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璽言春秋
-
2 # 當狗容易做人難
明軍三大營由明成祖朱棣親自下令組建,是明朝軍隊中最精銳的野戰部隊,擔負內衛京師,外備征戰的職責,剛組建時總人數約為17萬人,都是跟隨朱棣南征北戰的老兵,分為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
五軍營是騎兵和步兵的混編部隊,分為中軍、左哨軍、左掖軍、右掖軍、右哨軍。這支部隊的兵源來自於京師衛所,中都留守司,山東﹑河南﹑大寧三都司衛所等地的精銳部隊;明武宗朱厚照曾調邊軍數萬人充實京營戰鬥力。
五軍營設提督內臣一人,武臣二人,掌號頭官二人,大營坐營官一人,把總二人;各軍營設坐營官一人,馬、步軍隊把總各一人;一旦皇帝親征時,大營居中,五軍分駐於外,為作戰主力。
三千營是以三千蒙古騎兵為骨幹建立起來的純騎兵部隊,實際人數遠超過三千,到嘉靖年間蒙古騎兵發展到約七萬人後改名神樞營。三千營剛組建時人數雖少,卻是朱棣手下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他們在戰爭中主要擔任突擊的角色。
三千營分作五司,分別是:掌執大駕龍旗、寶纛、勇字旗、負御寶及兵仗局什物上直官軍;掌執左右二十隊勇字旗、大駕旗纛金鼓上直官軍;掌傳令營旗牌,御用監盔甲、尚冠、尚衣、尚履什物上直官軍;掌執大駕勇字旗、五軍紅盔貼直軍上直官軍;掌殺虎手、馬轎及前哨馬營上直明甲官軍、隨侍營隨侍東宮官舍、遼東備禦回還官軍。
神機營,是明朝軍隊中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開啟了世界上火器部隊的先河,是皇帝直接指揮的戰略機動部隊。全營總兵力5000人,其中火銃兵3600人、炮兵400人、騎兵1000人。
火器威力強大,為了便於皇帝控制,因此神機營的編制也不同於一般的明軍。神機營最高編制級別為營,營編提督內臣2人、武官2人、掌號頭官2人;營下編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軍,各設坐營內臣1人、武臣1人;除中軍下領四司外,其餘各領三司,每司設監槍內臣1人、把司官1人、把牌官2人。
1449年由於明英宗朱祁鎮受到宦官王振的慫恿親征,造成土木堡之變,明軍三大營主力損失殆盡。明代宗朱祁鈺時的兵部尚書于謙選拔精銳重組三大營,明孝宗朱祐樘、明穆宗朱載垕、明神宗朱翊鈞統治時期明軍三大營還比較有戰鬥力,但之後朝政腐敗、將官吃空餉嚴重,三大營戰鬥力每況愈下名存實亡。崇禎十七年面對向京師進軍的李自成農民軍,明軍三大營一戰即潰徹底消亡。
-
3 # 慕容讀史
實際上明朝三大營在土木堡之變後是得以重建了,只是戰鬥力大不如前,最後更是形同虛設。
明朝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是明朝初期軍隊中最精銳的野戰部隊,由明成祖朱棣下令組建,多次跟隨朱棣北伐。三大營對內守衛京師,對外出兵野戰,作戰相當強悍,戰鬥力也相當的強。在配備上也十分的科學合理,由步兵、騎兵和火器相互配合。
五軍營,由騎兵和步兵組成,是從各個地方調上來的精銳部隊,主要擔任攻擊任務。
三千營是以投降的三千蒙古騎兵為骨幹發展組成。這隻明朝的騎兵力量人數雖不多卻最為強悍,主要擔任突擊任務。
神機營相當於明朝的炮兵部隊。前期編制步兵3600人,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配備武器火銃3600杆,火藥9000斤;鉛子90萬個;多管火銃200杆,火藥675斤;手銃400杆;重炮160門。
然而,到了明仁宗和明宣宗時,三大營雖然戰鬥力還在,但是吃空餉情況逐漸出現,軍隊實際數字開始縮水。到了明英宗時,這吃空餉的情況更加嚴重。明英宗當時號稱率領50萬大軍北伐,實際人數只有20多萬,結果在土木堡全軍覆沒,明英宗本人也被俘虜,真是被吃空餉坑到家了。
土木堡之變後,重建的三大營只是名義上,只有一個花架子,戰鬥力比邊塞軍隊差太遠了。而且,三大營還增加了許多為了熬資格,整天遊手好閒的貴族子弟,士兵的實際數量也只有賬面數量的三分之一。
明朝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曾整頓過三大營,軍隊稍有起色。但是張居正去世以後,軍務就廢弛了。後來朝廷腐敗,導致農民起義爆發。李自成包圍北京時,三大營沒有任何抵抗,直接就投降了。
-
4 # 沂藍書院趙月光
明軍三大營是明朝軍隊中最精銳的中央禁軍,由明成祖朱棣組建,分別為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
