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指動濟南

    自言領兵10萬橫行天下“常十萬”,年僅40歲就暴病而亡於柳河川,因此古時就有人認為,常遇春英年早逝緣於“殺降”。李廣因為殺降終生不得封侯,白起被賜死前感嘆自己“殺降”而罪當至死……那麼,常遇春的“殺降”是怎麼回事呢?

    1、“殺降”1500人

    《明史》曾記載常遇春“殺降”1500人:與遇春設伏,敗陳友諒軍於九華山下,斬首萬人,生擒三千人。遇春曰:“此勁旅也,不殺為後患。”達不可,乃以狀聞。而遇春先以夜坑其人過半,太祖不懌,悉縱遣餘眾。

    這裡說的是,朱元璋滅陳友諒時,同常遇春設伏,在九華山把陳友諒打敗,斬首萬人,擒3000人。常遇春說:“這是支勁旅,不殺會成後患。”徐達不同意,就報告了朱元璋。常遇春則搶先在夜裡活埋了1500多人,朱元璋非常不高興,把其他人釋放了。

    朱元璋領兵抗元中,在眾多軍隊中以“獨不嗜殺”聞名,一心想打造仁義之師,以獲取人心。因此反對常遇春“殺降”。

    2、被朱元璋明令不能“殺降”

    《明史》還記載了一件事:常遇春圍攻贛州時,南方紅巾軍將領熊天瑞固守。朱元璋派人告誡常遇春:“攻克此城,不能多殺。獲得地盤,卻沒獲取百姓人心,有什麼益處?”常遇春就圍而不打,6個月後熊天瑞兵力耗盡投降,常遇春也沒殺他。

    史載常遇春勇力絕人,長臂善射,生性勇敢,衝鋒陷陣未嘗敗績。在野史中,常遇春也有“殺神”之稱,每下一城必“殺降”。因此民間有小兒啼哭,則呼“常遇春來了”,小兒立刻閉嘴。常遇春“殺降”的習慣,也許跟他出身於綠林有關。

  • 2 # 清風明月話歷史

    恩,是的,常遇春確實有這個毛病。

    古人說,“殺降者不祥”,但是自古以來許多名將喜歡殺降,如秦國白起,漢朝的李廣,唐朝薛仁貴,還有明朝的常遇春。這些人喜歡殺降,結局也都不太好,白起被賜死;李廣一生多難,還連累兒孫(兒子李敢被霍去病當作鹿射死);唐朝薛仁貴坑殺13萬俘虜後,馬上遭遇慘敗,被革職為民;常遇春開國後被封為開平王,卻暴斃軍中。

    1360年,朱元璋派大明第一功臣徐達、大明第一猛將兄常遇春等人率軍攻佔了池州城。陳友諒得知後,大驚,自然不肯罷休,準備趁他們立足未穩之際,將池州奪回,於是率領重兵奇襲池州城。可是,陳友諒軍不小心走漏了風聲,從而失去了奇襲的效果。徐達偵獲奇襲的訊息後,令常遇春事先在六泉口布下伏兵,等著陳友諒的到來。

    陳友諒到了池州城,立即率領大軍猛攻。徐達令人開啟城門,率軍出擊,兩軍鬥在一起。正當兩軍酣戰之際,常遇春率領伏兵從陳友諒後方殺來。陳友諒見後面喊殺聲沖天,回頭一看,見後方騷動,知道中了埋伏,便無心應戰,直接敗走江州(九江)。此戰,陳友諒大敗,被斬首萬餘人,還有三千人被徐達和常遇春活捉了。

    面對眼前的三千戰俘,常遇春的老毛病又犯了,主動向徐達提建議,說:“這些人都是咱們的死敵,不殺他們恐怕還是會有後患的。若是讓主公知道此事,肯定不殺這些人。”

    古代兵書上說俘虜是不能殺的,因為你一旦殺降,馬上會有兩個很壞結果。一是這些被殺俘虜的親人定是萬分悲痛,肯定會拼著性命要來報仇雪恨的,二是,敵人那些尚還倖存的部隊不再抱有幻想,知道投降你根本沒有活路,倒不如拼死作戰,或許還有活路,即使戰死了,也死的其所,至少還能圖個烈士(比當俘虜被殺來的痛快)。所以深通兵法的徐達沒有答應此事的。

    可是常遇春的膽子太大了,竟然獨自坑殺了三千戰俘,還叫囂陳友諒:“這些俘虜就是我殺的,你又能把我怎麼樣!”結果惹怒了陳友諒的部隊,繞過池州,攻下太平(今安徽當塗),直撲應天,差點要了朱元璋性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問問各位聰明的網友,今年九月份去,十月份,大學能開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