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羅爾斯正義

    回答這個問題,可能要抽絲剝繭,一層層來分析研究並捋清楚字、詞、句的邊界和含義,才能有所收穫吧。

    其次,人是不是動物的一種?各種不同的學科都有不同的觀察點和論述,這裡我嘗試使用心理學的方法:人性有約束性與無約束性,是心理學研究的兩大分歧。個人比較傾向於有約束性——也就是說人性有內在的、不可以用工具理性、道德規範影響到的“慾望”,其實也就是認為人雖然能夠超越一些意識範疇,但始終還是一種心理學意義上的動物。

    第三,如果認同或者有部分認同上述觀點,我們就會發現——人性與獸性是兩個相交的圓,重疊部分應該是沒有太大區別的。

    第四,由於基因、文化、經歷的不同,人類意識之海里面有各種“觀念”——思想錨碇。這既有人性約束,也有後天構建的經驗、觀點與道德,他們之間有重疊、轉換、此消彼長等等,還有劇烈的精神衝突。個人認為,單純從獸性、人性的二元分法來看待這種極其複雜的精神現象,可能或許簡單與僵化了。

    第五,西方思想傳承希伯來文化與希臘文化,尤其是希伯來的宗教文化——我們討論西方思想的時候,是不可以忽略他們的歷史,尤其是宗教史的。中世紀思想禁錮那麼長時間——在耶穌基督的強大他律型神性的約束下,可能比我們的自律文化更接近於道德。後來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人道、希臘理性主義迴歸,自由解放之聲才逐漸響徹雲霄。但宗教倫理始終對世俗有約束——新教倫理就是如此,賺錢不是為了揮霍,而是為了上帝的榮耀,爭當選民。

    第六,這裡面還有很關鍵的一點值得探討:人道繼續擴大,萬物皆有靈,狗道、貓道、畜牲道等等又有沒有自由與權利呢?何為獸性?何為人性?潛意識裡把“人性”認為是高尚的,“獸性”認為是低賤的(此處討論應該去除文化自帶意義),邏輯上是不是更接近於等級觀念?

    當然,“是怎麼樣”討論過後,應該繼續思考“應該怎麼樣”——人生確實不能僅僅生活在“鐵一般的事實”之中無力自拔,我們應該有積極性、主動性——詩意與遠方。不過,一旦討論價值問題,就很玄、很艱難、基礎很不穩,我們所依仗的“工具理性”效用會打折扣,這恰好是當代人類精神困頓、迷茫、痛不欲生的重要原因——暫時可能看不到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工兢兢業業,吃苦奈勞,卻得不到老闆認可,是太老實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