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辰州閒人

    看過題目,覺得缺乏相關的背景,比如春夏秋冬什麼季節?比如登山的型別及高度?比如計劃登山的里程及時間?這些必要的登山前提,直接影響著登山時必要的裝備。技術級登山與非技術級登山,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等級及概念,隨之所需的裝備也不盡然。這裡假設提問者的登山系指戶外愛好者2000米以下非技術級別、春夏秋三季、三日內的普通登山,所需要準備的自我保護裝備。

    大致有兩個大項吧。簡單而言一是服裝類;二是保護類。

    一、關於穿著。戶外穿著原則最裡面是基礎、保暖、防護三層原則。1、最裡面的基礎層。貼身穿的是速乾衣褲,速乾衣褲可以將汗水直接排出,不會因殘留的汗水打溼衣服而導致氣溫驟降時的失溫。2、中間的保暖層。保暖層的衣服主要指薄、厚抓絨,根據季節氣候的變化以及所攀登高山的海拔,準備不同型別的抓絨。3、衝鋒衣褲及登山鞋。最外層的衝鋒衣褲及登山鞋,主要是防風、防雨功能,遭遇大雨大風降溫的天氣時,最外層的防護措施彰顯重要。4、帽子(遮陽、防曬、保暖)、手套類裝具的準備,也不容忽視。

    二是保護類。1、GPS的準備。GPS的準備非常重要,出發前,需要將整個行程的軌跡輸入進去,然後整個戶外登山活動必須嚴格按照軌跡進行,隨時糾正偏差,不能偏離軌跡。此外,像指北針、口哨也屬常用保護自己的工具。2、關於繩索。戶外登山,準備一段繩索也同樣是必須的。繩具長度建議在15米左右,質量必須是嚴格執行國標的產品。3、登山杖,登山杖的使用,在一定意義上說,可以延緩體力,保護膝蓋骨,對於完成自己的戶外行程有著非同小可的作用。4、帳篷、睡袋、防潮墊以及爐具、高山液化罐、熱水杯、保溫桶等的準備。帳篷一般為三季帳足夠,睡袋溫標根據自己行程的所在地情況而定,一般低於極限溫標10度為舒適溫標。

  • 2 # 買戶外

    戶外活動最重要的也是老生常談的問題,那就是安全!安全重於一切,關於戶外活動你不得不知的安全常識!

    體力,戶外活動的基石

    雖然登山有很多技巧、很多技能、很多知識需要學習。體力這最最基本的條件,無疑的是戶外活動之中最根本的基石。

    有良好的裝備與技能在戶外活動中,當然是大大的加分,但根本性的基礎,還是在於體力。體力不好的話,就算是什麼都不會跟著領隊走還是走得到目的地,但體力不好的話,哪裡也去不成。是的,就算看不懂地圖,不擅使用指北針,體力好的話,跟著領隊走也能走到目的地。若是不慎走丟了,又不會判斷位置,待在原地不動與時間耗下去等待救援,體力好的人就有更多優勢,並且能保持清醒、做出正確的判斷。

    正確的戶外裝備

    登山裝備乃是一門廣博的學問,而且每一個動作裡都有細節,講十天十夜也講不完。在此只是略提重點。

    一.從頭開始

    帽子或頭巾幾乎是每個新手都必要的,頭部的保暖是重要的。

    頭部保暖的重點,在於太陽穴的部份。以能夠包覆住太陽穴的厚毛帽為優先考慮,能夠遮住太陽穴的頭帶甚至比只能遮住頭髮的厚帽子效果更加。材質除了能夠保暖外,若能夠防水那就更棒了。

    二.衣著方面

    三件式的穿法,三件式簡而言之就是「內層排汗」、「中層保暖」、「外層防風雨」的穿法。

    內層保暖的重點在於絕對不要穿棉質。棉質會吸水,而且吸水後就無法保暖、體溫無法將棉纖維中的水分蒸散,如此便會一直帶走表皮的體溫,在惡劣的天候中造成人體失溫的狀態。因此務必選擇人造纖維材質的衣服,即洗標上標示POLYESTER的衣物即可。

