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大志leo
-
2 # 秋葉大叔
在描述中,我看到幾個關鍵詞:上海、復旦大學、碩士,分別對應著一線城市生活的壓力、名校光環、高學歷,基於這樣的生存環境和自身擁有的資本,對月薪有不低於一萬的期待其實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因為薪資不符合自己的預期就繼續升學,這個就值得商榷了。
升學確實可以暫時逃避眼前的選擇,但博士畢業以後該怎麼辦呢?相比碩士,博士畢業的人對薪資的要求會更高吧?你敢保證那時候的薪資就一定會符合自己的預期麼?
所以,在決定繼續升學之前,不妨先打聽清楚自己想從事的行業是否在博士畢業後更有優勢?是更注重學歷還是個人的實戰經驗?
假如更注重實戰經驗,那麼繼續升學就是一種負投資,投入越多,套得越牢。針對這樣的情況完全可以選擇“曲線救國”,先找一份能接受的工作,打拼幾年,再憑藉工作積累跳槽到心儀的崗位;假如對學歷要求加高,比如高校教師這一類的崗位,那就繼續升學,當然前提是家裡條件允許,而且能得到家裡人的支援。
其實,無論是選擇就業還是繼續升學,最重要的還是要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如果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幹什麼,那就多找幾份實習,積累工作經驗,業餘時間除了看劇玩遊戲外,也可以多學點技能,等到求職時自然成竹在胸。
-
3 # 招子哥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想說兩點:
第一點:升學or工作這只是人生路上的眾多選擇中的兩個而已,誰都有自己的追求,誰都有自己的路要走,無所謂是不是逃避現實,現在這個社會是多元發展的社會,是思想大碰撞的社會,各種思想充斥在我們周圍,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價值觀,我們沒必要把自己的或者大眾的思想強加於現代年輕人的身上,畢竟00後都已經成年了,他們所處的年代和我們截然相反,不能用普世的價值觀去看待,潛心學術是上進、工作亦是上進、出門遊歷也一樣是上進,這都是人生的經歷,成長、學習、經歷、學習、感悟、學習,每個人生階段有每個人生階段該做的事,任何人都不能逃避,你想跳過某個階段直接進階到下一個階段,可能麼?可能,而且好多人都會這樣,但是,你欠人生的路,人生一定會在某個時候加倍還給你,這是不變的定律。
第二點:潛心學術or逃避現實只是我們看待問題不同的角度而已。上學不是最終目的,實現自己的價值才是,潛心學術可以實現,上學也可以實現,工作也可以實現,遊玩也可以實現,多元化的世界產生的必然是多元化的成功者和價值觀,就像老一輩曾說過的那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現在的社會,打遊戲也有世界冠軍,遊戲也可以成立專門的學科,任何事沒有不可能,最關鍵的是遵從自己的內心。人是個很奇怪的生物,奇怪就奇怪在他的多樣性上,每個人的發展不一樣,思維不一樣,成熟的時間也不一樣,但最終都會朝向一個目的地——自我認知,自我認知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之類的大概念,說白了自我認知就是我內心想要什麼,能要什麼,它的形成很複雜,因人而異,有的人可能在很小的時候就獲得了,而有的人可能終其一生都不得其法,很奇妙,有的時候可能你一覺醒來就什麼都明白了。但是,要想得到這樣的“靈感”,必須要有一定的經歷作為前期支撐,我們可以說他們“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相約一起讀博士”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但這樣的行為何嘗不是一種對自我認知比較迷茫的無奈選擇呢?或許,在他們工作後或者讀博士期間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呢?
