――遷都。他現在的首都是建業(南京)。

    公元265年,孫皓決定把首都從建業遷到武昌。孫皓迷信的認為“荊州有王氣”。而建業宮殿已破舊。他美其名曰:“棄舊圖新”。說到底就是孫皓貪慾無度追求享樂罷了。

    說到東吳遷都,也不是沒有過,孫權遷都是為了國富民強。是新形式下的需要。

    吳黃武八年(229年)四月十三日,孫權在武昌稱帝,立國號為吳,大赦天下。同年九月,孫權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南京成了吳國的政治經濟中心。

    現在孫皓為了自己的私慾,不顧大多數百姓的反對,窮奢極欲地從建業搬到武昌,並下令揚州地區的人民遠道從長江送去供他享樂的一切物品。沿江人民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當時的左丞相陸凱是孫權留下的舊臣,也是三朝元老。他對孫皓的行為深惡痛絕,作為一個老臣,陸凱犯顏直諫,《吳孫皓初童謠》就是陸凱在武昌勸孫皓時引用的一首童謠。

    陸凱在這個奏摺中,表現了高度憂國憂民的思想。

    力勸孫皓“省息百役,罷去苛擾,科出宮女,清選百官。”

    《吳孫皓初童謠》僅短短四句,卻從中透露出了人民的苦難、怨恨和不平。

    儘管武昌有美魚可烹食,有房屋可居住,但百姓寧願到建業去,即使在那裡只能飲水充飢,也心甘情願。

    這一切還不都是因為武昌為孫皓所居,人民苦於暴政久矣,惹不起還躲不起嗎?

    當然,這裡還有一層深意,那就是建業曾是孫權創業的地方,人民懷念孫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2018年的蔬菜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