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月在天我在家
-
2 # 歷史研習社
有唐一代,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盛世王朝,除了恢弘大氣的盛唐氣象,常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以穠麗豐肥著稱的“大唐麗人”。長久以來,我們都普遍認為:在唐朝,時人形成了一種具有時代特色的獨特審美觀,即以肥為美。且這種審美風尚不僅與古代女性歷來弱柳扶風的柔美迥然不同,也與今日種種以瘦為美的潮流格格不入。 後人之所以會給唐朝女性貼上尚肥的標籤,大致有兩個來源:一是唐代仕女圖、女陶俑等藝術作品,裡面塑造的唐朝女性大多面若玉盤,體態圓潤,因此有“唐人所尚,以豐肌為美”的感性認識;二是詩文記載中武則天、楊貴妃等家喻戶曉的唐代女性形象,其中蘇軾的“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流傳最廣。 實際上,所謂唐朝女性尚肥的共識是對她們產生的刻板印象,籠統的說法抹殺了這一時期女性千姿百態的風韻,也輕視了中國古代主流審美觀發揮的作用。正如高士瑜所說:“這只是說一代時尚,並非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如此。” 縱觀唐代前後,從《詩經》中的“碩人其頎”到南朝的“抱月飄煙一尺腰”,再到清人的“婦容以長為貴”,體量修長苗條無疑一直主導著華人的審美旨趣。而唐朝人也並非從一開始就獨樹一幟的。初唐時期,唐人仍秉承南朝遺風,以纖瘦羸弱為美,閻立本《步輦圖》中的抬攆侍女無不五官清秀,嬌小玲瓏,吟詠女子細腰嫋娜的詩句更是不勝列舉。 閻立本《步輦圖》 隨著國力的強大,政治穩定,物質生活富足和胡風由上至下的漸盛,婦女們參與生產生活等社會活動的機會也增多,甚至於對騎射競技多有接觸,豐碩健美、自信大方的新女性美逐漸從初唐的女性審美觀中嶄露頭角。到了開元盛世,這種豐腴美便普及開來,成為了我們今天能在張萱和周昉的仕女圖中常窺見的豐肌秀骨。但這種新的審美取向與其說是對傳統取向的否定,不如說是在繁榮昌盛的時代主題下對傳統審美的豐富。楊貴妃雖有肥名,但玄宗並不是因其富態,符合時下審美才寵愛不衰的,《舊唐書》還載其:“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更何況,玄宗為太子選妃時要求選“細長潔白”的女子,可見並不獨尊豐肥。還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唐人所尚之“肥”非現今所談的肥胖,唐朝女性的“肥”美是對於自然、健康之肌體的欣賞,更確切地說是纖穠中度的勻稱之美,認為唐人會對形體臃腫產生美感實在是誤解了。 周昉《簪花仕女圖》 張萱《搗練圖》 同樣的,直至中晚唐時期,國勢江河日下,人們的審美意識又受到動盪的社會生活影響,再度迴歸到以輕盈勁瘦為主,但盛唐的氣韻也未散盡。既有“腰細偏能舞柘枝”又有“氣清蘭蕊馥,膚潤玉肌豐”。 無論是仕女畫,還是唐詩,它們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女性的審美趣味,但從中僅以尚肥概括唐朝的審美觀,恐怕有失偏頗,因為仕女圖主要是唐關中上層婦女的寫照,有著地域和階層的侷限。而詩歌,詠豐肥為美的多,詠纖弱柔婉的更不少。因此,唐代的審美觀念實是多元並存的,而尚肥最能反映其盛世繁華的時代風貌,故給人印象最深。 參考文獻:高士瑜:《唐代婦女》,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郭 麗:《唐代“以胖為美”之女性審美觀演變考論》,《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10期。
回覆列表
不是尚肥,而是崇尚健康美。唐人是接受外來事物最開明的,對待兩性態度也是最開放的。無論是北方遊牧民族的雄渾健碩,還是西方各國的高大魁梧,都影響著這一偉大民族的審美觀點。試想,清的林黛玉有體力去參加一場馬球比賽嗎?她本身體力不支,當時社會環境也不允許。她們在大觀園做詩,還說不該流落到外面。可是唐的女詩人就像過江之鯽,非但不藏頭藏尾,簡直大張旗鼓。清有文字獄,唐沒有。唐有壯美人,清沒有。一個時代,一個標杆。唐風自然。唐人健美。胖是病,不是美。胖啥時候都是病!(^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