人生,或許就是眾多經歷連線起來的路,不管以後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都會感謝那個曾經奮鬥的你。
-
4 # 高校人才真經
個人認為這種情況無可厚非。大家可以仔細想一想這麼一個細節:一般來說,升學考試和找工作都是在同一段時間,所以對大部分人來說,並不是因為找不到中意工作才去考研考博,而是找工作和備考同時準備的。從邏輯上來說,對找工作和考研之間的關係,大部分人是有自己的打算的。必然有一部分人因為找到還不錯的工作放棄考研,也有一部分人即便找到不錯的工作,因為考上心儀的研究生而放棄。
當然,第一年找不到工作,第二年選擇在家複習考研的;或者已經簽了工作,但工作了一段時間不太滿意,又複習考研的,這些情況都是存在的,我認為也沒什麼問題。
出現以上情況的原因我認為有三點:
一是對職業起點的重視。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職業起點對個人職業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鼓吹的先就業再擇業絕對是個大坑。一旦進入某個行業或某個公司,個人的精力和眼界就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不是每個人都能從中跳出來。
二是對自己知識技能的不滿足。大部分沒有找到理想工作的人要麼覺得是自己學校不好、學歷不夠、專業不好,要麼就覺得自己此前揮霍時光,現在意識到自己知識技能達不到用人單位要求了。這種情況下,把希望寄託在升學上那就合情合理了。
三是把就業壓力後延。這種情況很多答主額度提到了,也確實比較普遍。舉個例,某行業院校的特色學科,因為行業不景氣,大公司都在裁員,這一兩年不可能來校招聘。學生要麼選擇離開這個行業,要麼就繼續升造,希望碩博畢業後行業形勢可以好轉。
所以,我認為這一問題我們必須予以理解,不光中國,在美國也有大量的學生因為就業原因一直讀到博士,導致美國博士在其國內就業也是白菜價。這裡涉及的是經濟問題,近幾年,國家大力提倡到西部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確實,這些地方需要人才,但這些地方發展相對落後,而對大多數人更向往發展成熟的地方。因此,就業難和引才難必然會共存很長時間。而升學熱也必然還會延續。
-
5 # qzuser917700000
相當理解復旦碩士生月薪一萬的訴求,這就好比一個人找物件,就要1.8米以上的,達不到1.8就不結婚,或者有房子的,這本身無所謂的,每個人都有自己注重的條件,人各有志,不可能整齊劃一,都是統一標準,這些都是無可挑剔的,不用大家去評判人家的個人要求。
-
6 # 熊丙奇看教育
升學不是就業的避風港
找不到理想工作就進一步升學,或考研或考博這種情況,其實並不鮮見。這暴露出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報考研究生、讀博的諸多問題。
首先,部分學生把升學作為就業的避風港,這只是把就業壓力往後推,但並不能解決實質問題,本科畢業就業不理想考研,研究生畢業就業不理想讀博,博士畢業就業不理想怎麼辦?事實上,就業避風港的升學選擇,導致了目前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就業難。大學生必須學會直面嚴峻的就業形勢。
其次,每個學生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升學選擇,但應該想清楚為何升學,不能把升學作為就業不理想的替代選擇,這會影響未來的學業發展。調查顯示,中國讀研、讀博的學生,有很大比例沒有學術興趣,也沒做好具體的學業規劃,只是想提升學歷層次,以便能更好的就業。這種提升學歷的升學規劃,是不足取的,有的學生在讀研、讀博期間,只是為了獲得一張文憑,並沒有提高自身的能力。
當然,這也是中國當前大學生就業難背景下的一個現象,這一現象表明,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很多學生缺乏理性的學業發展和職業發展規劃。要改變這種現象,首先需要在大學期間,加強對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個性、能力確定自己的大學發展目標,不能邊走邊看。
其次是,在選擇就業或升學時,應該對自我的能力進行客觀的評價,目前中國社會還存在學歷社會問題,學生在就業不理想時想著升學提高學歷,也是學歷社會的正常反應,於是存在就業難和升學熱,隨著社會和時代發展,中國學生的學業發展和職業發展規劃,必須以能力為主線。要明確自己發職業目標,並以提高能力作為規劃升學的出發點。
-
7 # 驍說職場
再加上大學裡面對我們溫室般、脫節般的教育,讓我們對未來的社會充滿的巨大的恐懼感,很少有學校會用一種比較科學的規劃去幫我們勾勒未來,也很少有人會主動去了解,為自己描繪前景。
於是,考研大軍、考博大軍,甚至考公務員的人數都是連年攀升,大家都在尋求什麼?
