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大學教授範圍很廣,口味也不盡相同,限於篇幅,在此不可能一一列舉,所以舉個比較出名的例子來回答這個問題。
國立青島大學教師合影(右3為梁實秋)
1930年,國立青島大學在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成立,當時以校長楊振聲為首,有幾個愛好杯中物的教授,經常下館子聚會,人稱“酒中八仙”。這群酒徒的成員並不固定,幾年中也有變化,據梁實秋記憶,一般是指楊振聲、趙太侔、梁實秋、聞一多、陳命凡、黃際遇、劉康甫和方令孺八人。據說有一次聚會,聞一多環顧座上酒客共有八人,恰巧七男一女,一時靈感,遂自封為“酒中八仙”。
酒中八仙經常吃酒逍遙的地方一是厚德福,一是順興樓。
厚德福本是老北京的一家河南菜館,梁實秋父親是厚德福的股東,梁實秋到青大任教後,在他建議下,厚德福到青島設了分號。梁在《酒中八仙:記青島舊遊》中回憶說:“厚德福是新開的,只因北平厚德福飯莊老掌櫃陳蓮堂先生聽我說起青島市面不錯,才派了他的長子陳景裕和他的高徒梁西臣到青島來開分號。我記得我們出去勘察市面,順便在順興樓午餐,夥計看到我引來兩位生客,一身油泥,面帶濃厚的生意人的氣息,心裡就已起疑。梁西臣點菜,不假思索一口氣點了四菜一湯,炒辣子雞(去骨)、炸肫(去裡兒)、清炒蝦仁……夥計登時感到來了行家,立即請掌櫃上樓應酬,恭恭敬敬的問:‘請問二位寶號是在哪裡?’我們乃以實告。此後這兩家飯館被公認為是當地巨臂,不分瑜亮。”
厚德福頗有幾樣拿手菜,比如核桃腰、鐵鍋蛋、瓦塊魚、兩做魚等都是獨門手藝,別有風味的,許多年後,梁實秋對此依然念念不忘,都將它們記在文章裡。
厚德福的鐵鍋蛋是燒烤風味的,所以最好吃。首先要置備口大底小的厚實黑鐵鍋一個,在打好的雞蛋里加上油鹽作料,摻一些肉末和綠豌豆也可,但不可過多,然後倒進鍋裡連燒帶烤,烤到蛋漲到鍋口,作焦黃色,就可以上桌了。鐵鍋蛋的妙處在於鐵鍋保溫,上了桌還有嗞嗞作響的滾沸聲,與鐵板燒的道理相似。厚德福在青島開設分號後,梁實秋和青大同人經常光顧,實秋的好友趙太侔有次一時興起,點了鐵鍋蛋,還拿出一元錢,讓飯店夥計出去買幹乳酪,切成碎丁羼在蛋裡。這樣做出的鐵鍋蛋果然不同凡響,從此後成為定例,每吃鐵鍋蛋必加乳酪。
核桃腰是厚德福的名菜,不過這道菜與核桃無關,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做法與眾不同,吃起來有核桃滋味或者有吃核桃的感覺。一般說來,北方館子不擅長做腰,所謂炒腰花往往炒得過火而乾硬,所以有些飯館特別註明是南炒腰花;熗腰片也不如川菜館或湘菜館做得軟嫩。但厚德福的核桃腰既不炒,也不熗,而是將腰子切成長方形的小塊,要相當厚,表面上縱橫劃紋,下油鍋炸,火候必須適當,油要熱而不沸,炸到變黃,取出蘸花椒鹽吃,不軟不硬,咀嚼中有異感,這才是正宗的核桃腰。