土木堡之變中,三大營完蛋。以後雖然重建了三大營,但這個新三大營的戰力卻越來越弱。為什麼?我們先從三大營的制度來看原因。
明朝朱元璋採用衛所制度由都指揮使司管理,5600名軍人為一衛,1120人為一所。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時,全國共有內、外衛547個,所2563個。滿額兵力是300萬左右,實際兵力在260萬左右。明代大多數衛所,有軍屯制度,衛所軍士屯種自給自足,可以減輕財政壓力。
二,平時訓練(後天因素)。
宋朝一直是募兵制,相對來說能保持戰鬥力在一定水平上,但中央財政負擔沉重。
徵兵制:唐朝前期的府兵制,明朝的衛所制,清朝的八旗制。因為華人口眾多,不可能把所有適齡人群都徵兵,只能徵一部分,所以古代採用了世襲徵兵制。
世襲徵兵制強不過三代但世襲有個嚴重問題:特定功能的人口繁殖遺傳遞減。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將不過三代,但兵也不過三代。古代世襲的兵在和平年代,基本上三代60年後,就沒有多大戰鬥力了。
開國皇帝的兵大都如狼似虎,沒問題。等天下太平,這些兵成了世襲,他們的兒子、孫子可不一定如狼似虎,有很多比例會文弱化,比如清朝末年的八旗都去遛鳥了。唐朝的府兵在武則天時代就不行了,所以會有唐玄宗的安史之亂。
明朝衛所的崩潰明朝衛所的軍人平時要自己種地養活自己的衛所,出戰時國家才給口糧。雖然沒有官府的徭役,但衛所軍官經常安排軍人給自己幹各種雜務,導致有些軍人比普通老百姓的差役還多。到了明朝中後期,這些衛所軍人的訓練是非常不足的,地位連普通老百姓都不如,還要時不時地送死,開始大量逃亡。
太平久了,衛所的軍官和監軍大量侵佔衛所的屯田,開始吃空餉。聰明一點的要堵住底下的軍人,我吃肉來,你喝湯,也給軍人一些冒領。
嘉靖8年,衛所兵只有84萬人,嚴重的衛所逃亡軍人已達70%。
這樣的衛所兵是沒有什麼戰鬥力的。
我們舉個大家常知的例子,明朝中期的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53名日本倭寇,在浙皖蘇三省縱橫數千裡,如入無人之境。明朝的衛所軍多次調集絕對優勢兵力圍剿,損失上千人,結果不能奈何這53人一根毫毛。53名日本倭寇最後到了目中無人、膽大包天、無法無天的地步,竟然開始圍攻南京城,最後全身而退。
這樣的軍隊無法吊打努爾哈赤,反而被努爾哈赤吊打。
回覆列表
所以說有明一代,不管京營編制如何變化,這三大營一直都在。只不過就是你看《明史》的時候,從於謙改團營以後到嘉靖重新設立三大營之間,《明史》中提到的‘老家’就是原來的三大營。然後到了憲宗時期,又廢除團營,令回各營,然後又從各營中挑選精兵。這次一共挑選出了十四萬人,由於人多就從原來的十團營擴建為十二團營。這個制度一直延續到明嘉靖二十九年。其實由上述史實我們可以看出,在從於謙改制京營到憲宗中後期,京營的戰鬥力還是相當可以的。為什麼呢?因為這一時期內,朝廷對京營的管理控制很嚴格,沒有吃空餉,役使京營士兵的情況也不嚴重。相比於武宗時期,京營額定兵員三十八萬多人,清點實有人數就只有十四萬人,而真正能作戰的精銳就只有兩萬多人。這次選兵居然能多選出四萬人。
從憲宗中後期開始,情況就變了!一是吃空餉,憲宗後期的一次清查中,原來選出的十四萬人,就只剩下了一半;二是役使士兵的情況開始變的嚴重,剛開始只是針對‘老家’計程車兵。後來宮中修宮殿、大臣們搬家,修房子、將領們安排的各種雜活兒,‘老家’中剩下計程車兵就不夠使了,就開始波及團營士兵。在明朝剩餘的時間內,除了孝宗時期和萬曆張居正主政時期。三大營就基本上上成了將領們謀利的工具,所扮演的不過就是工匠雜役的角色。
到了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入寇。雖然當時在籍人數有十四萬,但是集合人員,能出城禦敵就只有五萬多人並且‘見敵,皆流涕不敢前。’。當時的吏部侍郎王邦瑞一針見血的指出‘今武備積馳,見籍止十四萬餘,而操練者不過五六萬,支糧則有,調遣則無。比敵騎深入,戰守俱稱無軍。即見在兵,率老弱疲憊、市井遊販之徒,衣甲器械取給臨時。此其弊不在逃亡,而在佔役;不在軍士,而在將領。蓋提督、坐營、號頭、把總諸官,多世胄紈袴,平時佔役營軍,以空名支餉,臨操則肆集市人,呼舞博笑而已。’。
此戰後,深感恥辱的嘉靖痛定思痛,接受建議,重整京營。廢除原來的團營,重新建立三大營,這便是三大營的重生。重生後的三大營並沒有維持多久,就又成了原來的樣子。成祖朱棣時期縱橫天下,強悍無敵的三大營,徹底的成為了工匠雜役!此後隨著明朝的滅亡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