穩定!
都在逃避什麼?
壓力和挑戰!
題中的兩個女研究生為什麼會說“如果在這次春招上仍然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相約一起讀博士”?
一是她們也許跟本沒有做過清晰的定位,不知道什麼樣的工作才是合適的;二是在她們眼裡,也許薪酬是衡量工作合適與否的最重要指標,這完全不是名校畢業生所應該有的風采吧。
假設真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再去讀博,會不會已經錯過了讀博的最佳準備時間呢?
對於工作,我覺得越早去嘗試,試錯成本就會越低,她們可以從看重平臺開始做起,慢慢一步步去嘗試,工作一段時間後再去深造,也許更知道自己缺什麼。
如果只是把讀博作為逃避的一種方式,那博士畢業了怎麼辦?遇到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怎麼辦?逃避永遠不是解決問題該有的態度。
-
8 # 黃聘
本科找不到中意的工作就繼續讀研;研究生找不到中意的工作就繼續讀博;其實這種言論和現象在學生之中是常有的,之所以有這樣的選擇:
一可能是為逃避;一個男人要結束一段感情,他捨不得、放不下、忘不了,用找另一個女朋友的方式來麻痺自己;同理,讀了研,尋尋覓覓找不到自己期望薪資的公司,接受不了殘酷的現實,那就換個方式:繼續讀。他們兩者都一樣:不敢正面去面對,只為逃避現在的痛苦。
二可能是不甘心;你見過打牌輸了錢的沒?本來一晚上他只輸500就可適可而止了,因為想扳本所以一直戰鬥,到天明發現輸了5000,有些學生一樣,都讀完研了,一找工作還發現工資不如個搬磚的,那情何以堪?就再升級,不然對不起20年的付出。再奮戰三年,期待讀完博士尋求工作有質的變化,因此:給自己又一次挑戰的機會。
如果是為逃避,大可不必要;如果是為挑戰,也要有規劃。
一、以學歷優秀為本,以能力提升為中心;公司發薪水,是根據人才的學歷和能力的綜合來考慮的:
高學歷、高能力為特等品,公司搶;
高能力、低學歷為優秀品,工資高;
高學歷、低能力為半成品,半成品;
低能力、低學歷為殘次品,直接扔。
所以,不是讀了博就一定能解決學子對薪資的要求,它始終只是敲門磚,最終能拿到多少薪資大部分權重還在能力。
二、以職場需求為導向,以實習、半就業和創業為行動。初入職場不論能力和學歷,都有“學習期”,期待一入職場就是大權在握,薪資比實戰了多年的同事要高,這是有難度的。不論是研究生還是博士生,到一個新的環境,總有適應的時間,所以前期不一定能達到理想薪資,但能夠預想的是後面的速度可能更快。
高手在學校就會做好這個事情,不論是在學習的時候就實習或半就業,還是創業,都是方法,高手會盡快縮短這個時間,做到無縫對接。
三、以積累人脈為社交方向,以積累資本為目標。有的人讀大學、讀研,學習不一定優秀,但是結交了一批校友,在他以後工作和創業過程中成為了他的夥伴或貴人,所以讀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廣結善緣,和學校各方面優秀的人才結成友誼,也許當下只是志趣相投,未來卻價值無窮。
現在有很多渠道賺錢,我這裡提學生積累資本有兩個意思,一是利用這些渠道能養活自己,不是個負數也算積累了;二是真正走出象牙塔前,有點錢在手上,那種優越感和兩手空空進職場的還是有很有差別。
有了規劃,還要清晰:繼續升學與否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真正的找到自己,去探尋人生的真諦:我是誰?我從哪來?要到哪去?當然一下子找到又不容易,最終還是要貼近現實,走入職場去磨練和打拼,只能說:職場真的不易,且行且珍惜!