後來梁實秋離開北平,四處奔波,很難吃到厚德福的核桃腰了。梁實秋有次去一家小館吃飯,在菜譜上偶然發現核桃腰的名字,欣喜若狂,點來一嘗,原來是一盤炒腰花,拌上一些炸核桃仁,與厚德福的核桃腰風馬牛不相及,梁實秋在《核桃腰》中憤憤地說:“軟炸腰花當然是很好吃的一樣菜,如果炸的火候合適。戰核桃仁當然也很好吃,即使不是甜的也很可口。但是核桃仁與腰花放在一個盤子裡則似很勉強,一軟一硬,頗不調和。”
順興樓是青島本地的老菜館,屬於山東菜系,廚師是煙臺福山縣的高手,手藝不錯。當家好菜除燕窩、海參外,還有爆雙脆、鍋燒雞、汆西施舌、醬汁魚、燴雞皮、拌鴨掌、黃魚水餃等,都很精美別緻。八仙聚會通常以四個雙拼冷盤開始,有時候特別是在夏天,四拼盤會換為一個大盤,將大烏參切成細絲放在冰箱裡冷藏,上桌時澆上芝麻醬三合油和大量的蒜泥,非常好吃;酒酣飯飽之後,常常上一碗酸辣魚湯醒酒,這幾乎成了八仙宴飲的一個保留節目。
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曾多次提及順興樓,他在《餃子》中這樣寫道:“在青島順興樓宴會,最後上了一缽水餃,餃子奇小,長僅寸許,餡子卻是黃魚韭黃,湯是清澈而濃的雞湯,表面上還飄著少許雞油。大家已經酒足飯飽,禁不住誘惑,給吃得精光,連連叫好。”順興樓還有一道讓梁實秋久久不能忘懷的招牌菜“汆西施舌”,西施舌屬於貝類,似蟶而小,似蛤而長,產於青島淺海泥沙中,肉長而色白,常伸出殼外,其狀如舌,故名“西施舌”。梁實秋在《西施舌》中這樣描述:“我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島順興樓席上,一大碗清湯,浮著一層尖尖的白白的東西,初不知為何物,主人曰‘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軟的感覺,嘗試之下果然名不虛傳,但覺未免唐突西施。”
八仙的最愛是紹興花雕,每次聚會都喝光一罈,整整30斤。宴會開始前,首先選酒,兩個堂倌抬一罈花雕上來,當面啟封試嘗,微酸尚無大礙,最忌的是帶有甜意,有時要換兩三壇才得中意。酒罈就放在桌前,自行舀取,“八仙”喝酒喜歡用一種淺淺的碗,一口一大碗,痛快淋漓,頗有梁山遺風。
八仙喝酒時一般都邀朋友共樂,一桌一般十幾人。從下午六時喝到八點左右,不勝酒力的三、五位先起身告辭,剩下的八、九位則是興致正豪,開始寬衣攮臂,猜拳行酒。不作拇戰,30斤花雕不易喝光,梁實秋曾經調侃道:“在大庭廣眾的公共場所,扯著破鑼嗓子‘雞貓子喊叫’實在不雅。別個房間的客人都是這樣放肆,入境只好隨俗。”
梁實秋和妻子在青島的寓所位於魚山路七號, 梁氏夫婦熱情好客,梁實秋又是位美食家,常做出許多美味與大家分享,所以他的家是朋友和學生們最愛去的地方。有一次梁實秋從北平定做了一具烤肉支子,在家燒烤肉片與朋友同享,他在《烤羊肉》中說:“我的支子運來後,大宴賓客,命兒輩到寓所後山拾松塔盈筐,敷在炭上,松香濃郁。烤肉佐以濰縣特產大蔥,真如錦上添花,蔥白粗如甘蔗,斜切成片,細嫩而甜。吃得皆大歡喜。……我離開青島時把支子送給同事趙少侯,此後抗戰軍興,友朋星散,這青島獨有的一個支子就不知流落何方了。”
九一八事變後,平津學生南下請願,波及青大,楊振聲、聞一多相率引去,方令孺也在此間離開了青島,八仙聚會的盛況至此不再。
