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歷史原本不應該存在假設。
在楚國曆史上,楚成王算得上是一位最可惜的一位楚王:他一生熬死了兩位東周霸主,又將一位偽霸主徹底擊垮,自己卻始終未能真正當上霸主!
在與東周首位齊桓公爭霸之時,看似每次楚成王都落了下風,但實際上他是輸了面子贏了裡子:齊桓公四處稱霸之際,正是楚國領土擴張最為迅猛之時。當齊桓公去世時,楚國勢力範圍已擴張到淮河流域,逼近了宋國。
齊桓公死後,宋襄公試圖稱霸。可由於宋襄公不得人心,諸侯們寧願與楚國結盟,也不想投靠宋國。這一時期,最為標誌性的事件就是鄭文公居然主動前往楚國,朝見了楚成王。這是中原大國第一次自願倒向楚國,楚成王高興地賞賜了鄭國大量銅;鄭文公回國後,用這些銅鑄了三口鐘!宋襄公對鄭國極為不滿,率兵前往討伐;楚成王則率兵前往攻打宋國,以救鄭國。公元前638年,楚、宋二軍在泓水遭遇,結果楚軍一舉擊敗了宋軍,宋襄公身受重傷,次年就含恨而終。
泓水之戰的勝利,不但讓宋國臣服於楚,衛、曹、陳等等諸侯國看出楚國實力強大,也紛紛投靠了楚國。
可就在楚國在東周快速發展,楚成王即將繼齊桓公之後成為下一任霸主之際,一位讓楚人頭疼不已的人物回到了大陸,坐上了國君之位:他,就是晉文公。
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在秦穆公扶持下回到晉國成為國君;公元前535年,在狐偃強烈建議下,晉文公出兵救助周襄王,讓晉國譽滿天下;宋人看出了晉國的強大實力,毫不猶豫地與楚國絕交,投靠了晉國。
考驗楚成王成色的時候到了!
由於齊國頻繁入侵魯國,為了報復,在公元前634年魯人主動來到楚國,請求伐齊和伐宋:伐齊是替魯人出氣,伐宋是魯國想討好楚人。魯國是周公之後,春秋後走向了衰落,可政治影響力卻極大。如今連魯國都投靠了楚國,楚成王的霸主之位,幾乎就是唾手可得了!
魯人的到訪,讓楚成王大為興奮。
同年冬,應魯人之邀,楚成王就派令尹子玉、司馬子西率軍前往圍攻宋國緡邑(山東金鄉東北),另外派出一支楚軍配合魯人去伐齊,攻佔了齊國谷邑(山東東阿)。公元前633年,見宋國仍不肯屈服,楚成王聯合陳、蔡、鄭、許等等眾多諸侯國前往伐宋,把宋國都城商丘圍了個水洩不通!
這時宋國君臣才感覺到大事不妙,立刻派使者向晉文公求救。
眼下,晉文公回國才剛五年。除了秦國和宋國兩大盟友外,晉國最大政治資本就是得到了周王室的認可。秦國遠在渭河平原,宋國正被楚人圍攻,周王室早就是羸弱不堪。
楚國此時已完全控制住了南陽盆地,吞併了南申國、息國、弦國、江國、黃國等等眾多諸侯國,鄭國、陳國、蔡國、許國、衛國、曹國、魯國等等都成為楚國盟友。可以說,黃河以南,除了周王室、齊國、宋國外,幾乎全是楚國勢力範圍。如果這次楚國再令宋國臣服,然後挾戰勝宋國之威逼迫齊國投誠,楚成王成為東周霸主就成了板上釘釘之事。
在晉國正式出兵之前,晉文公身邊第一謀臣狐偃給出了救宋的方略:“曹國剛剛歸順楚國,衛國則剛剛與楚國聯姻。如果先攻打這兩國,楚人必定來救,這樣齊、宋之難就可免了!”公元前632年春,晉文公組建了上中下三軍,按照狐偃計策出兵前往討伐衛國和曹國。到3月,晉軍就已先後拿下了衛國和曹國。
可面對晉人的“圍魏救趙”之計,楚成王卻表現得極為鎮定:雖然衛國和曹國形勢日趨惡劣,但楚國僅象徵性地派出了一支偏師前往營救,可主力仍然留在呆在宋國和齊國,絲毫不為所動。
宋人被攻得實在受不了,趕緊又派使者帶著重賂來到晉軍營中,催促晉人趕快前來營救。
對晉人來說,這是一個極為不好的兆頭:原本以為,只要攻打衛國和曹國,楚軍就會解宋國之圍前來救衛、曹二國;可現在曹、衛都已都已被攻破,楚國卻始終呆在原地沒有動彈!如果直接去宋國攻打楚軍,齊、秦二國都宣佈不跟從;晉國獨自前往,在楚國擁有諸多盟國作後援的前提下,晉國軍隊以一敵多能取勝嗎?