-
9 # 九州一色李白的霜
在我看來,研究生二年級的學生對月薪有一定的要求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畢竟我們都知道,目前教育的成本還是比較高的,培養出一名復旦大學的研究生是需要一定的成本的。作為研究生,畢業之後想要找一個好一點的工作,即是回報父母這些年的付出,也是對自己多年學習成果的肯定。
第二點,是關於“一萬”這個標準。我或許對這些薪資情況還不太瞭解,但我個人認為,對於一個初入職場的人來說,一萬月薪因該算是比較高的標準了,或許存在眼高手低的情況。
第三點,關於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相約讀博。在我看來這個決定還是過於草率了。讀博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這個決定讀博的方式。
有一種理解方式,她們可能覺得,既然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那麼就應該先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和職業素養。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這個決定是可以被理解的。這種情況就不能算是逃避現實。
但是還存在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她們因為對薪資不滿意,負氣選擇讀博。那麼這種選擇就欠考慮了。畢竟讀博需要精力和財力,應當經過慎重的考慮。
最後想說的是,每一個決定,或大或小,再做出決定的時候,自己一定是經過慎重考慮的,否則就是對自己的一種不負責任,這也算是對自己的提醒。
-
10 # 職場喵女王
喵女王觀點:一份工作的意義,遠非薪資那麼簡單,有更遠的人生目標,想清楚如何過這一生才是更重要的。如果沒有目標,即使博士畢業出來也未必能改變找不到中意工作的情形。
近日在上海的招聘會上,復旦研二的學生表示,如果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她給的標準是月薪1萬以上。如果這個標準達不到,她們就相約一起讀博士。
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研二的學生對待一份工作的評估框架是多麼單薄。只有一個點是月薪,一份工作有很多維度,而薪資數額的高低只是其中的一個維度,每一個人可以對不同的維度有不同的權重,但是僅僅以薪資作為最重要的考核標準,未免過於幼稚了。
在我看來,一份工作最重要的是能不能發揮你的天賦,是不是能激發你的潛能,是不是有廣闊的發展空,是不是能夠讓你快速成長,讓你的能力在工作中不斷提升,同時這份工作也有助於你實現人生目標。
可以理解,在校生對於工作可能沒有那麼深刻的認識,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如果僅僅因為月薪是否能達到一個自己內心的數額標準就來去做工作還是讀博士的判斷是一個相對不夠成熟的決定。
因為讀博士三年未必可以畢業,三年的時間,可能錯失的機會成本是你無法衡量的。另外,如果不是為了做科研或者在職稱上有進一步的要求,我個人並不建議讀博士。更應該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在實際的工作場景中歷練,這樣經歷三年在職場的學習和歷練,自身的能力和眼界可能遠遠不是一個快出校門的博士生所具備的。
-
11 # 那首溫柔
這個因人而異吧。個人覺得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可以找找份工作做著。然後一邊做一邊找啊。
當然這還是要分情況的。
比如有些人家裡有錢,自己又好學。但是苦於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所以自己還是繼續去學習吧。畢竟這種人屬於有上進心的。但是千萬別總學,要明白你始終是要面向社會的。當你真正面向社會之後,你會發現自己學到的東西不見得全都用得上。
另外一種,家裡屬於小康。這種建議可以花費一段時間找工作。但是如果要是總找不到合適的,建議還是找一份工作先做吧。畢竟你現在也不小了。不能總去上學啊,也要適當的幫家裡分擔下,你可以半工半讀。
第三種,就是家裡沒太多錢的。這種其實都不用我說,肯定你得找份工作做著,然後在慢慢的像自己合適的工作靠攏。這種人有想法想要繼續學習的,那麼肯定就是一個上進的人。
其實現在的社會,無論那種人都會有區分,有上進的有不上進的。千萬別為了學習而學習,要記住始終你是要面向社會的。加油!