民國的大學教授範圍很廣,口味也不盡相同,限於篇幅,在此不可能一一列舉,所以舉個比較出名的例子來回答這個問題。
國立青島大學教師合影(右3為梁實秋)
1930年,國立青島大學在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成立,當時以校長楊振聲為首,有幾個愛好杯中物的教授,經常下館子聚會,人稱“酒中八仙”。這群酒徒的成員並不固定,幾年中也有變化,據梁實秋記憶,一般是指楊振聲、趙太侔、梁實秋、聞一多、陳命凡、黃際遇、劉康甫和方令孺八人。據說有一次聚會,聞一多環顧座上酒客共有八人,恰巧七男一女,一時靈感,遂自封為“酒中八仙”。
酒中八仙經常吃酒逍遙的地方一是厚德福,一是順興樓。
厚德福本是老北京的一家河南菜館,梁實秋父親是厚德福的股東,梁實秋到青大任教後,在他建議下,厚德福到青島設了分號。梁在《酒中八仙:記青島舊遊》中回憶說:“厚德福是新開的,只因北平厚德福飯莊老掌櫃陳蓮堂先生聽我說起青島市面不錯,才派了他的長子陳景裕和他的高徒梁西臣到青島來開分號。我記得我們出去勘察市面,順便在順興樓午餐,夥計看到我引來兩位生客,一身油泥,面帶濃厚的生意人的氣息,心裡就已起疑。梁西臣點菜,不假思索一口氣點了四菜一湯,炒辣子雞(去骨)、炸肫(去裡兒)、清炒蝦仁……夥計登時感到來了行家,立即請掌櫃上樓應酬,恭恭敬敬的問:‘請問二位寶號是在哪裡?’我們乃以實告。此後這兩家飯館被公認為是當地巨臂,不分瑜亮。”
厚德福頗有幾樣拿手菜,比如核桃腰、鐵鍋蛋、瓦塊魚、兩做魚等都是獨門手藝,別有風味的,許多年後,梁實秋對此依然念念不忘,都將它們記在文章裡。
厚德福的鐵鍋蛋是燒烤風味的,所以最好吃。首先要置備口大底小的厚實黑鐵鍋一個,在打好的雞蛋里加上油鹽作料,摻一些肉末和綠豌豆也可,但不可過多,然後倒進鍋裡連燒帶烤,烤到蛋漲到鍋口,作焦黃色,就可以上桌了。鐵鍋蛋的妙處在於鐵鍋保溫,上了桌還有嗞嗞作響的滾沸聲,與鐵板燒的道理相似。厚德福在青島開設分號後,梁實秋和青大同人經常光顧,實秋的好友趙太侔有次一時興起,點了鐵鍋蛋,還拿出一元錢,讓飯店夥計出去買幹乳酪,切成碎丁羼在蛋裡。這樣做出的鐵鍋蛋果然不同凡響,從此後成為定例,每吃鐵鍋蛋必加乳酪。
核桃腰是厚德福的名菜,不過這道菜與核桃無關,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做法與眾不同,吃起來有核桃滋味或者有吃核桃的感覺。一般說來,北方館子不擅長做腰,所謂炒腰花往往炒得過火而乾硬,所以有些飯館特別註明是南炒腰花;熗腰片也不如川菜館或湘菜館做得軟嫩。但厚德福的核桃腰既不炒,也不熗,而是將腰子切成長方形的小塊,要相當厚,表面上縱橫劃紋,下油鍋炸,火候必須適當,油要熱而不沸,炸到變黃,取出蘸花椒鹽吃,不軟不硬,咀嚼中有異感,這才是正宗的核桃腰。