    中層衣的目的,則是為了維持體溫,其選擇就真的非常非常多了,而且保暖材質眼花撩亂,讓人難以選擇。由於羽絨製品遇水即失去保暖效果,因此個人認為羽絨不適合當中層衣。個人認為理想的中層衣是羊毛纖維、內層有抓絨以留住空氣,能夠將排汗衣散逸出來的水分再次透出,而外層能有輕度的防潑水功能。

    外層衣有兩個目的,一是防風、二是防雨。若要將這兩個目的和而為一,通常就是得買Gore-Tex或同級類似的材質。因此新人可以分開這兩樣功能。防風的話一般面板風衣即可,目的在於不要讓風直接吹進身體裡。注意下襬最好要有束帶的設計,風大時可束緊以免冷風灌進身體裡。防雨的話就是一般雨衣即可。

    三.行進中的鞋與登山杖

    登山鞋的特性在於硬鞋底與腳踝的包覆性,因此適於崎嶇的泥土岩石路面,不適於平坦的硬路面。

    不管哪座山,幾乎都會遇上陡下坡的坡面。這時登山杖能夠分擔身體的重量,避免所有的重量都由雙膝負擔。基本使用法如下:上坡的使用方法是將登山杖縮短,先將登山杖定至高位,在用雙手力量撐起身體往上。下坡的方法則是將當山杖放長,下坡時先將登山杖定至低位,在用雙手的力量輔助雙腳往下。

    迷路的處置與基本概念

    根據統計,迷路在山難中是最容易發生的山難事件。若非是常走或路跡開發明顯的山徑,在山上遇到一小段迷路是很常見的事情。

    因此在戶外具備使用指北針、地圖、GPS來進行判位的能力是一項重要的能力。但是每個人經驗不同,判位出來的結果就可能會有所錯誤,這時候迷路的處置就十分重要。

    【S.T.O.P. & Hug a tree 你一定要記得的登山口號】

    在戶外活動中,若不幸單獨迷路,這句話將是你的救命錦囊。何謂「S.T.O.P.」?這是以下單字的縮寫:

    (1) S就是Stop

    停止任何的行動,讓自己先冷靜下來,慌亂無助於思考,常常會把人帶向更糟糕的狀況去。

    (2) T就是Think

    思考並回想,思考自己現在的狀況,想一想可能迷路的地點。

    (3) O就是Observe

    觀察地形及環境:身旁自然環境有哪些可用的資源,又有那些危險因子?

    (4) P就是Plan

    計劃,如何選擇和計劃一個恰當的地點來避難及等待救援?

    (5) 仍然是Stop

    停止任何的行動。

    「Hug a tree」在執行S.T.O.P.的同時,你可以選擇一棵大樹,抱著它,或是靠在樹幹旁邊。人類古老的記憶理,大樹提供給人遮風避雨的依靠。當人類情感慌亂時,大樹有一種真實帶給人安全感、撫慰人心的力量。

    【緊急避難的準備】

    雖然大揹包很重又很不舒服,尤其迷路心急時肩上的負重更叫人難受。但是我們必須將它視為身體器官的延伸,決不可將揹包離身,尤其是單獨迷路時更顯重要!

    若是一小段迷路,低音哨是很好的呼喚夥伴的工具。由於波長的關係,低音可以繞過較多的屏障有比較遠的傳送距離,但是人的大聲呼喊卻都是高音,而高音容易被樹木岩石吸收掉,因此低音哨是個很好提示位置的工具,可以讓自己更容易被發現。

    若有判位的能力,那通常可以快速脫離迷路的狀態。但有這樣的能力也要有這樣的工具,因此指北針、地圖自是不可缺少,當然,若有GPS那是最佳,可以精準無誤的確認自己的所在。

    山區最害怕的,就是失溫的危險,只要不失溫,維持最基本的生命跡象越久,就越有機會爭取到救援。揹包裡面必須有各樣避免失溫的東西,就是你的衝鋒衣、保暖衣、睡袋。揹包裡面必須要有一個大塑膠袋(黑色大垃圾袋),在危急時可這個垃圾袋套在身上,在口鼻處挖個小洞,如此一來就是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緊急避難帳!還可以準備一張急救毯,這是一種鋁箔作成的大片薄膜,鋪在地上可以隔絕地上的溼氣以及減少自身熱氣散逸,更可用來反光提示位置,真是一舉多得的好物。