就在這極其被動的局面下,戰神先軫給出瞭解困的妙法:讓宋人把賄賂轉送給齊、秦二國,讓這二國代為向楚成王求情;晉國卻又將曹、衛之田分了,轉給了宋人。
此時,不動如山的楚成王其實佔據了絕對上風:宋國已被圍攻數月,眼看就要被攻破;晉軍雖然出動,卻滯留在衛、曹之間,遲遲不敢南下來尋楚人決戰。只要再堅持一段時間,宋國就會像熟透的蘋果,掉入楚人懷中!到那時,天下諸侯都不得不臣服於楚,楚成王將順勢成為新一代霸主。
所以,當他見到齊、秦二國使者時,都帶著極為蔑視的目光。等這兩國使者提出解宋國之圍的請求時,楚成王當場就氣壞了——無緣無故,憑什麼楚人要賣齊國和秦國面子?況且宋人還收了曹、衛之田,這不是打楚國臉嗎?於是,楚成王倨傲地拒絕了齊、秦二國的求情!
齊、秦二國接受了宋人賄賂,卻沒能為宋國辦成事情,頓時大怒。於是,這兩國都立即投入了晉國陣營,與晉人結成了同盟。
直到這時,楚成王才明白上了晉人的當:把東周兩個強國推向了晉人懷中!
齊、秦與晉國結盟後,形勢就發生了突變:晉人已征服了衛國、曹國;“牆頭草”魯國見勢不妙,已隱隱有該換門庭的苗頭;秦國與齊國兩大國一加入晉國陣營,頓時抵消了楚國盟友眾多的優勢!
在此關鍵時刻,楚成王究竟是要繼續堅持爭霸,還是會就此退縮?
早在與齊桓公爭霸時期,楚成王就學會了一條:裝慫。從來都不與齊國正面爭鋒,卻屢屢趁齊國分身乏術時攻打其弱小的盟國。所以,在楚成王與齊桓公爭霸期間,表面上每次齊國都最終獲勝,可楚國卻往往能趁機吞併掉齊國那些弱小盟國。這就是齊桓公得了“面子”,楚成王卻得了“裡子”。在楚成王眼中,從來就沒有把“霸主”這個頭銜看得很重,他所希望的更是實惠。
所以,楚成王一看可能形成“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大決戰,立刻就先行退回到了南陽盆地內,然後督促令尹子玉趕緊撤軍。可沒想到,剛愎自用的子玉頑固地拒絕撤軍。楚成王一氣之下,只給子玉留下了少量軍隊去應付晉軍。最終,在城濮之戰中,先軫成功地戰勝了子玉,讓晉文公一舉而成為東周新一代霸主!
從城濮之戰的過程來看,如果楚國全力以赴,未必就不能在城濮之戰中擊敗晉國。可以說,楚成王在關鍵時刻的退縮,是他失去霸主頭銜的關鍵因素。可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不是子玉的頑固堅持,城濮之戰就不會爆發,晉文公要想稱霸東周也將會是個漫長的過程。
這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歷史原本不應該存在假設。
在楚國曆史上,楚成王算得上是一位最可惜的一位楚王:他一生熬死了兩位東周霸主,又將一位偽霸主徹底擊垮,自己卻始終未能真正當上霸主!