-
12 # 格鬥家風雪武士
“不工作就繼續讀書”反應了什麼大家好,這裡是風雪武士談教育熱點,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一條有趣的新聞事件,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有的大學生產生“找不到中意的工作就繼續讀書”這種想法。
大學生剛開始大學生活時,很多人就已經為自己的將來做好了打算,畢業時是進入哪一個行業,或者繼續去讀哪個更好學校的名牌專業的研究生,抑或直接選擇碩博連讀,無論走哪一條路,沒有好壞,無關對錯,只要是經過自己理性分析得出的決定,都是值得尊重的。
也許有人會認為“不工作就讀書”是茫然、不負責任、隨意的表現,但其實這是正常的兩手準備。這跟找不到工作就去考研試試可不是一回事啊!“找不到中意的工作就繼續讀博”體現的中國古代哲理正是“不自由,毋寧死”、“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工作不如意的話,為何要去做呢?而讀博又可以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何樂而不為呢!讀博也不是什麼容易的事啊!她們一定是做好了充分的調研和準備,才會作此決定的。
-
13 # 夏秋之間的風
對於此類現象是批評還是鼓勵,得分人來看。如果是因為自己喜歡的工作,以現階段所學不能找到,那透過繼續求學以期造就更好的自己這種行為是值得鼓勵的。
與之相反。如果與自己相配的工作自己不滿意,又沒有對自己能力清晰認識,沒有目標,純粹抱著學歷高就能找輕鬆錢多的工作的想法去進修,那這種人終歸不會有大出息。到了更高學歷找到更好工作時仍然會不滿意。因為這類人的問題在於不願吃苦,不願鑽研,學習目的在於逃避,那什麼學歷對於他們都是一樣的。
-
14 # dy144182692
理想和現實差距太大時對於慣於考試的學生而言會考慮繼續考試升學,總覺得隨著知識和學歷的遞增薪水會高的!可是應該想想企事業單位的承受力及自己的知識真正能創造的現實價值,這是給求職者定薪水的主要指標。
-
15 # 老喻看法
啥叫中意的工作?用價碼來表示就是,“碩士=一萬元”。
什麼叫待價而沽?這就叫待價而沽!
你不能說這就是錯的,至少,人家有兩手準備,有兩種選擇,找不到好工作就繼續讀書,至少有這個條件,比我讀書的時候幸福多了——俺想繼續讀下去家庭也不支援啊,一切都得靠自己。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畢業後找工作、還是繼續深造,這是個人的選擇問題,無可厚非。
但是問題點出在哪裡呢?
理由!
“月薪至少1萬元”,對好工作的定義簡單的用一萬元來衡量,這種邏輯如此簡陋,確實悲哀,說明學生們還是在用學生思維考慮問題,簡單到用多少錢來衡量所獲文憑。
你可以說,好工作月薪往往過萬,但是月薪過萬的未必是好工作。至少是考慮了其他因素嘛。
這說明什麼呢?
說明畢業生是對自己有預期的,這個預期就是有多高學歷,拿多少工資,有條槓槓在這。雖然我們都知道,價格是價值的體現,工資是個人價值的體現,但是問題就在於學生們只考慮到了自己的個人價值,沒有考慮到為就業單位創造的價值,問題還在於他們只看到了眼前的當期內在價值,沒有考慮到今後的成長時間價值。
舉個栗子,一家公司給你月薪8000,但是提供很多培訓和成長的機會,另一家公司給你月薪10000,工作很輕鬆,沒事可做。你會選擇哪一家公司?
表面上看,月薪10000又沒有事情可做的公司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對於個人發展而言,我要是應屆畢業生,我會選擇那個月薪8000會有很多歷煉機會的公司,在同一起跑線上,只要我努力,兩年以後,可能我的月薪會翻番(無論是升職加薪還是跳槽),但是那個月薪10000的還會在原地徘徊。
孩紙,一定要懂得一個東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選工作就是這個理念的踐行版。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繼續升學,靠誰來支援?