後來梁實秋離開北平,四處奔波,很難吃到厚德福的核桃腰了。梁實秋有次去一家小館吃飯,在菜譜上偶然發現核桃腰的名字,欣喜若狂,點來一嘗,原來是一盤炒腰花,拌上一些炸核桃仁,與厚德福的核桃腰風馬牛不相及,梁實秋在《核桃腰》中憤憤地說:“軟炸腰花當然是很好吃的一樣菜,如果炸的火候合適。戰核桃仁當然也很好吃,即使不是甜的也很可口。但是核桃仁與腰花放在一個盤子裡則似很勉強,一軟一硬,頗不調和。”
順興樓是青島本地的老菜館,屬於山東菜系,廚師是煙臺福山縣的高手,手藝不錯。當家好菜除燕窩、海參外,還有爆雙脆、鍋燒雞、汆西施舌、醬汁魚、燴雞皮、拌鴨掌、黃魚水餃等,都很精美別緻。八仙聚會通常以四個雙拼冷盤開始,有時候特別是在夏天,四拼盤會換為一個大盤,將大烏參切成細絲放在冰箱裡冷藏,上桌時澆上芝麻醬三合油和大量的蒜泥,非常好吃;酒酣飯飽之後,常常上一碗酸辣魚湯醒酒,這幾乎成了八仙宴飲的一個保留節目。
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曾多次提及順興樓,他在《餃子》中這樣寫道:“在青島順興樓宴會,最後上了一缽水餃,餃子奇小,長僅寸許,餡子卻是黃魚韭黃,湯是清澈而濃的雞湯,表面上還飄著少許雞油。大家已經酒足飯飽,禁不住誘惑,給吃得精光,連連叫好。”順興樓還有一道讓梁實秋久久不能忘懷的招牌菜“汆西施舌”,西施舌屬於貝類,似蟶而小,似蛤而長,產於青島淺海泥沙中,肉長而色白,常伸出殼外,其狀如舌,故名“西施舌”。梁實秋在《西施舌》中這樣描述:“我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島順興樓席上,一大碗清湯,浮著一層尖尖的白白的東西,初不知為何物,主人曰‘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軟的感覺,嘗試之下果然名不虛傳,但覺未免唐突西施。”
八仙的最愛是紹興花雕,每次聚會都喝光一罈,整整30斤。宴會開始前,首先選酒,兩個堂倌抬一罈花雕上來,當面啟封試嘗,微酸尚無大礙,最忌的是帶有甜意,有時要換兩三壇才得中意。酒罈就放在桌前,自行舀取,“八仙”喝酒喜歡用一種淺淺的碗,一口一大碗,痛快淋漓,頗有梁山遺風。
八仙喝酒時一般都邀朋友共樂,一桌一般十幾人。從下午六時喝到八點左右,不勝酒力的三、五位先起身告辭,剩下的八、九位則是興致正豪,開始寬衣攮臂,猜拳行酒。不作拇戰,30斤花雕不易喝光,梁實秋曾經調侃道:“在大庭廣眾的公共場所,扯著破鑼嗓子‘雞貓子喊叫’實在不雅。別個房間的客人都是這樣放肆,入境只好隨俗。”
梁實秋和妻子在青島的寓所位於魚山路七號, 梁氏夫婦熱情好客,梁實秋又是位美食家,常做出許多美味與大家分享,所以他的家是朋友和學生們最愛去的地方。有一次梁實秋從北平定做了一具烤肉支子,在家燒烤肉片與朋友同享,他在《烤羊肉》中說:“我的支子運來後,大宴賓客,命兒輩到寓所後山拾松塔盈筐,敷在炭上,松香濃郁。烤肉佐以濰縣特產大蔥,真如錦上添花,蔥白粗如甘蔗,斜切成片,細嫩而甜。吃得皆大歡喜。……我離開青島時把支子送給同事趙少侯,此後抗戰軍興,友朋星散,這青島獨有的一個支子就不知流落何方了。”
九一八事變後,平津學生南下請願,波及青大,楊振聲、聞一多相率引去,方令孺也在此間離開了青島,八仙聚會的盛況至此不再。