在與東周首位齊桓公爭霸之時,看似每次楚成王都落了下風,但實際上他是輸了面子贏了裡子:齊桓公四處稱霸之際,正是楚國領土擴張最為迅猛之時。當齊桓公去世時,楚國勢力範圍已擴張到淮河流域,逼近了宋國。
齊桓公死後,宋襄公試圖稱霸。可由於宋襄公不得人心,諸侯們寧願與楚國結盟,也不想投靠宋國。這一時期,最為標誌性的事件就是鄭文公居然主動前往楚國,朝見了楚成王。這是中原大國第一次自願倒向楚國,楚成王高興地賞賜了鄭國大量銅;鄭文公回國後,用這些銅鑄了三口鐘!宋襄公對鄭國極為不滿,率兵前往討伐;楚成王則率兵前往攻打宋國,以救鄭國。公元前638年,楚、宋二軍在泓水遭遇,結果楚軍一舉擊敗了宋軍,宋襄公身受重傷,次年就含恨而終。
泓水之戰的勝利,不但讓宋國臣服於楚,衛、曹、陳等等諸侯國看出楚國實力強大,也紛紛投靠了楚國。
可就在楚國在東周快速發展,楚成王即將繼齊桓公之後成為下一任霸主之際,一位讓楚人頭疼不已的人物回到了大陸,坐上了國君之位:他,就是晉文公。
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在秦穆公扶持下回到晉國成為國君;公元前535年,在狐偃強烈建議下,晉文公出兵救助周襄王,讓晉國譽滿天下;宋人看出了晉國的強大實力,毫不猶豫地與楚國絕交,投靠了晉國。
考驗楚成王成色的時候到了!
由於齊國頻繁入侵魯國,為了報復,在公元前634年魯人主動來到楚國,請求伐齊和伐宋:伐齊是替魯人出氣,伐宋是魯國想討好楚人。魯國是周公之後,春秋後走向了衰落,可政治影響力卻極大。如今連魯國都投靠了楚國,楚成王的霸主之位,幾乎就是唾手可得了!
魯人的到訪,讓楚成王大為興奮。
同年冬,應魯人之邀,楚成王就派令尹子玉、司馬子西率軍前往圍攻宋國緡邑(山東金鄉東北),另外派出一支楚軍配合魯人去伐齊,攻佔了齊國谷邑(山東東阿)。公元前633年,見宋國仍不肯屈服,楚成王聯合陳、蔡、鄭、許等等眾多諸侯國前往伐宋,把宋國都城商丘圍了個水洩不通!
這時宋國君臣才感覺到大事不妙,立刻派使者向晉文公求救。
眼下,晉文公回國才剛五年。除了秦國和宋國兩大盟友外,晉國最大政治資本就是得到了周王室的認可。秦國遠在渭河平原,宋國正被楚人圍攻,周王室早就是羸弱不堪。
此時晉文公要與楚國決戰,無疑是楚成王佔上風。楚國此時已完全控制住了南陽盆地,吞併了南申國、息國、弦國、江國、黃國等等眾多諸侯國,鄭國、陳國、蔡國、許國、衛國、曹國、魯國等等都成為楚國盟友。可以說,黃河以南,除了周王室、齊國、宋國外,幾乎全是楚國勢力範圍。如果這次楚國再令宋國臣服,然後挾戰勝宋國之威逼迫齊國投誠,楚成王成為東周霸主就成了板上釘釘之事。
儘管形勢極為不利,剛回國才五年的晉文公就在眾多大臣支援下,毅然決定要救宋國,與楚成王正式展開爭霸!在晉國正式出兵之前,晉文公身邊第一謀臣狐偃給出了救宋的方略:“曹國剛剛歸順楚國,衛國則剛剛與楚國聯姻。如果先攻打這兩國,楚人必定來救,這樣齊、宋之難就可免了!”公元前632年春,晉文公組建了上中下三軍,按照狐偃計策出兵前往討伐衛國和曹國。到3月,晉軍就已先後拿下了衛國和曹國。
可面對晉人的“圍魏救趙”之計,楚成王卻表現得極為鎮定:雖然衛國和曹國形勢日趨惡劣,但楚國僅象徵性地派出了一支偏師前往營救,可主力仍然留在呆在宋國和齊國,絲毫不為所動。
宋人被攻得實在受不了,趕緊又派使者帶著重賂來到晉軍營中,催促晉人趕快前來營救。
對晉人來說,這是一個極為不好的兆頭:原本以為,只要攻打衛國和曹國,楚軍就會解宋國之圍前來救衛、曹二國;可現在曹、衛都已都已被攻破,楚國卻始終呆在原地沒有動彈!如果直接去宋國攻打楚軍,齊、秦二國都宣佈不跟從;晉國獨自前往,在楚國擁有諸多盟國作後援的前提下,晉國軍隊以一敵多能取勝嗎?