如果家庭條件良好,自己也很熱愛學習和研究,我倒覺得繼續讀下去也沒什麼,怕就怕,以一種逃避的心態繼續深造,比方說“因為沒有找到好工作所以只好繼續讀書”,這就屬於不成熟的體現。
一個不成熟的人,往往缺乏責任擔當和獨立意識,不敢面對問題,不能解決實際困難,這種人即便走向工作崗位,也很難立足。
基於此,我不贊同因為找不到中意的工作就繼續升學的現象。
-
16 # 請叫我奔奔吖
我是研一的學生,不得不承認考研的時候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
身邊很多考研的人也跟我一樣,本科畢業,工作不好找,不是名校出來的學生會更困難一點,有些人覺得工資低,有些人找不到自己想做的工作,於是決定考研提升自己。但是我們都一致認為讀完研就一定要找工作了,如果不是一心一意搞學術,讀博會是很痛苦的事情。
還有很多人不工作選擇升學,是因為除了讀書不知道該幹什麼,讀了這麼多年的書,突然要改變這種生活,會很迷茫,不知不覺就會選擇繼續讀書這條路。
不管學歷如何,一旦準備工作了,作為應屆生,當然也希望工資越高越好,但還是要考慮到剛工作想找到高工資工作比較困難,一步一步來。
-
17 # 繆老師妙筆生花
這就是個笑話!被迫升學最根本的原因並不是找不到中意的工作,而是沒有看清楚自己。多年來,我見過太多的孩子向我請教相似的問題,他們的共同點就是迷茫,對於自己、對於人生、對於社會處於懵懵懂懂的狀態,不知道如何定位自己,也不明白如何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未來,怎不令人痛心疾首!
一、自我探索上大學並不簡簡單單是為了學點知識,搞到一紙文憑,找到一份看起來還不錯的工作而已。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是誰?自己擅長的是什麼?做什麼事情能夠做到極致?對於自己的未來究竟該如何規劃?
在大學階段,沒有強制的學業課程,沒有固定的作息時間,這一切並不是要讓你放羊,而是鼓勵你在課餘時間去探索、去挖掘自己。
每個人生來都不同,這一點必須承認,有的孩子從小思維縝密,有的孩子從小邏輯清晰,有的孩子從小手巧靈活,有的孩子從小語言豐富。懂得借力於自己的優勢,才能成就更好的學業和生活。
二、自我規劃明確了自己的優點和特長,認真的向這些方向去努力,才能追尋自己的成功之路。“一萬小時定律”,不僅僅要求你在某一個方向花費10000小時,更要求你沉浸其中,投入身心去有目標的做事。
有的孩子問我:大學需要考什麼證才有用?每次被問到這種問題,我都是一頭霧水,連自己適合幹嘛都不知道,連自己要去幹嘛都不知道,你考什麼證會有用呢?去做個行政管理,一定要考個ACCA嗎?去做個工程師,一定要考個物流師嗎?沒有目標的努力,不是無用功又是什麼呢?
踏踏實實的建立自己對於職場的認知,去向某個領域的成功者詢問他的失敗經驗(注意,是失敗經驗),沒事兒去招聘網站看一看對於不同崗位的不同招聘要求,多聽一聽職業規劃的課程,甚至找幾個靠譜的測評體系去測試一下自己的傾向性,這些都比像沒頭蒼蠅一樣的亂撞要好很多吧?
三、設定路徑初步搞懂自己,初步研究了職業之後,才存在建設路徑的問題。
其實很簡單,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自己呢?你能想到多少種通往預設的自己的道路呢?你距離自己的目標有多遠呢?目前你還有多少差距呢?從現在開始,自己怎麼努力和規劃才能更好的完善,並且縮短與目標的距離呢?
以上問題,挨個兒問自己一遍,斷斷不會出現招聘會上以10000塊作為尋找工作的標準的笑話了。今天拿到了10000塊,明天企業關門了,你還要繼續尋找10000塊,找不到就再深造?今天拿到了10000塊,明天發現跟自己同時入職的拿到了20000塊,你什麼感覺?今天拿到了10000塊,明天發現自己怎麼努力也達不到崗位要求,領導要給你換崗去拿6000塊,你又何去何從呢?