    除此之外也必須要有照明用具,含頭燈、或是火柴、火種。雖然以LNT的觀念來看生火是能避免則避免的行為,但是若危急時還是可以生個火堆,保持溫暖並且克服人類對黑暗的恐懼。

    最後就是必須有高熱量的備用食物,糖果、巧克力是不錯的選擇。在急難時剋制並且妥善的規劃食物的分配,儘量位自己爭取到更多維持生命跡象的時間。

    也因此,若是離開營地的衝頂行程裡,我們所攜帶的衝頂揹包之中,都必須有上面提到的東西,因為衝頂的路程中,也是有可能迷路的。再次整理揹包裡必放的避難物品:低音哨、判位工具(地圖、指北針,或GPS)、衝鋒衣、保暖衣、頭燈、大垃圾袋、急救毯、火種、備用的高熱量食物。

    【迷路行走的原則】

    若評估之後,自己認為時間裝備充裕、有信心可以脫離迷途,那以下幾件事是迷路行走的建議:

    1. 往山上走而非往溪谷中走

    我們小時候都有聽過這樣的故事:有一個人在山裡迷路,過了幾天他自己悠然的走出來了。有人問他說你怎麼走出來的,那個人說:我知道水都往下流,沿著溪流走就可以離開山區。大家聽了恍然大悟,紛紛都說他是個聰明的人。

    山區迷路沿著溪流走,這樣真的聰明嗎?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或許是吧,但在大陸卻是萬萬不可。登山迷路,絕對,絕對不可以沿著溪谷走!

    大家都知道山高險峻溪流短急,也因此溪流地形變化非常非常大,高瀑、深潭、危崖、峭壁樣樣不少。最可怕的是一種分段峽谷瀑布的地形,也就是上下為急瀑、中間藏深潭,兩側皆峭壁峽谷的地形,走入其中若無溯溪裝備絕對無法出來,等於是走入死穴,別說是被救援,甚至連屍體可能永遠都不會被發現。

    因此千萬不要被那則害死人的故事給欺騙了,若是迷路千萬不可沿著水路,相反的,應該越往山上走。大致上是越往山上的地形越為單純,視野也越好,甚至可以看到目標山徑。確立自己身處的位置,並且有了標的可以前進,這才能開始走,也才有機會回到正路,脫離迷途。

    2. 勤做並詳實的記錄

    一個登山者記錄自己的步伐是一件重要的事。記錄除了可以下山後整理給其他人,在山上時也是讓自己回想原路的最好指引。

    一份好的記錄,最好能夠把每個點都對應到地圖上面,並且有詳盡的地貌描述。當迷路時,翻開記錄本,推演上一次記錄點的位置,觀察現地的植被與地形再對照,往往能很快的知道身處何方,有機會更能找回原路繼續行程。

    若是迷了路找路,更應該詳盡的觀察及記錄,不但能避免重複走,也有助於自己理清地形和自身的關係。

    3. 向人透露自己的狀態以及位置。

    通常迷路又被重新搜救成功的人通常都會做這樣的事:留字條。

    字條上可以描述自己現有的裝備、身體狀況,以及接下來想要找的路與方向。通常有經驗的搜救人員,若是知道迷路者的裝備狀況,就大約可以推算出可以延續多久的生命跡象,增加搜救成功的機會。

    雖然亂丟垃圾是一樣糟糕的行為,但是生命危急的此刻,這些垃圾反而可以給人指引。最好的方式就是將垃圾以不自然的方式擺放,像是將包裝紙綁在樹枝上之類的,讓垃圾看起來很刻意,這樣都能提示後人自己出現過的位置,是很好的指引。

    4. 如果可以,儘量不要脫隊

    每個人速度不同,人數一多就會將隊伍拉得很長,領隊往往無法兼顧每個隊員,許多山難就這樣發生了。

    基本上理想中的隊伍是六人以下,而且隊伍中最後一個人(領隊)能夠在視覺或聽覺所及之處,能掌握所有人的行蹤。當然這是在隊伍有新手的情況之下,若成員每個都是有經驗的老驢,那其實不用這樣約束。

    以上是一些戶外徒步登山安全的觀念,其實戶外安全的知識非常之多,以上只是一些簡單的概念,先讓大家瞭解,那我們之後上山能夠更順利,也更安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關於健身的基礎常識,我們的普遍認知其實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