就在這極其被動的局面下,戰神先軫給出瞭解困的妙法:讓宋人把賄賂轉送給齊、秦二國,讓這二國代為向楚成王求情;晉國卻又將曹、衛之田分了,轉給了宋人。
此時,不動如山的楚成王其實佔據了絕對上風:宋國已被圍攻數月,眼看就要被攻破;晉軍雖然出動,卻滯留在衛、曹之間,遲遲不敢南下來尋楚人決戰。只要再堅持一段時間,宋國就會像熟透的蘋果,掉入楚人懷中!到那時,天下諸侯都不得不臣服於楚,楚成王將順勢成為新一代霸主。
所以,當他見到齊、秦二國使者時,都帶著極為蔑視的目光。等這兩國使者提出解宋國之圍的請求時,楚成王當場就氣壞了——無緣無故,憑什麼楚人要賣齊國和秦國面子?況且宋人還收了曹、衛之田,這不是打楚國臉嗎?於是,楚成王倨傲地拒絕了齊、秦二國的求情!
齊、秦二國接受了宋人賄賂,卻沒能為宋國辦成事情,頓時大怒。於是,這兩國都立即投入了晉國陣營,與晉人結成了同盟。
直到這時,楚成王才明白上了晉人的當:把東周兩個強國推向了晉人懷中!
齊、秦與晉國結盟後,形勢就發生了突變:晉人已征服了衛國、曹國;“牆頭草”魯國見勢不妙,已隱隱有該換門庭的苗頭;秦國與齊國兩大國一加入晉國陣營,頓時抵消了楚國盟友眾多的優勢!
在此關鍵時刻,楚成王究竟是要繼續堅持爭霸,還是會就此退縮?
早在與齊桓公爭霸時期,楚成王就學會了一條:裝慫。從來都不與齊國正面爭鋒,卻屢屢趁齊國分身乏術時攻打其弱小的盟國。所以,在楚成王與齊桓公爭霸期間,表面上每次齊國都最終獲勝,可楚國卻往往能趁機吞併掉齊國那些弱小盟國。這就是齊桓公得了“面子”,楚成王卻得了“裡子”。在楚成王眼中,從來就沒有把“霸主”這個頭銜看得很重,他所希望的更是實惠。
此時此刻就期望楚成王與晉國硬碰硬決戰,根本就不是他的行事風格。所以,楚成王一看可能形成“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大決戰,立刻就先行退回到了南陽盆地內,然後督促令尹子玉趕緊撤軍。可沒想到,剛愎自用的子玉頑固地拒絕撤軍。楚成王一氣之下,只給子玉留下了少量軍隊去應付晉軍。最終,在城濮之戰中,先軫成功地戰勝了子玉,讓晉文公一舉而成為東周新一代霸主!
從城濮之戰的過程來看,如果楚國全力以赴,未必就不能在城濮之戰中擊敗晉國。可以說,楚成王在關鍵時刻的退縮,是他失去霸主頭銜的關鍵因素。可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不是子玉的頑固堅持,城濮之戰就不會爆發,晉文公要想稱霸東周也將會是個漫長的過程。
可惜的是,歷史既沒能讓楚成王堅持與晉決戰,也沒有讓子玉聽命撤軍——所以說,楚成王沒能成為霸主,真乃是時也、運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