親愛的同學們,我承認大學早就不是象牙塔了,我也知道學校裡的環境很像一個小社會。你們目前要做的,不是對制度口誅筆伐,不是每天享受著網遊帶來的歡樂,不是沉浸在直播裡尋找虛無的存在感。你們要做的,是踏踏實實尋找到真正的自己,認認真真的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目標,一點一滴為最好的自己做積累,切莫隨波逐流,讓時間荒廢,相信你們每個人都能成功的找到輝煌的未來!!!
-
18 # 春風HR
有路可逃應該成為我們做任何事情的原則和底線。
那麼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找不到中意的工作,就繼續升學,這其實是一個很正常且很合理的現象,畢竟對於全日制讀書深造這件事來說,還真不是你想讀就能讀的,沒有多少人能有底氣說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我就繼續讀書的豪言來。
畢竟暫時不工作,選擇繼續深造讀博士,還是需要相當大的勇氣的。一來要承擔經濟上的負擔,沒有收入還要不斷的投入;二來讀博士是一段不輕鬆的旅程,且不說科研方面的壓力,就說課業上和導師的任務都夠讓人受的;最後,博士也不是說想讀就能讀,能不工作繼續深造的人都是有些底氣能讀上的,就憑這一點他們的資質已經勝過很多人了。
身邊有一個博士生媽媽,每天幫導師做事比我們正常上班的人壓力還大,經常性的早上9點去,晚上10點還沒下班,完成自己學業任務的同時還要幫導師做各種課題,而且導師為了能更大限度的使用免費勞動力,她的論文已經被拖了兩年,導師就是不給畢業答辯,其中的辛酸淚也只有她自己知道,就我們來看,這真不是個累人的活,這是我們作為旁觀者難以理解的。
作為研究生,肯定比我們這些旁觀者更加知道讀博士的辛酸,但是仍然能夠繼續堅守,我不認為她們是在逃避現實,相反我認為她們具備極大的勇氣,畢竟讀博比工作可要枯燥無趣多了。
別不服,要不也來讀個博士試試?
-
19 # 雪靈老師
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繼續升學是一些人的現狀。去年認識一個政治專業的研究生,到很多學校應聘,據說筆試都能透過,但是過不了面試。現在他就在考博。
其實有很多工作都要求有實踐經歷的。就像教書。我當年也想過考研究生,但是我認為教書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工作,理論一定要和實際結合。像教初高中有本科學歷已經足夠了,所以我沒有考研。
博士畢業對工資的要求會更高,如果找不到滿意的又怎麼辦呢?
回覆列表
正常。這並不是什麼逃避現實,只是面對現實的一種方法而已。
01.年輕時,我也認為找不到工作繼續上學是逃避,那是因為我自己沒法再上學了我本人專科畢業就走入社會找工作了,當時覺得那些找不到工作就去繼續讀書的人是逃避現實,讀完碩士讀博士,讀完博士讀博士後,然後就不出站了,這樣度過一生沒啥意思。現在反思自己,發現其實是嫉妒——因為當年自己學習成績不好,沒法繼續上學,只好出來找工作。工作這事,沒有工資高還有工資低,早晚能找到;上學這回事卻不行,學的不好就是沒法繼續讀。博士也得考!所以,還是很羨慕題主提到的兩位女生,他們至少還有機會,挺好。
02.年紀大了,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尊重別人的選擇,不說三道四是個好習慣 20年的職場之路,我做過銷售、企業HR和諮詢,年紀越大越是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尊重其他人的選擇,只要這個選擇沒有影響到別人,那讓他們走自己的跑就好了,沒有必要說三道四。尤其是站在首先制高點上指責別人的雞湯導師,總是喜歡指指點點。姑娘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決定繼續讀博士,家裡願意出錢供,誰的事也沒耽誤。越是活的久,越是覺得應該過好自己的日子,如果每個人都這麼想,社會估計能平靜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